高淑娟
政治學科的教學與實踐要與時俱進,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從課堂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政治學科教學與實踐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國際視野人文情懷校本課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理解教育就是在國家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為增進民族、國家、地區(qū)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yǎng)學生認同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國家、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初步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qū)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yǎng)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作為一名政治學科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
一、課堂教學:教學案例貼近生活、貼近時政,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學生歷史責任感
當代中學生不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政治學科具有與時俱進,時政性強的特質,政治課堂應該是時事政治活躍的天地。
在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采用熱點新聞視頻、圖片、文字等作為開場;在小組合作探究某一理論時,讓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平時所搜集儲備的時政案例進行分析、闡述;在每周收看《中國周刊》《世界周刊》時,讓同學們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影響深遠的一個或幾個新聞材料,運用所學的四個模塊的知識去分析蘊含的道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名中國人,也是一名國際人。
在和同學們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時,我們一起回顧了中華文化燦爛的歷程,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冉冉展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但是中華文化也經(jīng)歷了衰微的過程,歷史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每一位炎黃子孫要重塑她的輝煌。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于她的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我們每一位同學既要努力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點,同時也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添磚加瓦。
在政治課堂上,同學們學習、體味進而領悟到,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大家共處“地球村”,任何個人、民族和國家既要尊重自我,又要尊重他人;既要學會分享,學會共處,又要學會學習,學會擔當。
二、校本課程:教師整合資源,精選主題,激發(fā)情感,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樹立國際理念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也是政治教師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上,要開發(fā)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課程,讓校本課程成為學生參加與體驗的課程。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本著以人為本,提升學生素質的原則,我們學校開設了《國際時事縱橫》《哲學與智慧》等課程,其中《國際時事縱橫》是由我來執(zhí)教的。我想通過我的課程實踐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校本課程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一)校本教材編寫: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精選主題與內(nèi)容
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在國際的國際理解教育基礎之上,以各國普遍關注的“人權、和平和民主”為主旨,以促進國際理解為目標,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措施,培養(yǎng)具有世界品格與道德情操的全球公民。在教材內(nèi)容的設計與編寫上,教師精選國際知識、熱點問題,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價值觀念問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整合多方面資源,結合中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對背景材料進行細致的篩選和分析,以期學生能初步接受并理解教學內(nèi)容進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
(二)校本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重在學生參與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調(diào)動課堂,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我們通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針對不同的專題,教師斟酌使用以期達到最優(yōu)目標。
講授《小悅悅事件》這個專題時,我摘了很多網(wǎng)友的跟帖,有些帖子情真意切,很是感人。這時,我就找了幾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來讀這些帖子。讀的同學聲情并茂,聽的同學眼淚汪汪。課堂上呈現(xiàn)出一派感傷但卻溫暖的氛圍。我借此情境,順勢問大家:如果你是經(jīng)過小悅悅的路人,你會漠視不管嗎?你會怎么做?同學們紛紛表達個人意見。
當時的課堂情景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不僅是因為事例本身敲徹人的心靈,更是因為孩子們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性的光芒令我感動。愛自己,愛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這不就是國際理解教育所包含的人文情懷嗎!
形式都是為內(nèi)容和目標來服務的。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我始終堅守教學目標,不嘩眾取寵,踏踏實實,“潤物細無聲”,我相信學生每一天都在進步。
三、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風生水起,社團學子嶄露頭角,我們與世界息息相關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道德必須求其能夠見諸踐履,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為行動”。培育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成為國際公民,需要具備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如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參加積極向上的社團文化活動特別是國際性的團體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心理素質。
同學們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致很高,也從中受益匪淺。這樣的社團活動在我們學校有很多。例如,模擬聯(lián)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簡稱MUN,是一項影響非常大的社團活動。到目前為止,淄博實驗中學模聯(lián)社已多次應邀參加大型的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稷下學宮舉辦“歐盟獲諾貝爾和平獎惹爭議”座談會,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激烈爭辯,從中增強了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國學社舉行的國學大講堂——“華夏漢服”,同學們了解了中華民族風雨幾千年的歷程,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國際理解教育因其包含了21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如和平、共存、環(huán)境等,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熱點,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與實施,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潤物無聲,雖不立竿見影,但當我們轉身回望卻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我們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大人物”,但卻因為他們懂得尊重,懂得共享,懂得理解,懂得寬容而成為一個個溫暖的人,而這難道不是我們?yōu)閹熣咚谕吹降膯幔?/p>
參考文獻:
[1]石惠新,孫學文.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2]勾常月.中國特色的國際理解教育問題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