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桐 李海萌
“談” 與 “彈”
——論琵琶技巧之彈挑在實際演奏中的應用
李亞桐 李海萌
(湖北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演繹一首高水準的樂曲,需要的不僅是時間的沉淀,還有過硬的基本功。彈挑,是琵琶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在樂曲中的地位不可忽視,掌握好最基本的技巧,任何疊加的復雜技巧也就掌握自如。本文分析了琵琶技巧之彈挑在實際演奏中的應用。
琵琶技巧 彈挑 教學應用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①:“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拌凌恕痹怯沂值膬煞N主要彈奏指法,這兩種指法,等于是現(xiàn)代的“彈”、“挑”指法。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yè)和文化交流的加強,從中亞地區(qū)傳入一種曲項琵琶,當時稱作“胡琵琶”。其形狀為曲頸,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或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F(xiàn)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fā)展而來的,這也就奠定了以后的琵琶為四弦的基礎。在唐代琵琶得到了改造,琵琶由直、曲兩種統(tǒng)一成曲項一種,抱法由橫抱變?yōu)樨Q抱,最明顯的為由手指直接取代了用撥子演奏,這樣的改造,使它的音域變寬,品相變多,從而使技巧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由六個相、二十四個品構成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其中一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琵琶發(fā)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fā)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三里地以外。
由于琵琶的發(fā)音與構造龐大而復雜,筆者不過多闡述,現(xiàn)就琵琶技巧之彈挑的技法與應用做剖析。
琵琶技巧多姿多彩,而右手的加入,使得琵琶曲變得豐富而有內涵。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就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有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睋?jù)統(tǒng)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十六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tǒng):輪指系統(tǒng)、彈挑系統(tǒng)。左手指法分兩個系統(tǒng):按指系統(tǒng)、推拉系統(tǒng)。
彈挑類包括夾彈、滾、雙彈、雙挑、剔、抏、飛、雙飛,而彈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夾彈、滾、分、勾、抹、剔、飛等,都由彈挑衍變而成。
且不論其他技巧的展示,單就彈挑指法而言,它的完成程度會直接影響琵琶演奏質量的好壞。因為琵琶樂曲中的琶音和快速且富有激情的樂段都是由快速彈挑指法完成的。琵琶的演奏由基本的“點”構成,其彈點的變化、指甲不同的用鋒、指甲入弦的深淺及觸弦時指甲面與弦所交叉的角度都會達到不同的音響效果。所以,琵琶彈挑技法不僅是眾多琵琶演奏指法中最難掌握的基本指法之一,更是琵琶演奏中發(fā)揮承上啟下作用的中梁砥柱。
彈挑指法看似簡單,但每一個動作都有其特定含義,手臂的高低,手腕的轉動,手指的手形,都決定了彈挑的速度和清晰度。所以首先要了解彈挑的基本手型。進行彈挑時,大臂應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與大臂形成接近90度夾角,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與面板呈斜狀。就右手握指而言,目前琵琶界有“龍眼指法”與“鳳眼指法”兩種學說,對于“龍眼指法”,要求手指保持空心握拳狀態(tài),手呈半握拳狀,手心是空的,手背是垂直的且與琵琶面板成平面角度,演奏時眼睛看不見手心,形似龍眼;對于“鳳眼指法”,則要求大指與食指微微向前延伸,拇指指肚輕輕搭在食指第一個關節(jié)上,虎口不再保持圓形,而是形似鳳眼?!傍P眼指法”演奏彈挑時,易于使拇、食兩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點上觸彈,橫的角度、手指彈弦方向易于相仿,易于小開門的演奏。當然,究竟哪種手型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彈挑技巧,可以更快地應用,有待考證。
這里尤為強調的是彈挑中的夾彈和滾弦。在彈挑作連續(xù)交替進行的夾彈和滾弦時,拇、食指的運動方向宜相仿,以使彈和挑的音色音量相仿。滾弦時,如果食指作向左下方彈,音色就易堅實,音量也易強,拇指作向右上方挑,音色就易柔和,音量也易弱;一堅實而強,一柔和而弱,這樣的連續(xù)反復出現(xiàn),演奏效果是不好的。因為滾弦是表演長音效果的指法之一,是在彈挑的連續(xù)均勻而快速的進行中產(chǎn)生的長音的假象,所以音色尤為重要。在初練彈挑時,應練好拇、食指運動方向相仿的演奏習慣,下面的樂曲范例即涉及到滾弦。
作為傳統(tǒng)民樂,琵琶的成名曲很多:《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兒高》、《草原小姐妹》、《春蠶》等。但隨著西洋樂器在中國的流行,琵琶的曲目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中國套曲,而涉及部分由國外名曲改編的曲目,為的是練習基本功。
例如由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在歌劇《薩旦王的故事》中作的插曲——《野蜂飛舞》。這首樂曲以克羅地亞著名鋼琴家馬克西姆演奏版本最為出名,因為他把技巧與旋律極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被稱為“世界最快鋼琴曲之一”。琵琶演奏中此曲作為表演版本,基本全部運用彈挑。
平時把此曲作為練習曲,則可以很好地鍛煉手指的靈活度和清晰度,還可以具備持久的韌勁和耐力。旋律以半音結構為主,每個小節(jié)基本保持連續(xù)音,左手在琴的品相間連續(xù)上下,右手為最基本的快速彈跳(即滾奏),以密集的音符和旋律表現(xiàn)野蜂成群的一種狀態(tài)。此曲可以使右手的彈挑在掌握最基本的手形后,提高速度,也可以說是使?jié)L奏極快速。但在練習中,要注意指關節(jié)的靈活度,還有演奏時的緊湊、有力。
此曲最忌諱“入手先快”,練習時要由慢漸入快,再提速,到最后快速。在實際演奏中,要保持每個半音的飽滿度,并在肘、腕關節(jié)相當放松而不運動的情況下,加用前臂轉動的配合運動,互相“追得上”,否則事倍功半。
作為最基本的指法,彈挑的速度固然是一方面,它的質量同樣是一個方面。在實際演奏中,不僅要求彈挑的速度跟上,而且需要在散板中,通過簡單的音樂傳達樂曲本身的情感。
《琵琶語》是一首“文曲”,由作曲家林海游玩至江南所作。此曲表現(xiàn)的是一種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境界,重在琵琶的單音,旋律簡單明了,指法同樣以彈挑為主,并加入左手的吟、揉,有種“泣泣私語訴衷腸”的感覺。在《琵琶語》中,彈挑的質量效果尤為重要,單音需要靠彈挑的力度和音色體現(xiàn)韻味,手指可以做大幅度的運動,指甲端與弦身接觸的面積要盡量地小,拇指甲與食指甲最好在弦身的同一點位置上觸彈,不能用平常的“生硬”彈法,而是要運用食指指尖靠近膠布的部位,在下落時由輕到重,不能急躁,并且有停留,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
平時對彈挑的要求嚴格,才會在樂曲中運用自如,不能只把它當做一種技巧練習,而是需要在提高技能的同時,表現(xiàn)出樂曲中要求它表達出的含義。
作為經(jīng)典的民族音樂素材,《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以下簡稱陽光)這首樂曲以民間器樂的演奏手法,增二度和裝飾半音的進行,模仿冬不拉的四音和弦的撥奏和華彩樂段,構成具有新疆塔吉克民族風味的樂曲。此曲是由著名作曲家陳鋼根據(jù)吐爾遜卡的爾所作《美麗的塔什庫爾干》和劉福榮改編的笛子獨奏曲改編。因為這首樂曲變現(xiàn)的是民族異域風格,包含增二度和裝飾半音,所以對技巧的要求十分嚴格。這首樂曲的版本頗多,以小提琴版本最著名。
琵琶演奏中,此曲的改編,變成許多人向往的一種高度。此樂曲的手法與以往樂曲有些不同,不僅在樂曲中有六種曲調的轉換,并且跨度頗大。而其中關于右手的彈挑部分,不僅要求速度,更是與左手的配合。在這首樂曲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快速技巧,但音與音之間沒有保持連貫,沒有《野蜂飛舞》中的密集,反而更多的是跳音,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中加快速度的同時,進行大幅度跨音的訓練?!蛾柟狻分杏幸欢涡稍跇纷V中明確提示要“一瀉而下”,這就要求右手彈挑在保證速度的基礎上,有力度的變化,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不能蒙混,而是在松弛的基礎上,達到緊湊圓捷而有力?!蛾柟狻返慕Y尾處是轉F調的長達七行的快速音,旋律要求急速、火熱的,表現(xiàn)出吉克人民熱情舞蹈的場面,這里的彈挑要求帶有跳躍性,每個音都是獨立的,但又不失整體的完整性,這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練習中注重連貫性,在彈錯的情況下依然較完整地完成練習曲或樂曲,保證其獨立性。
演繹一首高水準的樂曲,需要的不僅是時間的沉淀,還有過硬的基本功。在日常練習中,把每條練習或練習曲在技術訓練方面的程度必須超過一般樂曲中的難度,高度重視,嚴格要求。正確的練習基本功,并持之以恒地長久練習,才能毫無負擔地處理樂曲,在實際演奏中才不會有惶恐、害怕等負面情緒。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空閑時間,不僅手動,還要心動。手動,達到技巧所要求的境界;心動、學會巧勁練習,并蘊含“情感”。
彈挑,是琵琶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在樂曲中的地位不可忽視,掌握好最基本的技巧,任何疊加的復雜技法也就掌握自如了。
注釋:
①李亞桐.“談”——“彈”.百度文庫.
[1]林石城.琵琶演奏法[M].音樂出版社,1959-08-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