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錦
(蚌埠學院 藝術設計系, 安徽 蚌埠 233000)
城市公共游園中河溪親水性研究的意義探究
李俊錦
(蚌埠學院 藝術設計系, 安徽 蚌埠 233000)
水在大自然體系與人類發(fā)展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人類對水的需求就像是對空氣、陽光、食物的需求一樣.人對于水的依賴和向往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緊密關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公共游園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聚會及體驗大自然的場所,河溪親水景觀的設計是城市公共游園最具生命力的載體,親水性也成為了人們體驗自然,接近自然的最佳方式與途徑.本文從親水性的本源出發(fā),深入地闡述了城市公共游園中河溪親水性研究的必要性,使人們認識到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游園中河溪親水性研究的意義所在.
城市公共游園;親水性;河溪
1.1 人的親水性
水在大自然體系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人具有親水性,人身體的 65%是由水構成的,而且人體內的生化反應大多數(shù)都離不開水,因此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人們對水的向往和依賴顯示出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
近水、親水,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和自然界對話最常使用的“語言”.水在我國古代就被譽為“生命之源”,“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與此之外,如“上善若水”、《莊子·山木》云:“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典故也都力證了:自古到今人們對水除了生存上的依賴之外,還寄予了深厚的情感.
我國著名的園林藝術家余樹勛就曾說過:“水對于人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染力,人們四周任何形式的水景,都會使人輕松、愉快、振奮,甚至浮想聯(lián)翩,遐念古今”(如圖 1-1).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可以說與生俱來,人類在生長歷程中也同樣是離不開水的.如在人的整個孕育的過程中,羊水作為寶寶賴以生存的內環(huán)境,是維持胎兒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如圖 1-2).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陶冶著人類的情操,特別是對于老人和兒童來說,水所具有的親和性滿足了其回歸自然的習性.但親水不等同于臨水,臨水也僅僅是地理上和物理上的概念,而我們所說的親水則更多地指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圖 1-1 自然水景觀
圖 1-2 羊水圖
1.2 城市公共游園與水的特定關系
城市公共游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城市公園,廣義上的城市公園泛指除自然公園之外的所有公園,包括綜合性公園和專類公園(如動植物園、城市廣場、濱水公園、主題公園等).而狹義上的城市公園是指一種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定實用功能的自然化的開放式空間.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它已經發(fā)展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集會及體驗大自然等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的開放性空間(如圖1-3).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河流與城市互為依托,息息相關,在某種意義上,人類通過對河溪的改造創(chuàng)造了文明,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等美稱的威尼斯以及泰晤士河、塞納河等都舉世聞名(如圖 1-4).人與水之間的關系與生俱來,人具有親水性,水體的靈動陶冶著人的情操.親水景觀設計在我國環(huán)境設計應用中有著悠久歷史,如在造園學說中自古就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和“山無水不靈”的定論,可見親水景觀在公共環(huán)境設計中的重要性.
圖 1-3 蚌埠龍子湖公園
圖 1-4 水上威尼斯
世界園林史上第一個城市公園是位于英國的伯肯海德公園(Birkenhead Park),曾經是皇室庭園.公園中湖區(qū)是景物集中的地方和視線的焦點,同時也是公園的核心區(qū)域(如圖 1-5).其水面按地形條件分為了“上湖”和“下湖”,開挖水面而產生的土方在周圍堆成了山坡地形,水面自然曲折,湖心島則為游人提供了更加私密、寧靜的空間環(huán)境.
圖 1-5 伯肯海德公園
而現(xiàn)代意義上第一個城市公園則是由美國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和卡兒弗特·沃克斯(CalvertVaux)于1858年合作創(chuàng)立的美國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該公園的中心區(qū)域也是水體景觀(如圖 1-6).
隨著城市人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公園也正在經歷著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期.而水作為特有的自然形態(tài),因其特定的靈動性及極強的可塑性,逐漸成為城市公園的重要構成要素.它是生命力的載體,親水也就成為了人們與自然接近,體驗自然的一種方式與方法了.
圖1-6 美國中央公園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對城市公共游園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公共游園需要滿足人們休閑、游憩、觀賞和娛樂的綜合需求,于是城市公共游園中的河溪親水性研究開始出現(xiàn).
河溪親水景觀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如吉村元男芝原幸夫在 1985年撰寫的 《水凋設計計劃》、1988年日本本土研究會出版的《濱水景觀設計》等. 20世紀 80年代,隨著“親水”呼聲越來越響,日本建設了許多親水公園.到了 90年代初,日本還開展了“創(chuàng)造自然型河川計劃”等.
其它國家河溪親水景觀的研究也相對較早.如1980年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專門出版了《UrbanWaterfront Lands》,書中較系統(tǒng)的闡述了城市濱水區(qū)的開發(fā)與改造;1983年在美國華盛頓成立了濱水地區(qū)研究中心,即“Waterfront Center”,記錄了許多城市濱水區(qū)的發(fā)展.
在上個世紀 30年代末,德國的 Seifert提出了“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紀 50年代,德國還提出了在實施對河道的整治中,一定要遵循生態(tài)原則,并強調河流的自我修復功能等.
我國對河溪親水景觀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系統(tǒng)理論的支持相對缺乏,但近年來有所改觀,如: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院長蔣滌非教授所著的《城惑——自在的圖景》;俞孔堅等人撰寫的《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tài)護岸設計——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任晉鋒的《美國城市公園和開放空間發(fā)展策略及其對我國的借鑒》和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姚亦鋒的《現(xiàn)在城市公園的問題以及景觀規(guī)劃》等都從不同角度對我國河溪親水景觀進行了研究.但筆者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如何設計一個“好”的親水景觀,和如何去評價一個“好”的親水景觀,目前仍缺乏相對完整全面的設計原則和評判準則.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很注重水的觀念.當今社會城市建筑用地越來越緊張,而人與自然和諧的呼聲則越來越高,人們渴求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水作為一種典型的自然物質,在城市公共游園的構景因素中是運用最頻繁,同時也是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設計元素.它的親和性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習性,故而越來越被設計師們所關注.因此,親水景觀設計在環(huán)境藝術空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水,景觀就有了生機;有水,景觀就更彰顯了它的意境.水還能通過與其它要素的組合形成飽含詩意而又富有人性化的空間.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多學科的融合發(fā)展,現(xiàn)代城市公共游園親水景觀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設計理念,都遠遠超出了以往親水景觀的范圍,不再僅僅是簡單考慮河溪、池塘的問題.人們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意識到現(xiàn)代城市公共游園親水景觀不能再簡單地照搬古典理水的手法,應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繼承、發(fā)揚并有所超越和變革.這就需要更多地考慮到整體環(huán)境、空間特性、風格、情感表達及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等要求,從而符合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緊跟人們的思想意識、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理念、有效地結合藝術發(fā)展的特點同時充分發(fā)揮其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
20世紀 70年代,美國學者 CraigS.Camphell在《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一書中曾感嘆道:“水的表現(xiàn)力是無限的,有限的只是人的想象力.”這說明了水的特性,它簡單又復雜,無固定的形態(tài),其情感、性格、美感等都要通過人的精心設計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所以說,如何做好水景、將水景做活,是每一個設計師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雖然目前城市公園親水景觀越來越受到設計師及人們的重視,但由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沒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和遵循生態(tài)的原則,城市公共游園親水景觀在設計中還存在很多弊端,如:親水空間營造力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缺乏人性化的設計,并且在具體實施時有的人一味的強調生態(tài)作用,而有的人則過于注重其功能性,沒能很好的將空間形態(tài)、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活動等有效地結合起來等.
所以,對于城市公共親水景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設計師應該在遵循人性化原則和滿足人們親近水體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結合公共游園中的河溪設計,在達到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水目的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1〕湯振宇,張德.城市河道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6.2-4.
〔2〕薛健.護岸與親水設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42-54.
〔3〕劉先覺.現(xiàn)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6-7.
〔4〕李學年.城市濱水景觀規(guī)劃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
〔5〕叢磊,徐峰.現(xiàn)代濱水場所建設的關鍵——親水規(guī)劃[J].現(xiàn)代園林,2008(02):29.
TU986
A
1673-260X(2014)08-0032-03
本文系 2013 年學校重點項目(2013SK03zd);2013 年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3tszy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