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斌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療效果評價
于學斌
目的 評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并發(fā)糖尿病足且有截肢手術指征的患者48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下肢血管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局部換藥;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局部換藥。術后7、30、60、90d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足部潰瘍愈合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潰瘍愈合時間及截肢率。結果 兩組患者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截肢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30、60、90d足部潰瘍愈合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血管介入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病殘率,且效果滿意。
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療;效果
在臨床上糖尿病足的治療是個相當棘手的問題,隨著介入技術的發(fā)展,血管內介入治療糖尿病足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筆者對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并發(fā)糖尿病足且有截肢手術指征的48例患者進行研究,評價下肢血管介入治療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并發(fā)糖尿病足且有截肢手術指征的患者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7±4)歲,病程7~23年,平均(13±8)年;按照糖尿病足Wanger分級:Ⅰ級4例,Ⅱ級20例,Ⅲ級18例,Ⅳ級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4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9例;年齡54~76歲,平均年齡(68±4)歲;病程8~23年,平均(13±8)年;Wanger分級為Ⅰ級2例,Ⅱ級9例,Ⅲ級10例,Ⅳ級3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9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7±4)歲;病程7~23年,平均(13±8)年;Wanger分級為Ⅰ級2例,Ⅱ級11例,Ⅲ級8例,Ⅳ級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糖尿病足分級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發(fā)涼以及疼痛(包括間歇性跛行或者靜息痛),或有足部潰瘍長期不愈合。排除標準:①下肢感染急性期或感染未得到控制;②心功能不全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有出血傾向以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⑤造影劑過敏者;⑥血糖、血壓控制不佳者;⑦3~6個月內發(fā)生過腦梗死、心肌梗死者[1]。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降糖、抗感染、改善循環(huán)、抗凝以及穩(wěn)定斑塊等綜合治療,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局部換藥;觀察組給予下肢血管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局部換藥。觀察組患者術前先行雙下肢血管B超初次篩選,然后行雙下肢CT血管造影(CTA)檢查,對雙下肢動脈狹窄的部位、范圍以及程度做初步了解。選用Seldinger技術于局麻下進行股動脈穿刺,穿刺成功后行全身肝素化。將導管鞘置入,然后分段對患肢遠端血管進行造影,觀察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的數(shù)量、范圍、程度以及造影劑的流速等。對于股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使用球囊擴張后將自膨式支架置入;對于膝下動脈階段性狹窄的患者使用長度4~12mm、直徑3mm的Deep血管球囊,低張力擴張。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周,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25mg/次,每天3次,6個月;長期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每天1次。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足部潰瘍愈合情況、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截肢率,并對患者術后7、30、60、90d足部潰瘍愈合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結果均采用SPSS 17.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指標±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截肢率比較觀察組潰瘍愈合的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截肢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潰瘍愈合的時間、住院天數(shù)以及截肢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潰瘍愈合的時間、住院天數(shù)以及截肢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潰瘍愈合時間(d) 住院時間(d) 截肢率[%(n)]觀察組 24 57±11▲27±4▲0.0(0)▲對照組 24 90±21 49±18 16.7(4)
2.2 足部潰瘍愈合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30、60、90d足部潰瘍愈合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足部潰瘍愈合情況比較[n(%)]
近幾年來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年提高,糖尿病引發(fā)的大小血管以及微血管的并發(fā)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或致死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足則是糖尿病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是一種與下肢遠端血管以及局部神經(jīng)病變有關的潰瘍形成、足部感染和(或)深層組織破壞,嚴重者還需截肢,更甚者危及患者生命[2-3]。
糖尿病足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由于持續(xù)的高糖狀態(tài)致使蛋白質非酶糖基化以及糖化終產(chǎn)物共價鏈,導致血管壁結構蛋白產(chǎn)生變化;高糖狀態(tài)還可導致體內氧自由基水平升高,因此氧化反應增強,致使氧化-過氧化系統(tǒng)平衡遭到破壞,加快了脂質過氧化,且其對血管內皮細胞的直接損傷,導致黏附分子大量增加,從而使內皮細胞以及單核細胞親和力大大增加[4]。
糖尿病足患者血管病變的范圍非常廣泛,病變多數(shù)累及雙側數(shù)支動脈,且呈階段性分布,一般外科手術處理范圍較大的病變相對較難,而介入治療則可較好地解決此類問題[5]。介入治療包括經(jīng)皮血管成形術(PTA)、經(jīng)皮血管腔內溶栓術、激光血管成形術、血管內支架植入術、粥樣斑塊切割術、經(jīng)皮機械血栓切除術以及下肢近距離放療等,多數(shù)情況下選擇恰當?shù)慕槿胧中g可以保持血管的通暢。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24例采取PTA以及血管腔內支架植入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術后的足部潰瘍愈合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且住院時間及潰瘍愈合時間遠低于對照組,極大地節(jié)省了醫(yī)療資源,減輕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總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1] 王麗云,葛坤元,謝伯欣,等.介入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1):1716-1718.
[2] 何皓,陽學風,李傳輝,等.糖尿病足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4(1):83-84.
[3] Zeller T,Sixt S,Rastan A.New Techniques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With Focus on Chronic Critical Limb Ischemia[J].VASA,2009,38(1):3-12.
[4] 卞麗香,劉丹丹,魏真,等.糖尿病足的相關因素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療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10):1771-1772.
[5] Arain SA,White CJ,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 ia[J].Vasc Med,2008,13(3):267-279.
R587.1
A
1673-5846(2014)06-0118-02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南鄭州 4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