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平
主題班會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其主旨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好主題班會是班級管理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現(xiàn)如今,面面俱到、高談闊論的說教式班會課幾乎成為傳統(tǒng)班會課的固定模式,班主任的“獨角戲”、“一言堂”、“個人演講會”充斥中小學的班會課堂。體驗式主題班會課則是融合了班主任教育思想在內的,讓學生參與到相應情境活動之中的主題教育活動,它以體驗為主線,在班會中通過“設計”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學習、體驗、分享和總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體驗式班會課,運用“教育無痕”的理念,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溝通交往、心靈成長等能力得到提高,期望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到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教育,為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品奠定基礎。體驗式班會課著力引導學生進行主體體驗、深度體驗和系統(tǒng)體驗,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加深感悟,增強認知。教育者重在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質,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引導學生從精神層面理解,實現(xiàn)個體的自我教育。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句教育名言說得很好:“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懂了;我做了,我會了?!睆倪@句話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體驗式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是最深刻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它更容易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痕跡,成為其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伴隨他們終生。新教育觀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身經歷實際問題,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體驗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如此,體驗式班會課程是有效途徑之一。當然,在體驗式班會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以下問題不容忽視。
一、體驗式班會課程應注重學生的主體體驗。真正的體驗,是人的內心世界一種發(fā)展變化的過程,與主體生命的整體相關聯(lián)。因此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必須自我融入與感悟。體驗式班會課著重考慮的是以學生群體為主體的實際需要是什么,以此設置相應的體驗環(huán)境和體驗活動,也就是說體驗活動選擇的出發(fā)點要考慮以學生為主體。此外,體驗的環(huán)境和體驗的活動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是否愿意并主動參與進來,因為學生是體驗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如小學中年級段的學生隨著學習難度逐漸增大,與人交往增多,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了或大或小的挫折。很多學生面對挫折時只會哭,而想不到面對。心理承受能力是每個人都必需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yǎng)。組織者需通過活動的設計(游戲——大西瓜、小西瓜、喝可樂,木棍升降,轉車輪;小故事——蝴蝶的啟示等)讓學生體驗挫折,正視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認識到挫折對成長的積極意義。在活動的選擇和設計過程中兼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感悟能力等,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選擇體驗的主體,設置相應的體驗活動和體驗方案。只有這樣體驗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二、體驗式班會課程應注重學生的深度體驗?,F(xiàn)如今的學校教育并不缺少膚淺的、零散的、自發(fā)的體驗,真正缺少的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發(fā)生觀念認知改變,深層情感觸動,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終生發(fā)展的深度體驗。體驗式班會課程就是通過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將心理性和身體性投入導向自覺和深入,引導學生將認知和情感導向豐富與激烈。如由于當下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長的呵護下幸福成長,習慣了家長對于他們的付出,覺得這是應該的。這樣的傾向不僅使學生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的發(fā)展,容易成為只會索取不會付出、沒有責任感的人?;顒拥慕M織者通過設計“體驗懷孕”、“母親懷孕感言”、“回憶親子感動瞬間”、“與父母同做感恩卡”、“真情表白”等多種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感悟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以及疼愛之情,體會大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并學會以恰當?shù)姆绞奖磉_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體驗活動的設計要層層遞進,直至深入學生內心,這種體驗后的感悟才是高效的、難忘的。
三、體驗式班會課程應注重學生的系統(tǒng)體驗。學校的體驗式班會課程要把握學生的階段特點。根據年齡差異、接受差異,分年級、分階段,設計有針對性、系統(tǒng)化的體驗教育主題,使體驗教育在遞進式的模式中呈穩(wěn)步發(fā)展態(tài)勢。如(1)“文明禮儀”系列體驗式班會課。以滿足學校需要為切入點,以服務學生主體健康發(fā)展為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體驗教育作用。通過體驗活動,將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等基本文明禮儀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融入體驗活動之中。(2)“心理健康”系列體驗式班會課。關注學生中出現(xiàn)的厭學、焦慮、冷漠、孤僻、自私等心理狀況,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于體驗式班會課程之中,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快樂、健康、自主、會學”的學生。(3)“公民素養(yǎng)”系列體驗式班會課。引導學生走出班級,走上學校各項管理工作崗位,如設立“小校長”、“小廚師”、“小小安全員”、“值周班”等適合學生工作與體驗的崗位與內容,讓學校成為“小社會”,讓學生成為學校的“小主人”,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體驗成長的樂園。
在體驗式班會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包含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此二者相互依賴,而我們更注重學生主體的內心體驗。每一個體驗活動的現(xiàn)場,組織者和學生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這種課堂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摒棄說教和講大道理的模式。學生習得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是一種內心的喚醒,是一種潛能的激發(fā),而非強制灌輸。我們相信體驗式班會教育是激發(fā)學生自我省悟、自我教育和主動改變的新教育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