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奇芬
前不久,筆者在學區(qū)上了一堂公開課,課后教師們給予了肯定,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有待提高,而語言又是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作不到三年的時間,筆者也聽了好幾節(jié)同行的課,有很多感慨。深感到教學語言是那么重要,語言的優(yōu)越性是任何教學媒體所不能替代的,教師除了運用一些現代的教學媒體以外,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與文學修養(yǎng),使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在每一節(jié)課中完美結合。
一、有聲語言
1.準確性
(1)語音的準確性——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币?guī)范化的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學用語的規(guī)范化,即詞匯豐富、口齒清楚、語言流暢、邏輯嚴密、杜絕口頭禪。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音樂語言的特點?,F階段,師范畢業(yè)生普通話都是必須達到二乙標準的,標準的普通話和優(yōu)質的音樂會給學生帶來聽覺的美感享受,它會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把學生導入到自己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教師字正腔圓的發(fā)音,能準確詮釋歌曲和樂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既使學生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又烘托了音樂藝術的美,使學生終身受益。
(2)提問的準確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處煹恼n堂提問要有針對性,不能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如聽了一首曲子之后,教師問:“聽完了這首曲子,請同學們談談你有何感受?”學生就會模糊,到底是說曲子的情緒,還是曲子所表達的內容呢?在“青春舞曲”的課中,筆者直接播放音樂,請學生回答是哪個民族的音樂,學生就會齊聲回答:“新疆維吾爾族?!边@樣,學生就能理解這個音樂的特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必須易懂、準確。
(3)評價的準確性——準確性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靈魂。有些教師習慣用“很好”“非常好”等沒有靈魂的評價語,而有些教師的評價語言過分考究、語句華美,但是沒有生命力,這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評價語務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準確而又得體,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最好方法。在初一年級的第一次音樂考試中,有一名很內向的學生來考試,他的聲音好輕,筆者就說:“你的聲音好好聽,能不能唱的響亮一些,讓同學們都可以聽到?”結果他一下唱得很好,全班的學生都為他鼓掌,他開心地笑了。
2.語速、語調、節(jié)奏的協調性
音樂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學唱歡快、活潑、極富舞蹈動感的歌曲《跳吧!跳吧!》時,教師語言的語速、語調、節(jié)奏要符合音樂塑造的形象,做到連斷分明,輕重緩急,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握住音樂的脈搏。又如:在欣賞《搖籃曲》時,為了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母親那充滿無限溫存慈祥的萬千柔情,筆者采用了較慢的語速,低緩和溫柔的情緒去朗讀歌詞,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歌曲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處理方式學生易于接受,教學效果也是明顯的。
3.生動、形象性
教師的語言應當盡可能地做到聲聲入耳、娓娓動聽,又有聲有色、有張有弛。因為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學生引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需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精辟而簡練。在唱歌教學時,有的學生情緒急躁,在自己不熟練的情況下,張口亂唱,破壞秩序,與其他學生的聲音不同步、不和諧,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能粗暴阻止,用希望每一位學生的聲音都是和諧的、優(yōu)美的語言來暗示他們,用幽默的語言以褒代貶。
4.組織性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到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教師的語言應該組織有序、環(huán)環(huán)緊扣音樂邏輯、引人入勝,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果語無倫次、東拉西扯,像這樣的音樂課堂教學,將破壞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藝術魅力,教師講的口干舌燥,聲音嘶啞,而學生則毫無反映,整個課堂猶如一潭死水。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地鉆研教材,在課前就做好精心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在備課時就要有組織課堂語言的準備,并選擇最好的表達方式。
就像在學區(qū)的音樂公開課中,筆者雖然在課前做了一定的準備,但是不夠充分,上課之前心里沒底,所以在上課時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不夠自然,語言略顯繁瑣,并且前后出現了矛盾,講的太多,學生自主性得不到體現。在以后備課過程中,要把課堂上所講的每一句話都進行仔細、認真的揣摩,使每一句話都達到精練、概括的效果,組織課堂教學時,盡量以概括性的語言、精煉的詞匯引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優(yōu)化音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會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
二、形體語言
在教學的實踐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肢體的動作語言是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如肢體動作、豐富的眼神等。
1.肢體語言
音樂課上教師的肢體動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賞一部民族作品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的動作來傳達作品的情感,以便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動作來傳達情感。如在教唱七年級歌曲《青春舞曲》時,在課堂上教師隨著歌曲的旋律做幾個簡單的新疆舞動作,就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在學會歌曲后加上舞蹈動作帶著學生一起盡情地演唱,學生的歌唱就會更加積極。
2.眼神語言
眼神,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本領。專一的眼神,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重視;熱情的眼神能給人以鼓勵;鎮(zhèn)定的眼神,則讓人產生信心。在組織教學、控制課堂氣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在課堂上,有些學生容易走神、歌唱跑調,這些等不利于課堂的因素往往會破壞課堂氣氛,甚至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而一個恰到好處的眼神就能提醒學生,又能保持學生的愉快心情。因此,一個恰到好處的眼神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名年輕的音樂教師,除了要重視自己的教學語言之外,更要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學語言的優(yōu)與劣、表達的好與壞以及準確與否,不僅僅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文化底蘊、職業(yè)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以及教學的效果和課堂的氣氛。教學語言對每位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的人來說是一門必修課,是一項必須嚴肅、認真對待的事情。提高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師長期不斷的學習、積累和鍛煉。音樂教師只有對教學語言足夠重視并不斷地提高與改進,才能在課堂上感染學生,使教學效果得以改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