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 要:語音學習在語言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語語音教學出發(fā),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為今后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語語音史;對外漢語教學;語音教學
一、引言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之一。本文從漢語語音的本土研究出發(fā),結合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的教學研究現(xiàn)狀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漢語語音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音研究
1.漢語語音研究從重實踐經驗向科學理論研究轉變
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外漢語語音研究逐漸從經驗型為中心轉向實用型和科學型的研究,特點是實用至上。人們針對語音教學中的難點,一方面注重經驗的解釋,另一方面則有意識地加強了對語音學習規(guī)律和語音教學規(guī)律的探討,具體包括對漢語音素、聲調、語調的特點及其教學法的研究。如趙金銘(1998)提出一個對外國人進行音系教學的簡化方案,主要包括兩個輔音音位方陣:(1)塞音、鼻音方陣:b,d,g,p,t,k,m,n,ng;(2)塞擦音、擦音方陣:z,c,s,zh,ch,sh,j,q,x。關于課堂語音教學,有學者認為,教學的順序應該是“音素為先,語流為后”。
2.語音學、音系學的影響程度逐步加深
隨著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發(fā)展,音系學的最新理論在第二語言語音習得中越發(fā)得到重視。如王錫佳用實驗語音學方法考察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時,指出確實存在調型和調域兩類錯誤,并就這兩種錯誤做了詳細的闡述,為對外漢語語音聲調教學提供了指導。
三、問題淺析及啟示
1.語音研究存在許多分歧,研究手段和方法需進一步提高
人們對漢語聲母、韻母、聲調、語調、重音、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的認識尚存在許多分歧。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需求的加大,對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分歧太大,沒有一個相對科學完整的標準,導致語音成為影響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一大主要問題。許多人學習幾年之后,依然分不清二聲和三聲,又或者沒有某些手勢語的幫助,就發(fā)不出聲調等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僅是督促建立完善的漢語語音理論體系,同時對于怎樣運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教授漢語語音也提出了要求。
受語音學研究條件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許多研究者僅僅依靠課堂或課外隨機獲得的信息,沒有一個具體的科學數(shù)據(jù),缺乏科學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切實提高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水平依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
2.注重語流習得研究,與科學技術相結合
語音要素習得的研究,主要是指對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大語音要素的習得研究。語流習得研究指對漢語語調、語氣等大于音節(jié)語音內容的習得研究。由于受到母語語音的干擾,留學生容易產生“洋腔洋調”,這是由于學習中只關注某一音節(jié)的習得對錯,而忽視了在連續(xù)的語流中語音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學者逐漸將目光放在語流習得研究方面,希望在學習掌握單獨音節(jié)的同時,學會在語流中正確運用語音,盡量將母音干擾的影響降低。
對漢語聲調的研究,李源認為可以從連續(xù)各幀中所處理的基音頻率f的變化趨勢中判斷出來,通過幾個科學的步驟,進行聲調的提取。幾個主要步驟是預處理、基音檢測和后處理。漢語聲調的提取,為今后的漢語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語音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需要不斷改進和研究的地方,在已有的本土語音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結合中外的科研成果,不斷完善薄弱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從理論基礎上,多學科理論的借鑒和吸收是語音研究發(fā)展的動力,在以后的語音教學研究中也要不斷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堅持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教學實踐中解決問題。同時實踐也為理論研究服務,為其提供素材和研究數(shù)據(jù),推進漢語語音的研究和發(fā)展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2]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呂叔湘.通過對比研究語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試刊),1977(2).
[4]李源.漢語語音聲調方法提取研究[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2(7).
[5]黎新第.20世紀中國近代音研究分期和研究觀念的發(fā)展[J].古漢語研究,2002(2).
[6]張衛(wèi)東.近代漢語語音史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J].語言科學,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