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摘 要:《大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代表作之一,凝聚著兩千多年以前古人思想智慧的精華,其思想價值不可估量。通過對《大學》有益思想的提取,借鑒《大學》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等思想來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構(gòu)建進行深層次分析,這對于指導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構(gòu)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大學》;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82-02
《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名參,字子輿,春秋魯國人,曾是孔子“三千”門徒中的佼佼者,后來被列入儒家七十二賢人?!洞髮W》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分為“經(jīng)”、“傳”兩部分?!敖?jīng)”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jīng)”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的,《禮記》中記載,古人八歲入“小學”,習作“灑掃應(yīng)對”以及“六藝”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而“大學”則是相對于這個“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學習的是“窮力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大學》的主題是“道德”,旨在提高人的修養(yǎng),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業(yè)?!洞髮W》在道德方面的修養(yǎng)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道德修養(yǎng)體系,論述了在進入“大人之學”時,應(yīng)該把握道德修養(yǎng)體系,有理有據(jù),層層遞進,有跡可循,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簡要而清晰的“藍圖”。
一、三綱:道德修養(yǎng)的次第
1.“大學之道”——“三綱”之根本
道,《易經(jīng)》中記載:“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指的是物理世界,器,指的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形而上,指的是超越于物質(zhì)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的本來本性??梢哉f“大學之道”就是根本或者是“體”:“明德”是道的致用,是由道體出發(fā)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親民”是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wù);而最終的結(jié)果無論是個人立己的明德,還是外用立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所以,“大學之道”的“道”自始至終都在引領(lǐng)著“三綱”,使“三綱”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持續(xù)發(fā)揮著它們的積極作用。
2.“明明德”——明德立己,自立之“內(nèi)明”
“明明德”就是說要明白清楚光明正大的德行,掌握明德的修養(yǎng),清楚并把握了這些,一個人的德行才會樹立起來,就是所謂的“明德立己”。在《大學》中還有一段關(guān)于“明德”的解釋:“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边@三句皆出自于《尚書》中,意思是說:要弘揚光明的品德,念念不忘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弘揚美好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修養(yǎng)光明正大的品德。人固有之善性會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來解放自己,發(fā)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通過積極的學習,最終達到恢復自我本性的目的,別人是無法代替自己的,一切要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導因素還是主體自身,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自立之“內(nèi)明”。
3.“親民”——德施于眾,立人之“外用”
“親”有兩種解釋:朱熹解釋為:“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而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親”應(yīng)該按照原本《大學》中所講,就是“親”,“親民”是由個人學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wù)。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就是要立人之“外用?!敝挥忻靼琢饲宄饷髡蟮牡滦?,掌握了明德的修養(yǎng),人的德行才會樹立起來,才有了影響、教化他人的基礎(chǔ)。大學生在校園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基礎(chǔ),進入社會后才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更加容易、和諧融洽地進入社會大群體中。
4.“止于至善”——最高的道德目標和道德境界
“止”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種道德準則的含義,它應(yīng)始終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為。顯然“至善”是指一種最高的道德目標和道德境界,是“明明德”和“親民”二綱領(lǐng)的最終發(fā)展歸宿,也是對二者發(fā)展的目標要求,要求在實踐中把“明明德”的內(nèi)在修為和“親民”的外在事功這兩方面都恰如其分地“止在”一種“至善”的境界。
二、八目:道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順序
《大學》中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倍缶o接著《大學》又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焙笕嗽诖嘶A(chǔ)上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構(gòu)成所謂的“八條目”,八個條目之間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觀念到行動的具體實踐過程,也很符合道德修養(yǎng)的心理過程,也就是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的“知、情、意、行”。
1.“格物、致知”——道德的認知的提升
對于“格物”的解釋,一是“即物”,即接觸事物,二是“窮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極”,即窮理至其極,也就是說,要窮盡事物之理,必須徹底研究事物的原理;對"致知"的解釋,朱熹認為是“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即擴展、充實知識,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結(jié)果。而南懷瑾先生則認為“格物致知”的原則就是《易經(jīng)·系傳》所說的,“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就是說,將知性的學養(yǎng),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識萬事萬物的理性。這兩個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將知識擴充到無限的境界,即“窮理至極”,可以引申為對萬事萬物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刻苦地研究探討事物的道理以達到窮盡的地步,從而使自己的認識也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當代大學生在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也需要這種“格物”“致知”的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
2.“誠意、正心”——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鍛煉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tài)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fā)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對道德修養(yǎng)起著激勵和調(diào)節(jié)作用。道德意志,是為實現(xiàn)道德行為所做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智力權(quán)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nèi)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洞髮W》中對“誠意”的解釋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也就是說,保持內(nèi)心的真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又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要發(fā)自內(nèi)心?!洞髮W》對于“誠心”的解釋非常生動,講清了人的主觀意識和情感態(tài)度在道德教育和修養(yǎng)中的重要性,強調(diào)要幫助人們排除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響,在道德修養(yǎng)中真正做到情真意切,篤實不二。《大學》中對“正心”的解釋為“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忿■、恐懼、好樂、憂患等,是很多人難以免除的情緒和欲望,它們會動搖和影響人的道德信念,使人的心理和認知產(chǎn)生偏差,干擾和阻礙理智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造成人們在是非判斷、善惡辨別和行為選擇上的偏頗或過失,故引導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上一定要“正其心”,通過智力權(quán)衡,不斷地鍛煉自己的道德意志。
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以及道德養(yǎng)成的推己及人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yīng),是人內(nèi)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表現(xiàn)行為,是衡量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洞髮W》中對于“修身”的描述為:“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币馑季褪?,作為齊家的大前提是“修身”,能夠克服偏頗的情緒,做到深愛某人卻又深知其丑陋的一面,厭惡某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優(yōu)點,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靶奚怼睂嶋H上是一個“內(nèi)外合一”的過程,除了上面“內(nèi)”的修養(yǎng)之外,《大學》還提出一個對于“修身”的特殊的詞語——“慎獨”,就是說品德高尚的人縱使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戒惕,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如果“修身”這一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達到近乎完善,那么下一步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大學》中更重要的道德實踐,即道德養(yǎng)成的推己及人階段。“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薄捌錇楦缸有值茏惴?,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边@是說,治國之道全在德化之法,而德化之法作用的發(fā)揮,主要取決每個家庭內(nèi)部的慈、孝、悌等規(guī)范被遵從踐履的實際情況,而家齊與否又主要取決個人自身修養(yǎng)的功夫和以身作則的行為表現(xiàn)?!八^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潔矩之道也”。若能事事從自己做起,親身踐履孝、悌、仁、慈,就會上行下效,則“國治”,進而就“天下平矣”。因為日常的具體行為和對現(xiàn)實的人倫關(guān)系的處理,直接關(guān)系著國家和社會,只有把道德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要求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道德行為,才能算是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這就要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代大學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為,而且要時刻保持“慎獨”的狀態(tài),在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后,也要將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積極影響推己及人,真正做到“親民”,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從而構(gòu)建一個完整的道德修養(yǎng)體系,以期在社會中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國軒.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劉強.大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4]楊千樸.《大學》德育思想簡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6).
[5]邱曉煜.論《大學》的德育理念在高校的運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6]林桂榛.簡論《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圖式[J].道德與文明,2000(2).
[7]王岳川.《大學》的精神定位與當代意義[J].社會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