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鄭永明
(山東省青州一中 山東 青州 262500)
1850年,焦耳完成了著名的測定熱功當量的實驗.如圖1所示,盛在絕熱容器內(nèi)的水,由于砝碼的運動帶動槳葉旋轉,使水溫升高.通過計算砝碼質量和其運行距離,與水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確定熱功當量.
圖1 機械量熱法裝置示意圖
現(xiàn)在,仍延用焦耳的熱功當量實驗,所有實驗設備、實驗過程不變,只是把容器里的液體全部排出使其充滿了空氣.啟動實驗設備,做到與原來實驗相同的時間,觀察溫度計,溫度計的示數(shù)略有上升.隨后把容器里的空氣用真空泵抽出,使容器里呈真空狀態(tài),再次啟動設備,做到與原來實驗相同的時間,觀察溫度計,溫度計的示數(shù)沒有變化,溫度沒有升高.反復實驗,結果相同.
用同樣的實驗設備做了相同的實驗,在真空狀態(tài)下,槳葉的旋轉并沒有引起溫度的升高,機械做功后轉化成的熱能為零.就是說,機械能在向熱能轉化的過程中是必須有介質參與的,比如水或者空氣;沒有介質參與的熱功當量轉換是徒勞的——機械能憑空消失了——這一點威脅到能量守恒定律.
而且,在焦耳熱功當量的后續(xù)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處在真空容器中的溫度計顯示的是正常的室溫,而不是零.從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看,熱能①目前的教科書一般不用熱能而用內(nèi)能,即物體內(nèi)涵的能量,按這種認識,內(nèi)能不可能脫離物體在其空中獨立存在.我們不這樣認識,故而用熱能而不能內(nèi)能一詞.的本質是物體內(nèi)部所有分子的動能之和.處在真空中的溫度計已經(jīng)接觸不到任何物質分子,但它依然顯示了正常的室溫而不是零.可以肯定,真空中已經(jīng)沒有了物質分子的存在,那么,熱能來自何處?所以,分子運動論的觀點有待商榷,以布朗運動為代表的分子運動論說明的只是熱能的表象,熱能的本質不止是物質分子或粒子的動能之和,以上現(xiàn)象證明,熱能是可以離開物質(或者是說離開物質的分子或粒子)在真空中獨立存在的.
我們再來看,英籍物理學家倫福德在1798年做的機械功生熱的實驗.
他曾在慕尼黑軍工廠用數(shù)匹馬帶動一個鈍鉆頭鉆炮膛(圖2),并把炮筒浸在60°F的水中,他發(fā)現(xiàn),一小時后,水溫升高47°F,兩個半小時后,水開始沸騰.倫福德看到的現(xiàn)象是,只要機械運動不停止,熱就可以不停地產(chǎn)生.因此確定了熱的運動說.機械能轉化成了熱能,但轉化必須是在鋼制鉆頭切削和摩擦鐵制炮膛時產(chǎn)生,在切削和摩擦的過程中,鋼鐵粒子之間堅固的物質結構被改變,從而釋放了熱能.如果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方式,讓鉆頭只是在水中運行,兩倍的時間,水也不會沸騰;如果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方式,讓鉆頭在真空中運行就一點也產(chǎn)生不了熱能.因為沒有介質的參與,沒有物質結構被改變,單純的機械做功是徒勞的,只做無用功,不會有熱能釋放.因此,把熱能的本質單純地定義為分子運動是不正確的,那只是表象.相反的過程是,如果要把鐵屑變成炮筒,必須要賦予熱能,熔化后的鋼鐵粒子間又重新建立了原來的物質結構.
圖2 倫福德用鈍鉆頭鉆炮膛圖
結論:沒有介質參與就不能實現(xiàn)熱功當量的轉換;沒有物質結構的改變和變化就沒有熱能產(chǎn)生.
介質是在受到機械運動的沖擊,原有物質結構(比如分子或分子團)被改變的狀況下,釋放出熱能.當然,這是物質最表層的能量釋放,物質深層次的熱能釋放其原因相同,也是因為原物質結構被改變了.像燃燒和爆炸這樣的化學反應,發(fā)生在物質的分子或原子之間,釋放的能量要大得多.它們的共同點依然是,物質分子或原子間的結構被改變,釋放熱能.核反應中的能量釋放會更大,結論依然是,物質原子核的結構被改變了,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結論就是,熱能蘊藏在物質的結構中,以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在,它就是物質的組成部分.當這種物質結構被改變時,必然有能量的釋放(或吸收).將來精細的實驗會證實,當熱能釋放(比如燃燒)后,物質也會有微小的質量虧損,等同于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其虧損的質量m0和釋放的能量E之間存在著簡單的正比關系,直接或間接的符合質能方程
就是說,熱能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具有物質屬性(將來的實驗可以證明熱能具有質量),來源于物質結構.熱能就是物質存在的另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