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123000) 邱玲玲 王繼豐
本文以小劑量丙戊酸鎂聯(lián)合利培酮為例探討對血藥濃度和療效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住院和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biāo)準(zhǔn):1)符合ICD-10(《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關(guān)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biāo)準(zhǔn)。2)年齡18~60歲。3)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分≥60分。排除重大軀體疾病或藥物依賴者,孕產(chǎn)期婦女、藥物過敏、嚴重藥物不良反應(yīng)者及不能順利完成實驗者。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脫落2例,余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3.87±13.33)歲。平均總病程(8.59±7.89)年。研究組28例,予利培酮合用丙戊酸鎂治療,其中脫落3例,余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1.28±11.26)歲。平均總病程(7.35±8.21)年。兩組年齡和總病程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利培酮初始劑量,每天1 mg,1周末加至每天4 mg;研究組同時使用丙戊酸鎂片,劑量從每天500mg開始,1周內(nèi)加至不超過750mg,療程4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IC)分別于治療2周末、4周末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行利培酮血藥濃度測定。采用PANSS和TESS于治療前、治療2周末、治療4周末評定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并完成血、尿常規(guī)、血生化和心電圖檢查。
1.3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應(yīng)用SPSS13.0統(tǒng)計軟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兩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ng/m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ng/mL,±s)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2周末 治療4周末對照組 30 - 37.0±10.1 37.6±9.48研究組 25 - 35.14±7.79 38.66±7.95
2.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s)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2周末 治療4周末對照組 30 101.30±14.92 87.37±15.23 67.87±14.42研究組 25 105.36±16.80 78.16±10.95 69.08±12.11
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2周末、4周末與治療前PANSS評分比較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P<0.01)。PANSS評分在治療2周末,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4周末差異則無顯著性(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安全性比較 研究組TESS評分平均(3.60±2.15)分,對照組平均(3.15±1.51)分,兩組差異無顯著性(t=1.02,P>0.05)。研究組頭痛3例,失眠4例,惡心、厭食3例,焦慮、靜坐不能及肌張力障礙3例,腹瀉、嗜睡和心動過速、皮疹各1例。對照組失眠3例,焦慮、頭痛 、惡心、厭食各3例,嗜睡、靜坐不能及肌張力障礙、心動過速各2例,兩組不良反應(yīng)差異無顯著性(P>0.05)。
有研究提示[1-2],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具有療效確定,不良反應(yīng)少,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已成為精神科處方量第一的抗精神病藥物,但是其療效各方統(tǒng)計在70%左右,還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要。據(jù)Centorrino等[3]報道,顯示合用小劑量的丙戊酸鹽會起到增效作用,從理論分析上看:丙戊酸鹽是通過抵制肝微粒酶代謝酶從而減低其他藥物代謝,而CPY2A6和CPY2C9是丙戊酸鹽在肝臟生物轉(zhuǎn)化的主要代謝酶,與利培酮的主要代謝酶與利培酮的主要代謝酶PY2D6存在部分重疊,可能會減低利培酮的生物代謝。但其機制是不是使用丙戊酸鹽會增加利培酮的血藥濃度,仍存在很大爭議。另外,利培酮的血藥濃度與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顯著相關(guān)。左津偉等[4]研究表明,當(dāng)利培酮的血藥濃度>65nmol/L時,增加劑量時療效并不顯著,反而使其不良反應(yīng)增大。所以研究聯(lián)合丙戊酸鹽是否會影響利培酮的血藥濃度以及增加療效,有利于更準(zhǔn)確的指導(dǎo)臨床用藥,增加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通過觀察口服固定劑量4mg的利培酮4周顯示,在整個實驗中,無論是研究組和治療組之間還是同組的不同時點上,利培酮的血藥濃度始終無明顯差異(P>0.010)。說明添加丙戊酸鹽沒有增加利培酮血藥濃度的作用。PANSS評分結(jié)果顯示,在治療2周末、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4周末的差異無顯著性 (P>0.05),說明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時,聯(lián)合使用小劑量的丙戊酸鎂,能更早的降低PANSS評分,更早的收到療效,但此療效并非通過提高利培酮血藥濃度來實現(xiàn)的。TESS評分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起碼在短期內(nèi)聯(lián)用小劑量丙戊酸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yīng)。以上結(jié)果,因統(tǒng)計樣本量較小,且為開放性研究,尚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
[1] 章華,劉忠純,王高華.不同劑量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的比較[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4,37(1):29
[2] 王穎麗,徐超.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隨訪觀察[J].臨床精神醫(yī)學(xué)雜志,2004,14(3):165
[3] Centorrino F,Baldessarini RJ,Kando J,et al.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lozapine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s:effects of cotreatment with fluoxetine or valproate[J].Am J Psychiatry,1994,151:123
[4] 左津偉,崔丙喜.利培酮的血藥濃度與臨床療效及副反應(yīng)的相關(guān)研究[J].山東精神醫(yī)學(xué),2005,18(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