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周迪謙
編 輯:孫明亮 mzsulu@126.com
平心而論,我們今天使用的高中語文課本,即人教社2004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與過去相比,進步多了。首先,選文標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淡化了,而平常、普通、正常、人性和個性等理念,在課本中有明顯的體現。其次,選文更加豐富多彩。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以及國外的弗洛姆、蒙田、帕斯卡爾等人的隨筆小品的入選,使得課文內容比過去的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同時,必修和選修的設置不僅使教材的內容更加豐贍,而且又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體現了對個體的尊重。第三,體系更加合理。必修本的“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四個部分的設置,既各司其職,又相互照應,各部分功能明晰,整體上又具有立體效應,不能不承認是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新。選修本又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中國現代詩歌散文、外國詩歌散文、中國小說、外國小說、中外戲劇名著等專題分冊,作為對必修本的補充和配合,顯然,這必定會極大地豐富教材內容,擴展學生的語文視野。誠如編者所言:“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包括精神的充實、感情的豐富與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讀寫聽說能力的養(yǎng)成?!边@套教材,我認為是基本體現了這一精神的。如果我們這些基層的教師能充分領會編者的“苦心孤詣”,正常而忠實地執(zhí)行之,那么我想,效果應該是差強人意的。問題在于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實際上極大地扭曲了教學模式,使得這套教材很難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不過,讀了馬浩嵐先生編譯的《美國語文》之后,我對我們自己的這套語文教材又發(fā)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產生了一些想法。
一、《美國語文》更富有生命感。形象點說,《美國語文》給人的感覺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樹上結滿了誘人的美果,搖曳多姿,極富生命活力。而我們的語文則像豐盛的拼盤,盤中堆滿了各式佳肴美點,琳瑯滿目,洋洋大觀,讓人欣羨,讓人興嘆。我想,這種差異主要源于教材體系中的歷史意識?!睹绹Z文》十分注重美國文明的歷史演進以及其中的文學淵源和發(fā)展軌跡,以史為綱編織課文,這樣,課文的組合就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那些散亂的文章一經這歷史之脈的締結,就像給哈了口仙氣似的,立即有了生命,活了,似乎感受得到它的呼吸一樣。而我們的語文,明顯缺少這種整體性和有機性,顯得散亂些。也許我們認為這是語文學科,不是歷史學科,就像我們強調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文學課一樣——不要把語文課當成歷史課。其實認真想來,以史為綱組織單元,連綴課文,恐怕才更能彰顯語文發(fā)展的真實面貌,更便于學生理解和鑒賞這些課文吧?怎么可能因此就會改變語文學科的性質或影響語文課程的呢?真正的問題,恐怕是我們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歷史,怎樣看待自己的歷史。歷史觀是個大問題。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那必定得使這史盡可能接近其真相,盡可能全面和客觀,如此才可能給人真正的智慧啟迪。
二、《美國語文》更注重個人化和生活化。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盡可能從人的平常生活或平常心態(tài)入手,降低姿勢,尊重對方,促膝而談,以心換心,那么我相信一定會更能啟動學生真實的生命參與和體驗,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取得好的效果?!睹绹Z文》最大的亮點就在這里。我自己教了幾十年語文,最尷尬最郁悶的就是課堂上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熱情洋溢講了半天,在學生那里收獲的卻是一臉茫然索然,屢屢讓我失意、失望,了無趣味和成就感。讀了《美國語文》,覺得假若像他們那樣選擇課文和設計教程,或許教學的情況就會好得多。
先說選文。這所謂的“文學”課本,若按我們以往對文學的理解,屬于“正宗”文學作品的課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非虛構的生活實錄性的隨筆、雜記、日志,甚至私信。來看看反映“南北戰(zhàn)爭”這個時代主題的選文:除宏觀介紹的“時代故事”(相當于“綜述”)外,所選短文八篇,組成三課;這八篇短文中,紀實性的小說片段一篇,演講稿兩篇,私信兩篇,日記兩篇(實際共五則),簡短的回憶文字一篇;這八篇短文中,只有林肯的兩篇演講算得上這個歷史事件的官方說辭,稍有點宏大敘事或正式語言的味道,其余的幾乎都是從個人生活的角度以“非正式言語”的形式來反映南北雙方各自的聲音。這也算文學讀本嗎?然而正是這樣的課文,偏偏能引起人的閱讀興趣,引發(fā)人的思考和表達的欲望。這種非正式、非典范的語言材料,在我們的教材編審這里,恐怕是難得入其法眼的。
再看它的教程設計。每篇課文的前后,都設置了系統而精當的問題導入和問題指南,循循誘導,很有意思。這里我想重點玩味其中有關“文學”的幾個模塊:“文學與生活”“文學聚焦”“點子庫”與“微型寫作”。前兩個模塊“文學與生活”與“文學聚焦”,在課前課后都有,但具體著眼點不同,作用自然也不同。課前的“文學與生活”一般分三個小項目:“聯系你的經歷”“日志寫作”和“專題聚焦”。聯系你的經歷:提出一兩個有關該課文的具體問題讓你設身處地去思考。日志寫作:要求你用日志形式寫出你的生活中與該課文某個方面或某個點類似的事情,或者與該課文相關的某種知識或生活。專題聚焦:聚焦于讀該課文希望你了解和認識的某種文學現象或文學知識。這種設計就像導游圖一樣,在你游覽之前就讓你大體知道這次游覽的大概和重要的關注點了,從而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而課后的“文學與生活”和“文學聚焦”呢?前者一般也分為三項:1.讀者反應,相當于“怎么樣?談談你讀后的真實感受吧”;2.主題聚焦,讓你就該課文最值得探討的一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3.此項沒有固定的名稱,一般設計一兩個專題活動或訓練。課后的文學聚焦與課前的文學聚焦焦點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課前的告訴你要關注一個什么樣的文學現象或知識,課后的則要求你讀了之后結合課文談談對這一現象或知識的具體理解。不論課前課后,問題都從你的個體生活切入,要你的真實感受,要你的獨立思考和見解,不硬灌,不強扭,前后的呼應十分契合。“點子庫”和“微型寫作”兩塊放在課后,前者顧名思義,將告訴你一些有關的學習方法或技巧,幫助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后者則是一項寫作實踐活動,要求你去嘗試。
而我們的語文課本,由于所選的幾乎都是經典作品,篇篇規(guī)范典雅,過于陽春白雪,讓人仰慕卻難以親近。課文前后的問題和導入設置則更顯差異。我們的課本在課文前面都沒有導入設置,只在單元前面有一篇簡短的導入語,對該單元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作一個簡要的說明。每篇課文后面都設置有幾道思考討論題或練習題,但與《美國語文》相比,顯得粗疏、簡單而又生硬。以我們課本的保留篇目《包身工》和《美國語文》中的一篇自傳節(jié)選《有趣的故事》為例比較:
《包身工》(高中語文第1冊第11課)
單元導語:這個單元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新聞具有及時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它以消息、通訊、特寫等樣式,向我們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資訊。報告文學脫胎于新聞,強調真實,但又不同于新聞,作者可以對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學習新聞作品,要注意新聞結構的多樣性,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信息;學習報告文學,要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學習敘事寫人的技巧,培養(yǎng)關注社會的意識。
(這是關于該單元四篇課文的提示)
課前導語:無
課后:研討與練習
1.《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認為文章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說說你的看法。
2.新聞作品除了敘述新聞事實,還會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課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句子充滿了作者強烈的情感,揣摩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達的,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句子略)
4.包身工在舊社會處在社會底層,受盡剝削、壓榨,甚至喪失了做人的尊嚴?,F代社會這種制度已經不復存在,這是社會進步使然,但個別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對待工人的現象。如果有條件,可對現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作些調查,在班上交流調查信息,然后寫一篇短文。
附:《包身工》背后的故事(夏衍是如何寫出《包身工》的,此處略)
《“有趣的故事”》(《美國語文》第一部分“文明的交會”第3課)
課 前
閱讀指導(略)
背景知識(略)
文學與生活
聯系你的經歷 想象如下情景:你所屬的群體是有價值的商品,你的家庭則可能被運送到遙遠的島上被迫從事體力勞動!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存在奴隸制的世界,你對自由的甜蜜和生命的價值將產生一種新的看法。
日志寫作 如果你被強行送到另一個國度,你的感受將會怎樣?簡單記下你的所想。
專題焦點:文明的交會 歐洲的傳統和思想經常與美洲本土習俗發(fā)生沖突。然而,這并不是新大陸唯一存在的文化碰撞。艾庫維阿諾,一名被強行賣到這里的非洲人,代表了融入美國背景的另一種文化。
文學聚焦
奴隸故事 艾庫維阿諾對“中間通道”的描述是奴隸故事的一個早期范例。奴隸故事作為美國文學里一種獨特的文體,是對奴隸生活的自傳性描述。通過從奴隸的視角記錄他們的親身經歷,這種文體表現了那種人類奴役的可怕之處。
南北戰(zhàn)爭之前,在廢奴主義者的鼓勵下,很多獲得自由和逃脫的奴隸都發(fā)表了奴隸故事。
課 后
問題指南
文學和生活
讀者反應 根據艾庫維阿諾的敘述,你對他有什么印象?
日志寫作 記下看完艾庫維阿諾的敘述后的反應。它激起你哪一種情感?
主題焦點 當一種文明統治另一種文明的時候,一個社會將會面臨什么樣的困難?
閱讀理解
1.艾庫維阿諾的年齡對他在此次航行中的經歷有什么影響?
2.(a)奴隸們因為什么罪行而受懲罰?
(b)懲罰的內容是什么?
3.總結船上奴隸們的生活條件。
思考
解釋
1.為什么艾庫維阿諾把船上的疾病歸咎于商人“短見的貪婪”?(證據支持)
2.雖然艾庫維阿諾聲稱自己想要死亡,但你怎樣能夠判斷出他擁有對生命的熱望?從文中舉例說明。(證據支持)
應用
3.艾庫維阿諾的敘述對美國廢除奴隸貿易的斗爭起著幫助性的作用。在他對“中間通道”的描述中提供了哪些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辯護)
擴展
4.艾庫維阿諾的航行與那些探險者和殖民者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社會研究連線)
文學聚焦
奴隸故事
奴隸故事是對奴隸生活自傳性的描述。在對作者一生重大事件的描繪中,作者通常記錄了奴隸制的可怕。本篇艾庫維阿諾的故事節(jié)選,提供了一幅刻畫“中間通道”和奴隸貿易的凄慘畫面。
1.艾庫維阿諾在這篇記錄中強調了船上情況的哪個方面?
2.奴隸們對自己處境的普遍感覺是什么?
3.舉出兩個說明奴隸販子對奴隸們的殘酷行為的例子。
4.舉出兩個說明奴隸販子關心奴隸健康的例子。
5.是什么促使奴隸販子對他們的人類貨物采取那樣的行為?解釋原因。
作品累積
點子庫
寫作
1.活動者的列表 艾庫維阿諾的自傳對奴隸貿易的終結作出了貢獻。制作一個當今社會所面臨問題的列表,并給出人們應當如何教育,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
2.社論 想象你是一名1789年的美國報社記者,當時艾庫維阿諾的《“有趣的故事”》剛剛上市。作為一名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廢奴主義者,請寫一篇社論作為對該書的反響。
3.角色腳本 作為重現《“有趣的故事”》的導演,描述艾庫維阿諾這一角色。包括他的優(yōu)點和弱點,以便演員能夠再現這一形象。
項目
1.因特網調研 類似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組織致力于喚醒人們對世界范圍內不平等的意識。利用因特網或圖書館了解Amnesty International及其發(fā)表的宗旨。將你的調查結果在班里作一個報告。(技術鏈接)
2.電影海報 設計一個好萊塢版《“有趣的故事”》的海報。為了適合銀幕觀眾,你需要重新命名這一作品。
微型文寫作
博物館布告
為了教育今天的觀眾,類似底特律非洲美國歷史博物館這樣的機構正在舉行展現19世紀奴隸貿易文獻記錄的展覽。設想你被邀請寫一篇序言,并且這篇序言將出現在展覽開始處一幅大的布告上。要求闡明奴隸貿易中事件的順序,從非洲人在他們家鄉(xiāng)被俘獲開始,到非洲人在美洲被拍賣成為奴隸為止。
寫作技巧:事件的順序
時間順序可以使讀者一步一步地把握事件的發(fā)展。簡略列出你要講述的順序。遵循以下建議:
1.從最先發(fā)生的事情開始,然后按時間順序繼續(xù)。
2.使用next、then和finally這樣的單詞使順序盡可能的清晰。
3.避免時間順序上的變換。
構思
利用圖書館資源收集奴隸貿易的事實。組織你的信息,最好畫一張地圖表明奴隸貿易的路線、日期和其他關鍵細節(jié)。
寫稿
參照你的筆記,將事件按時間順序敘述,使用過渡詞—— ——at first、next、while、then、finally和after—— ——使你的敘述順序清晰。
修改
重讀你的作文,確保你的布告能夠突出奴隸貿易的重要階段。剔除不重要的細節(jié),增加過渡語句使事件的順序清晰。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啊。我只想說,我們真的是浪費我們的語文資源了。
三、《美國語文》更便于教師操作和學生自學。例子在上面,不贅述了。我們的語文課本,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這是個老問題,盡管現在的新課本比過去好多了,但這個問題并沒有很好解決。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課本編寫得太粗疏了,太“大而化之”了。這套課本對語文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材料都得教師自己解決,很多問題都得教師自己設計,難怪不少教師從教多年,總是離不開“教參”或“教案”。如果教師缺乏應有的職業(yè)精神和道德,在應試教育干擾下,很自然地就成為了應試訓練師,這就會使得課文后面那點本來就簡陋的“研討與練習”也往往得不到落實。而課本又不便于學生自學,激不起多大學習興趣。這種情況下,那些吹得天花亂墜的新課程、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最終大都成了空吹,神馬都是浮云。
我把這套《美國語文》推薦給幾個學生和家長,在他們那里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饋。他們都覺得這套書不錯,喜歡讀,有吸引力。同時覺得體例很好,相關的資料翔實,便于閱讀理解;設計的問題難易適度,既使人愿意回答,也讓人能夠回答;訓練的項目看起來有些難度,但是若按照所介紹的方法或點子去做,也能夠順利完成,很有成就感。有個學生尤其喜歡課本要求的日志寫作,每課都有這個要求,結合課文,有話可說,可以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還能克服平時作文的畏難情緒。假設我們的語文教材能夠達到這樣的設計水平,我想即使在今天的應試教育條件下,教師們都去搞他們的題海戰(zhàn)術去了,部分明智的不愿沉淪的學生也能較好地自學語文,得到較好的發(fā)展,我們的語文教學狀況也不至于敗壞如此。
值得玩味、思索和借鑒的地方還很多,這里提到的只是我個人的粗淺體會。
如此看來,我們的語文教材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換句話說,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就我個人認為,我們的語文教材有如此差距,主要原因還是受制于“大語文背景”。我們的課文后面所設計的問題多是言不及義的,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很多自然會產生的“讀后感”我們明明知道,但不敢去問學生,不敢組織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顧慮,有禁區(qū),這就是實際情況。盡管大環(huán)境實際上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思想和言說的自由度已經大大寬松,可我們還是有相當多的教師養(yǎng)成路徑依賴,或形成條件反射,非自覺地成了十足的“別里科夫”。這樣的狀況下,課堂死氣沉沉、索然無味則是必然的。當然,歷史與文化傳承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我們傳統文化的等級觀念使得我們很難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難以養(yǎng)成平等地尊重后生晚輩的態(tài)度,缺乏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對冒險與創(chuàng)新的追求。這些不僅表現在教師們的課堂上,同時也躲藏在編審們的教材中。所以要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和人格品位,也還有“很大的空間”。
不過,我們畢竟還有自己的優(yōu)勢:根底深厚,家底殷實,資源豐富,何況我們還有世界眼光,有開放政策,有拿來主義。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我們也會好起來的。
感謝《美國語文》漢譯本的編譯者們,讓我大開眼界,深得教益。這套書得以發(fā)行,是件大幸事。面對咱們這塊土地,其實大家都在沉思,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