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 劉紅林
編 輯:趙斌 mzxszb@126.com
翻開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劉半農(nóng)、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組成的“劉氏三杰”,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劉半農(nóng)(1891—1934),名壽彭,后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字半農(nóng),晚號曲庵;筆名有瓣秾、半、瓣、寒星等,曾用過化名范奴冬女士;堂號有靈霞館、桐花芝豆堂、雙鳳凰磚齋、含輝堂、二復堂等。劉半農(nóng)是中國新文化事業(yè)多個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lǐng)路人。他早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許多震驚文壇的進步作品,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位“斗士”和“闖將”,是“五四”先驅(qū)者之一。后旅歐留學,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職于北京多所大學,還任《世界日報·副刊》主編、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等。劉半農(nóng)一生在他涉足的眾多領(lǐng)域內(nèi)都成就斐然:他是小說家、翻譯家,是白話詩歌的拓荒者,是現(xiàn)代民歌搜集和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實踐者,是早期民間文學運動的發(fā)起人和組織者,是具有開拓精神的雜文家,他又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著名攝影家,是中國現(xiàn)代實驗語言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還是新式標點創(chuàng)制者、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劉半農(nóng)在短促的一生中,著譯甚豐,所作新詩多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語言通俗。他創(chuàng)作了《揚鞭集》《瓦釜集》《半農(nóng)雜文》,還編有《初期白話詩稿》;學術(shù)著作有《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另有譯著《法國短篇小說集》《茶花女》等。其中《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該獎的語言學家。
劉半農(nóng)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也堪稱是國人的楷模。
1910年6月初,劉半農(nóng)母親病危,根據(jù)當?shù)亓曀?,家里要求長子半農(nóng)結(jié)婚沖喜。未婚妻朱惠,小字蕙英,1888年陰歷十月初五生,屬鼠,比半農(nóng)大三歲,其父朱子文是江陰縣城東帽店的店員。據(jù)說,半農(nóng)十一歲那年有一次陪母親到興國塔下面的涌塔庵里去燒香,遇見了朱惠的母親。朱母相中了半農(nóng)。朱家想把長女朱惠說給他為妻。劉半農(nóng)的父親劉寶珊卻不同意,既嫌女方大三歲,又怕屬相上鼠兔相克,朱家遂改口把朱惠的妹妹說給半農(nóng)。這樁婚事就此訂了下來。不幸的是,朱家次女暴病身亡。朱家實在不愿放棄這個乘龍快婿,又提出前議,把長女嫁與半農(nóng)。劉家同情朱家的變故,又感念朱家的執(zhí)著,結(jié)下了這門婚姻。這是一樁典型的舊式婚姻。不過,半農(nóng)沒有遵守訂婚男女不得直接接觸的古訓,忍不住跑到朱家去偷看。那是一個春天,朱惠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見未婚夫不請自來,驚惶失措,紅著臉躲進屋里。劉半農(nóng)匆忙中,只看到未婚妻穿著紅繡鞋的小腳?;丶液螅屇赣H帶話給朱家,要朱惠放腳。他的出發(fā)點并不是像同時代的許多知識青年那樣,視裹腳為封建、落后、丑陋的代名詞,而是覺得裹腳太痛苦了。既然女子不裹腳怕嫁不出去,那么,由婆家來提出放腳好了。未婚夫的關(guān)懷,讓朱惠感動不已。
二十歲的劉半農(nóng)和二十三歲的朱惠倉促結(jié)婚,并沒有起到?jīng)_喜的作用。6月19日,劉母蔣氏在看到長媳進門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不過,這樁父母之命又兼鼠兔相克的婚姻,卻十分的美滿幸福。
新婚之初,半農(nóng)和二弟天華都在常州讀書,繼而又去上海謀生,家務(wù)事全要朱惠操持,年僅七歲的壽慈(北茂)也需要她照料。由于劉寶珊患病不能教書,家里的生活十分困難,朱惠還要從外面承接一些零活回家做,以貼補開支。過重的負擔,導致她兩次流產(chǎn)。盼孫心切的劉寶珊非常不滿,又聽信了算命先生的胡說,認為朱惠不能生育,便責令兒子把媳婦休了,休不了就娶妾,以傳宗接代。劉寶珊還認真地物色了合適的女子,趁兒子1913年夏天從上?;亟帟r,說服他迎娶。
在當時,男人三妻四妾是理所當然的,新青年們以婚姻革命為由離婚再娶或者不離婚而在外另結(jié)姻緣的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劉半農(nóng)照著父親的話做,誰都不能說什么,甚至還可以博得“孝”的美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嘛!可他卻堅決反對父親的安排,不離婚也不納妾。為了保護妻子,在岳母的幫助下,劉半農(nóng)背著父親,把朱惠接到上海居住,開始了小家庭生活。1916年9月16日,長女小蕙(劉育厚)出世。
從結(jié)婚的那一天起,劉半農(nóng)給予妻子的就是摯愛和負責。無論是窮得吃不上飯,還是日后身居“要津”,始終不離不棄。劉小蕙曾回憶說:
外婆來到上海,在家中共有四人,都要依靠父親一個人的菲薄薪水和不定期的稿費維持生活,很是困難,然而父親仍是情緒樂觀、精神飽滿,對母親和我從不流露困窘。當母親告訴我,父親常要很早地從溫暖的被窩里爬起來,在冷風里奔跑著追趕叫喚賣烘山芋的人,然后把燙手的熱山芋買來塞進棉袍的袖子里帶回給我們做早點,而他自己卻匆匆地去中華書局上班……①
劉半農(nóng)性格開朗豁達,靈動灑脫,詼諧幽默,才華非同一般,見過他一面的趙景深說他“談笑風生,妙語如珠”②。他是北京大學名教授、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后來還當了北京多所大學的領(lǐng)導,尤其是女子大學的校長等職。他寫的歌詞經(jīng)趙元任譜曲,在青年學生中廣為傳唱。如果當時有排行榜,那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聽雨》等歌一定多年雄踞榜首。當時,仰慕他的女學生一定不在少數(shù),可他從沒有緋聞傳出。
劉半農(nóng)是個一等一的好父親。小蕙出生后,他絲毫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面對在長輩的壓力下有些慚愧的妻子,他安慰道:“先開花后結(jié)果,現(xiàn)在生了個女孩,為什么以后就不能生男孩呢? ”③為了應付親友,他把小蕙打扮成男孩模樣,直到出國留學前夕才改回本來面目。后來,兒子出生,劉半農(nóng)對小蕙的疼愛也沒有稍減,他用自己的詩文,記錄著愛女成長的點點滴滴。如《題小蕙周歲日造像》:
你餓了便啼,飽了便嬉,
倦了思眠,冷了索衣。
不餓不冷不思眠,我見你整日笑嘻嘻。
你也有心,只是無牽記;
你也有眼耳鼻舌,只未著色聲香味;
你有你的小靈魂,不登天,也不墮地。
呵呵,我羨你,我羨你,
你是天地間的活神仙!
是自然界不加冕的皇帝?、?/p>
這首詩作于1917年10月,發(fā)表在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1號上,是中國首次發(fā)表出來的九首新詩中的一首,后收入《揚鞭集》。
另一首《曉》寫于1918年7月10日,發(fā)表在《新青年》5卷2號,1918年8月15日出版,后收入《揚鞭集》。這首詩被公認為中國散文詩史上鮮有的珍品,全詩如下:
火車——永遠是這么快——向前飛進。
天色漸漸的亮了;不覺得長夜已過,只覺車中的燈,一點點的暗下來。
車窗外面:——
起初是昏沉沉的一片黑,慢慢露出微光,露出魚肚白的天,露出紫色,紅色,金色的霞彩。
是天上疏疏密密的云?是地上的池沼?丘陵?草木?是流霞?辨別不出。
太陽的光線,一絲絲透出來,照見一片平原,罩著層白蒙蒙的薄霧。霧中隱隱約約,有幾墩綠油油的矮樹。霧頂上,托著些淡淡的遠山。幾處炊煙,在山坳里徐徐動蕩。
這樣的景色,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
曉風輕輕吹來,很涼快,很清潔,叫我不甘心睡。
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現(xiàn)出那干——枯——黃——白——很可憐的臉色!
只有一個三歲的女孩,躺在我的手臂上,笑彌彌的,兩頰象蘋果,映著朝陽。⑤
詩尾那個三歲的女孩,“笑彌彌的,兩頰象蘋果,映著朝陽”,不僅表現(xiàn)出慈父愛女之切,還象征著一個美好燦爛無限光明的未來。楊揚說:“詩人在對幼小女孩的喜愛里,融合著對其他新生的、前進的事物的欣悅,這首詩是個證明。飛進的火車,映在女兒臉上的朝陽,使詩人振奮,也使讀者同為之振奮?!雹?/p>
劉半農(nóng)還常常以小蕙的神態(tài)、兒語入詩。如《登香港太平山》:
登上四望,叢嵐繞足,白云漫漫:
下不能見地,上不能見青天。
山水濺濺,山樹摩肩。
偶從云淡樹深處,窺見遠海云山:
海大不如鏡,山大不如拳。
稚兒歡笑奔我前,
山風吹短發(fā),
飄蕩白云間。
“爾胡為乎來哉?”
跳舞拍手,心中茫然。
為折花佩胸前;
下山入海白阿母:
“今日阿爹,攜我上天。”⑦
1920年2月,劉半農(nóng)攜妻女赴英國留學。2月10日,船行香港作短暫停留,半農(nóng)帶著女兒游覽了太平山,回船后,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滿滿都是對祖國的不舍與留戀,只有可愛的小女兒能稍稍緩解這種“茫然”,而女兒卻“少年不知愁滋味”,高興地告訴母親:“今日阿爹,攜我上天?!边@首詩描寫景物和女兒的神態(tài)舉止,既生動細膩,又闊大遼遠,感情真摯動人,語言清麗優(yōu)美,卻不知為何沒有收入《揚鞭集》。
《揚鞭集》中有兩首模擬小蕙兒語的詩向來為人稱道。其一:
一個失路歸來的小孩⑧
(這是小蕙的事)
太陽蒸紅了她的臉;
灰沙染黑了她的汗;
她的頭發(fā)也亂了;
她呆呆的立在門口,出了神了。
她呆呆的立在門口,
叫了一聲“爹”;
她舉起兩只墨黑的手,
說:“我跌了一交筋斗?!?/p>
“爹!媽!”
她忍住了眼淚,
卻忍不住周身的筋肉
颯颯的亂抖。
她說,“媽!
遠咧!遠咧!
那頭!還要那頭!”
1920 年
楊揚評價:“確是小女孩迷路歸來的形態(tài)和語言,歷歷如畫?!雹崞涠?
雨
這全是小蕙的話,我不過替她做個速記,替她連串一下便了。
媽!我今天要睡了——要靠著我的媽早些睡了。聽!后面草地上,更沒有半點聲音;是我的小朋友們,都靠著他們的媽早些睡了。
聽!后面草地上,更沒有半點聲音;只是墨也似的黑!怕?。∫柏堃肮吩谶h遠的叫,可不要來啊!只是叮叮咚咚的雨為什么還在那里叮叮咚咚的響?
媽!我要睡了!那不怕野貓野狗的雨,還在墨黑的草地上,叮叮咚咚的響。它為什么不回去呢?它為什么不靠著它的媽,早些睡呢?
媽!你為什么笑?你說它沒有家么?——昨天不下雨的時候,草地上卻是月光,它到哪里去了呢?你說它沒有媽么?——不是你前天說,天上的黑云,便是它的媽么?
媽!我要睡了!你就關(guān)上了窗,不要讓雨來打濕我們的床。你就把我的小雨衣借給雨,不要讓雨打濕了雨的衣裳。
1920年
臺灣詩人痖弦說這首詩是那個時代絕無僅有的童話詩:“如此俏皮、新穎的句法,就是衡諸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詩壇,也是毫不遜色的。這樣的意象,如有人說摘自鄭愁予的詩句,人們一定會信以為真的?!雹?/p>
這兩首詩飽含著濃濃的父愛,讀來令人動容。劉半農(nóng)對他那一對雙胞胎子女劉育倫、劉育敦也是十分疼愛,外出還要向子女們報告行蹤和在外地的見聞。只是半農(nóng)去世時雙胞胎還小,與父親的互動沒有小蕙那樣多。
劉半農(nóng)的民歌體詩歌集《瓦釜集》中有一段后語:
這一本小唱本出世,我在感謝替我看稿子的周啟明先生之外,還有兩個最親愛的朋友,也應當致謝:一,是我妻蕙英夫人,我稿子里,有好多處在方言上不甚妥洽的,是她指正修改的;二,是我的女兒小蕙,我每做成一歌,便唱給她聽,她總問,“這是真的?是假的?”而且要求我接續(xù)著唱,不許停歇——沒有這簡單而有力的鼓勵,亦許這書竟做不成。?
由此可見,劉半農(nóng)對妻女不光有愛,還有尊重和平等,夫人朱惠也不光是他生活上的伴侶,還是事業(yè)上的助手,完全是一種現(xiàn)代新式的夫妻子女關(guān)系。常有人說劉半農(nóng)是半新半舊的人,似乎也是,舊式的婚姻形式,現(xiàn)代的婚姻家庭關(guān)系。不過,當時亦有許多半新半舊之人,拋妻棄子時說是婚姻革命,是新青年,卻并不妨礙他們在家庭生活中行使封建的夫權(quán)和父權(quán)。所以,我們只能認為,劉半農(nóng)并非半新半舊,而是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確切地說,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西方現(xiàn)代道德之間揚長避短,建立一種完美的道德和人格。他的事業(yè),他對中華文化的巨大貢獻,說到底,都是這種取長補短。不僅他如此,他的兩位相貌英俊又才華橫溢的弟弟劉天華和劉北茂,也都是出色的丈夫和父親,和妻子相濡以沫,對兒女疼愛負責。他們分別從事當時最吸引女孩子眼球的音樂、英語教職,還成就非凡,卻都是“一生一世一雙人”。這就是他們的家風吧!做他們的家人真的是非常幸福!
①劉小蕙:《我的父親劉半農(nóng)》,《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3期。
②③趙景深:《憶劉半農(nóng)》,選自趙景深原評、楊揚輯補:《半農(nóng)詩歌集評》,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第1頁。
④劉半農(nóng):《題小蕙周歲造像》,選自《揚鞭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5頁。
⑤劉半農(nóng):《曉》,選自《揚鞭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1頁。
⑥⑨?趙景深原評、楊揚輯補:《半農(nóng)詩歌集評》,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頁,第25頁,第148頁。
⑦劉半農(nóng):《登香港太平山》,《新青年》8卷2號,1918年10月出版。
⑧劉半農(nóng):《一個失路歸來的小孩》,選自《揚鞭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33頁。
⑩痖弦:《早春的播種者——劉半農(nóng)先生的生平與作品(節(jié)錄)》,見鮑晶編:《劉半農(nóng)研究資料》,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1年版,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