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湖南師范大學13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yè)研究生 410081)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它研究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及其應用,為教學方法提供充分的心理學依據(jù)。關于其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同樣有著很深刻的意義。音樂的本質是審美的,在鋼琴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純粹的注重技能技巧,而忽略了學生音樂審美、音樂記憶、情感、想象等的培養(yǎng)。同時,我們更不能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音樂學習的動機、興趣、需要、個性等的影響。就此,我想結合自己的點滴教學經驗,談談鋼琴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對于人的學習、工作等一切活動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它可以成為學習與工作的巨大動力,又可激發(fā)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
我所教的大部分學生都是一些剛學琴的小朋友,他們一開始都是對鋼琴有著很強的好奇心而學琴的,大部分的學生不知道學琴是為了什么,更不知道音樂是什么,只是覺得很好玩。對于剛學琴的小朋友而言,他們的心理發(fā)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常常是無意識、不自覺的學習。雖然他們的好奇心很強,但如果不能及時將好奇心轉化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久而久之必然對枯燥的指法與音階練習等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最開始的教學中,為了開啟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個性、手型等特點來制定屬于學生個人的教學計劃,例如很重要的一點——教材的選用。如今市面上的啟蒙鋼琴教材越來越多,對于初學兒童而言,用的比較普遍的有湯普森的《簡易鋼琴教程》和巴斯蒂安的《鋼琴教程》《快樂鋼琴》等。這些教材都以趣味性為出發(fā)點,色彩鮮艷,插圖較多,還附有很多音樂知識小游戲,不枯燥,捉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有動力往下學習。而對于青少年或者成人,教材的選用當然也要因人制宜,用的比較普遍的是《鋼琴基礎教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部分的成年人學琴一般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性,例如有些是為了能更好的輔導自己的小孩學琴,有些是為了彈會指定的某首樂曲等,所以一定要了解清楚需要而挑選教材。當然,教材選用只是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要與學生多溝通,特別是初學兒童,可跟他們多多講講音樂家的故事,多進行四手聯(lián)彈,多贊揚,適當給予些小獎勵,課后時常舉辦音樂沙龍等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鋼琴的心理與學習的效果。同時,在課后,家長也需要配合在家中多放些好聽的,節(jié)奏明快的鋼琴曲或者視頻聽看也是很好的“生活教材”;而對于心智開始成熟的青少年,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依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往往對通俗易懂的音樂和那些旋律感強和美的音樂感興趣,可以適當?shù)拇┎宀贾靡恍┝餍幸魳纷髌?,激發(fā)他們學琴的動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發(fā)展智力的核心。在學生有了濃厚興趣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很重要的。
眾所周知,音樂作品幾乎是非語義性的,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來啟發(fā)與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我剛剛開始教琴的時候,會不自然而然的將手指技巧放在第一位,同時也會把自己對于樂曲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認為這里就應該是這樣彈,這條曲子表達的就應該是這種情感,不會再有其他的了。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演奏樂曲的樂感、節(jié)奏感及差,沒有活力,比較空洞,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應該換位思考,多調動一下學生自己的本身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準確的示范一首新曲子,解決好識譜等基本問題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音樂給他帶來的內涵,協(xié)助學生建立好基本的音樂形象后,強調并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想象與合理創(chuàng)造,演奏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細微的與眾不同,比如節(jié)奏的強弱、漸強漸弱的處理,只要學生說出他自己的合理理由,我們教師就應該給與肯定。如果只是死板地讓學生按樂譜的要求去彈奏,會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候學生自己演奏出來的效果,甚至比原譜所要求的效果更為感染人,更有驚喜。這樣不僅培養(yǎng)啟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好的理解了音樂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音樂感、節(jié)奏感等一些音樂素質也會有顯著地提高。當然,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也有所差別。對于兒童,雖然他們的感知與觀察力比較有限,但是他們聽覺很敏感,想象力也是相當豐富的,教師應用一些直觀、形象、生動的手段調動學生的感官,比如一些節(jié)奏小游戲、形象的教具、生動的音樂故事來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效果是不錯的;而對于青少年或者成人,他們的思維更為成熟,在情感上的理解更為深刻,對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多與學生交流,更為細致的探討一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品的分析,同樣也能使學生更好的吸收,啟發(fā)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總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再充分表現(xiàn)音樂,激發(fā)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學習音樂,收效是很不錯的。
著名的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中,要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獨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曾經有一個已經考取了8級鋼琴證書的學生轉到我這繼續(xù)學習鋼琴,他能彈奏流暢優(yōu)美的旋律,但另我感到驚訝的是,當我拿一首不到8級水平的新樂曲給他識譜時,他看著譜子,卻無從下手,五線譜的識譜能力極差,甚至不及3、4級的識譜水平。而像這樣的學生,并不是個例,在我后來的了解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級別高卻同樣識譜能力差的學生存在。原因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學琴的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過于明顯,教師太操之過急,學生不會的音或者不會的知識點沒有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或者沒有協(xié)助學生思考,而是直接告訴他答案。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越往后學,曲子越難,知識點越多,學生更加不會,教師就只能不停地灌輸答案。
很顯然,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失敗的。在學生初學鋼琴的時候,就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最基本的識譜學習,一定要教會學生五線譜中五線四間的特點,七個音在間與線中的分布規(guī)律,并且讓學生反復練習,學生一旦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即便是沒有了教師,也能輕松的找對五線譜中任何一個音,這樣的教學方法,才真正的做到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真正會學的成效。
以上是我在鋼琴教學中對教育心理學的一些認知體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鋼琴似乎成了每家每戶的“必修課”,鋼琴教學也凸顯出其重要性。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教學中去,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使教學收效明顯.
[1]吳躍躍.《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2]姜昊.《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解決兒童鋼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青春歲月,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