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陽 (安慶市文化館 246000)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黃梅戲作為我國戲曲表演藝術中的重要一員,雖然其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受眾群體層次,都沒有京劇那樣的深遠影響和耀眼魅力,但是黃梅戲在現如今也已經從稚氣逐漸走向成熟,從帶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表演逐漸向戲曲藝術氣質表演過渡,已經正式作為當代的戲曲藝術進入大雅之堂,這也象征著黃梅戲進入了其發(fā)展歷程中最輝煌的一頁。日趨成熟的當代黃梅戲表演藝術,不論是其表演形式還是藝術特色,無不體現出大家的風范,也讓人從中尋出一些其未來的表演端倪,不禁讓廣大黃梅戲愛好者對其未來的表演有所期待,對其未來的表演趨勢有大膽的推測。
黃梅戲作為安徽戲曲藝術的奇葩,在21世紀的當下信息時代,更應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戲曲藝術。這不是妄加推斷,而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種潮流趨勢所向。社會的發(fā)展對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必然使人類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和興趣逐步提升。黃梅戲以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個性和審美特征、獨特的藝術表演樣式,在眾多的藝術表演形式中獨樹一幟,而且以其日趨成熟的藝術特色,獲得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和動力。黃梅戲要想在眾多的藝術表演形式中保持穩(wěn)步發(fā)展的態(tài)勢,就必須在秉承和發(fā)揚自身獨特藝術風格的同時,在今后甚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力求與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審美標準和習慣合拍。要始終充滿活力,力求得到群眾的喜愛。所以,黃梅戲要以一種超越行當、超越程式、戲曲歌舞化的表演趨勢,在21世紀被人們更加熱愛,并且更加發(fā)揚廣大。
這是黃梅戲演員為了達到一種收放自如而且出神入化的理想表演意境,突破戲曲的行當表演限制,吸取并且運用一些話劇和影視藝術中的表演技巧,而進行的一種表演形式。這在現如今的黃梅戲表演中已經運用得純熟自如了,有的演員甚至突破性別的制約進行反串表演,如大家都熟知的黃梅戲女演員馬蘭在《紅樓夢》中飾演賈寶玉等。這種超越行當的表演不應該僅僅是極少數演員的個性表演形式,而應當逐漸發(fā)展成為黃梅戲劇種對演員的要求,全體黃梅戲演員都應該對這種表演形式有自覺意識。超越行當的表演,不是對行當表演的摒棄,而是在行當表演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為了將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戲曲人物塑造得更完美。在今后及其未來的日子里,黃梅戲的超越行當的表演一定會使黃梅戲表演更趨完美。
首先,從黃梅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黃梅戲最初是簡單的獨角戲行當表演,而后歷經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步形成當下的游刃有余的行當表演風格。按照黃梅戲的行當發(fā)展規(guī)律來推測的話,黃梅戲的超越行當的表演風格將會是既合乎情理又自然而然的未來表演發(fā)展趨勢。
其次,從黃梅戲的表演風格來看,黃梅戲力求真實、尊重情感體驗,其表演灑脫、無拘無束,這種樸素、自然、充滿真實情感的表演風格絕不是刻板的行當表演所能體現的。黃梅戲較京劇等劇種顯得年輕、極具發(fā)展?jié)摿?,更能有效地吸取其他?yōu)秀傳統(tǒng)劇種的精華,而且在當代話劇及影視的影響和熏陶之下,黃梅戲正在力求傳承和發(fā)展自身的獨特藝術風格,彌補自身的不足。伴隨著影視藝術的飛速發(fā)展,黃梅戲也在逐步尋求影視方面的發(fā)展,這在無形之中密切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和融合,這也必然促使超越行當的表演風格占據主流,成為時尚。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固有表演形式,蘊含著戲曲表演體系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程式。黃梅戲作為戲曲藝術中的一員,也有其自身的程式化表演方式,但是因為黃梅戲比其他劇種年輕,并且出自民間,其固有的程式化表演少而且沒那么精煉,與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劇種京劇、昆劇等的完善而又華麗的表演程式體系顯然無法相提并論。然而,黃梅戲雖然沒有完美的程式化體系,卻遇到了重要的發(fā)展時機,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其他優(yōu)秀藝術表演的同時,逐漸使自身的表演特質更加強化,有了跨越式的提升,逐漸形成符合自己風格的無程式化表演形式。
首先,從黃梅戲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黃梅戲最初沒有表演程式,而后出現簡單的表演程式,隨之逐步發(fā)展并且日趨豐富,但這種發(fā)展進程也并沒有定型。由于黃梅戲出自于民間,鄉(xiāng)土氣息濃重,表演風格又趨于無拘無束,所以,黃梅戲的程式化容于其自由灑脫的表演中,而且這種無形的程式化表演既與音樂節(jié)拍、戲劇情節(jié)嚴絲合縫,又順應觀眾的欣賞和審美口味,于無形中塑造著自身的表演風格,使表演與生活化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力求使黃梅戲表演更富有時代氣息,迎合時代潮流的發(fā)展?,F如今,一些黃梅戲題材的音樂劇等也在作有益的嘗試,力求黃梅戲的無程式化表演風格更具特色,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對此,我們要充分給予關注和支持,黃梅戲只有不斷的改革、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次,從黃梅戲演員自身來看,黃梅戲演員是表演的主體,也是表演程式的具體體現者,舞臺表演藝術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一旦舞臺表演結束,表演形象即刻不復存在,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是不可再現的,所以,表演程式也不是絕對的。黃梅戲演員的表演自然、灑脫、富有彈性,如果其與同樣生活化的影視或者話劇表演風格相一致時,就會有一種全新的表演方式出現,這種表演方既有別于黃梅戲的傳統(tǒng)表演程式,又區(qū)別于影視表演形式,這種表演形式是與劇種及演員的表演風格緊密相連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也逐漸會發(fā)展成為黃梅戲今后及其相當長一段內在表演形式上的新追求。
“載歌載舞”是黃梅戲表演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也是其之所以廣受觀眾熱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未來的表演中,黃梅戲不但要保持和不斷發(fā)展這種“載歌載舞”的藝術特色,更要使其更加強化,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觀眾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習慣。只有這樣,黃梅戲藝術才能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永葆青春和活力。
首先,從當代的黃梅戲表演實踐來看,眾多有識之士已經在很多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如為突出黃梅戲優(yōu)美動人的唱腔而創(chuàng)作的黃梅戲清唱劇《孟姜女》、強調黃梅戲舞蹈功能的黃梅戲《徽州女人》、放大黃梅戲歌舞特長的黃梅戲《秋千架》等。這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大膽嘗試將戲曲的、民族的音樂、歌舞等融合起來,用以強化黃梅戲的歌與舞,以便將黃梅戲的觀眾群逐步壯大,實現觀眾層面的有效拓寬,在給廣大黃梅戲愛好者提供更具魅力的黃梅戲作品的同時,更加彰顯出黃梅戲的特色。這種實踐對黃梅戲未來的表演形態(tài)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將對黃梅戲的未來發(fā)展趨勢起到導向作用。
其次,從對黃梅戲的探索來看,黃梅戲的歌唱藝術極具潛質,黃梅戲好聽、好唱,這是黃梅戲的音樂價值所在。黃梅戲兼具流行性和通俗性,而且音樂旋律契合現代人的心靈節(jié)奏,能引起現代人的共鳴。而且,黃梅戲《秋千架》的出現,使黃梅戲音樂劇初顯胎形,有人大膽提出:將黃梅戲改造為中國的鄉(xiāng)村音樂或民族歌劇。這個大膽提議極有前景、極具誘惑力。《秋千架》為黃梅戲的歌唱藝術發(fā)展邁出了難能可貴的第一步,我們要在此基礎上行動起來,循著這條發(fā)展軌跡,強化歌舞在黃梅戲中的比重及作用,找出歌舞形式與戲曲程式、戲曲外框的最協(xié)調形式,為黃梅戲的歌舞化特色進行積極探索。這不僅是時代審美的需要,更是黃梅戲在21世紀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