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雁君 南谷雨
南京腐敗風險自測題落地
本刊記者/劉雁君 南谷雨
從構建“預防職務犯罪人民防線”到研發(fā)“測腐試題”,南京預防碩果,《正刊》為您呈現。
堂堂建委副主任,為何貪婪到連老婆的1元公交車票都要拿到單位報銷?貪官被判入獄了,竟然搜羅了大包牙刷牙膏帶進去,還想在里面繼續(xù)當領導。百萬贓款鋪滿了床底,平時卻騎車上下班,他的內心真的HOLD住嗎?
腐敗分子到底是怎么一點一點蛻化變質的?除了制度缺失、監(jiān)督不力等外部因素,內心貪欲也是重要的催化劑。從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樓區(qū)的公職人員都會陸續(xù)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公職人員職業(yè)風險自我認識、評估和調適手冊》(以下簡稱《手冊》)。該《手冊》用量化測試手段探測腐敗心理軌跡,開啟了心理預防職務犯罪的大門。
“世上沒有誰天生就是貪官,那些墮落為罪犯的官員,大多具有一定的才干和能力,也曾經為國家作出過貢獻,那么他們?yōu)楹螘徊揭徊綁嬋敕缸锷顪Y呢?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想弄清楚這個問題?!?/p>
南京鼓樓區(qū)預防職務犯罪指導委員會主任、鼓樓區(qū)紀委書記馮雯蘭介紹說,為解開這個謎團,從2008年起,鼓樓區(qū)紀委、檢察院和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合作,分析醫(yī)療行業(yè)、高校系統(tǒng)、工程建設三大領域職務犯罪情況,面對面訪談47名服刑人員,持續(xù)開展職務犯罪心理預防調查。為深入剖析職務犯罪心理發(fā)生、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2011年又對近200名職務犯罪罪犯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職務犯罪心理構成特征、職務犯罪心理演變過程、職務犯罪心理外化模式、職務犯罪心理演變規(guī)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國內首份關于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調查報告。
“公職人員職務犯罪通常經歷以下歷程:掌握權力——受到誘惑——欲望增強——選擇手段——動機斗爭——僥幸心理——選擇權錢交易——錢財來得容易——欲求變得強烈——以權謀私手段強化?!敝鲗н@項調查的南京大學教授狄小華介紹說。
職務犯罪心理一般經歷初識、試探、交易、結盟、暴露、改造六個階段,心理過程極為復雜。而心理軌跡往往呈現出需要由常態(tài)到畸變、心態(tài)由失衡到病態(tài)、行為則由被動到自動。
調查發(fā)現,幾乎所有調查對象都曾接受過形式不同的反腐敗教育。但他們普遍認為目前反腐敗教育流于形式:一般只單方面地指責罪犯素質差,很少具體分析導致他們犯罪的具體原因;只是泛泛而談如何預防職務犯罪,缺乏指導受賄后如何中止的方法;只是空洞地說要廉潔、不要收禮,沒有提出既能適應環(huán)境又不至墮落的具體路徑。
調查報告指出,不論是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外化還是惡化,有的與職務犯罪面臨的挫折有關,有的則與他們對問題的不當歸因有關,還有的甚至就是心態(tài)失常的結果。為此,對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職業(yè)的風險,掌握調整心態(tài)的正當途徑和方法,學會體驗幸福,保持心理平和等,對于防止他們心理問題惡化,行為出軌甚至違法犯罪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南京鼓樓區(qū)預防職務犯罪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鼓樓區(qū)檢察院檢察長楊建萍介紹:通過對近300名罪犯的調查和數據分析,公職人員在面臨下列情形時,更容易產生不良心態(tài),并在這種心態(tài)的推動下,形成職務犯罪的動機。
一是當仕途受阻、升遷無望時,一些公職人員會因感受到“失意”,而將原來爭取晉升的努力,轉化為“撈一把”的動力,逐步將心思放到以權謀私上。
二是當比較失當、物質欲望增強時,一些公職人員會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并產生不滿情緒,形成權錢交易的動機。
三是當配偶責備、自尊心受損時,一些公職人員會不知不覺地聽從“枕邊風”撈錢,或放任自己親屬以權力影響“掙錢”。
四是當人際關系緊張、家庭不和時,有的公職人員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更容易被情色所俘獲。而一旦生活出現“越軌”,就會出現入不敷出或欲罷不能的情況,為維持這種情況,權力被濫用也就不可避免。職務犯背后常有情婦、“小三”的身影,就是這種情況的例證。
五是當各種榮譽加身或覺得自己立有大功勞時,有的公職人員會有忘乎所以的狀態(tài),或者產生應該享受人生、樂享生活的心態(tài),從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這本《手冊》是南京市鼓樓區(qū)紀委、檢察院聯合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組成的課題組,根據實證研究所揭示的職務犯罪心理特征、演變規(guī)律以及公職人員墮落的歷程,研制推出的。目的是讓每一公職人員能夠認識犯罪,了解自己,正視風險,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有效地控制風險,避免職務犯罪的發(fā)生。
狄小華教授表示:“某一因素風險的高低直接說明了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職務犯罪心理的構成。如動力因素的評估如果是高風險,就表明它已經接近甚至達到職務犯罪心理結構中動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還不能說已經具備了職務犯罪所必需的心理條件。只有當調節(jié)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態(tài)因素都處于高風險時,才能說明已經實施過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p>
楊建萍檢察長告訴記者,《手冊》推出后,在部分轄區(qū)內單位開展測試應用,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下一步,他們將根據實際反應繼續(xù)改進設計,為職務犯罪預防提供更加有效的“讀心術”。
當記者通過互聯網看到34道自測題的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相關的評論,有支持、有質疑。記者就其中各方較為關心的三個問題采訪了相關負責人,為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這本《手冊》,答疑解惑。
正刊:測試的題目過于直白,您覺得答題者會說出心里話嗎?
梅琨(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我覺得還是會的,因為這些題目只是自測,答題者自己做、自己評價,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警醒。目前,不能指望這會成為一種可公開的問卷,出題者和答題者都沒有這么“弱智”,我們的目的是讓官員拋開“人前的自我”,回歸“真實的自我”,看清自己離腐敗有多遠,從而有所敬畏。有了敬畏就有了自覺接受教育和制度約束的心理基礎,我們的教育才有深入人心的可能。
正刊:您覺得這個《手冊》對反腐敗能起到實際作用嗎?
狄小華(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犯罪控制與預防研究所所長):這不是標準的測試,而是一個自我評估。準確地說,這個冊子要達到對另外一個人的評估,難;但作為自身的評估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制度才是反腐最重要的東西。但制度怎么深入人心,讓執(zhí)法者嚴格執(zhí)行,司法者嚴格司法,守法者嚴格守法?這需要心理學來幫助。制度老沉不下去,也沒用。此前媒體報道只關注了《手冊》里的自我評估題,忽略了其他部分。我覺得一個完整的《手冊》,科學性在于遵循了實證研究;自我評估也不是一個標準的心理測量,它只是滿足現實教育的需要。
正刊:有質疑的聲音提出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應該把重點放在制度建設上,編寫《手冊》有點“不務正業(yè)”,您怎么看?
梅琨(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預防職務犯罪要堅持教育、制度和監(jiān)督并重,三者缺一不可。如何適應形勢變化,創(chuàng)新預防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也是檢察機關在開展專業(yè)化預防過程中必須關注的事情;同時,從長遠來看,檢察機關應該立足法律監(jiān)督職能,著力于專業(yè)化預防。但就目前而言,社會化預防的自主性還不夠,還需要檢察機關與相關部門一同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妒謨浴返耐瞥觯康氖亲屆恳幻賳T能夠認識犯罪,了解自己,正視風險,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以有效地控制風險,避免職務犯罪的發(fā)生。
馮雯蘭書記表示,推出這項預防舉措,目的是在深入研究并推動建立不敢犯的懲罰機制、不能犯的制度機制和不必犯的分配機制的同時,建立官員不愿犯的自律機制,從心理源頭上開展職務犯罪預防。
在拿到《手冊》前,記者先是在互聯網上,看到了這套自測題的問題選擇部分。出題者為公職人員詳細設計了腐敗指數34問,從動力因素、調節(jié)因素、特征因素、心態(tài)因素、潛意識等五個方面讓公職人員自測腐敗心理傾向或風險。
第一方面,職務犯罪心理的動力因素評估,共八題。(1)你認同“人無外財不富”嗎?(2)你認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嗎?(3)你認同“不腐敗就會被邊緣化”嗎?(4)你有對金錢和珠寶、字畫等財物的渴望嗎?(5)你有對當官或者升官的渴望嗎?(6)你有對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生活的渴望嗎?(7)你對黨和政府有效遏制腐敗的信心如何?(8)你有對自己履行公職的責任感嗎?
第二方面,職務犯罪心理的調節(jié)因素評估,共五題。(1)你認同以下說法嗎:領導權威體現在“說了算”;官員應當按其職位享受相應特權;對單位作過貢獻就應當享受待遇。(2)你經常面臨以下誘惑嗎:吹捧、拍馬,很少聽到批評甚至提醒;請客送禮或其他形式的免費高檔消費;被安排接受各種形式的異性服務。(3)你認同下列對你的描述嗎:單位或者一些事上我“說了算”;我很享受“三公”消費;我很習慣免費消費和他人送禮物。(4)你認同以下對你收禮情況的描述嗎:只收數額或者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金錢或禮物;每次收別人禮物都會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很少關注他人送什么和禮物的數額或價值。(5)你認同以下說法嗎:禮尚往來只要數額不超過5000元不是受賄;只要沒造成單位損失收禮不構成犯罪;法不責眾大家撈好處自己撈些不會出問題。
第三方面,職務犯罪心理的特征因素評估,共八題。(1)法不責眾,周圍人腐敗沒事自己也不會有事。(2)過去收禮、送禮都沒事,現在收禮、送禮也沒事。(3)抓到的畢竟少數,自己難得收禮不會有事的。(4)是多年的老關系送的禮,他不可能出賣自己。(5)我被領導所倚重,自己若有問題領導會保的。(6)在司法機關有鐵的關系,即使有問題也不怕。(7)都是以合法的形式拿的別人的好處肯定沒事。(8)即使被查只要自己硬抗著也不會有什么事的。
第四方面,職務犯罪心理的心態(tài)因素評估,共八題。(1)自己的晉升取決于領導是否賞識。(2)自己在單位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3)周圍人都富了自己卻還條件一般。(4)努力工作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5)升職沒有希望來點實惠才是真的。(6)關系不和諧回到家也找不到感覺。(7)領導賞識同事羨慕正春風得意時。(8)愛人或子女常抱怨條件不如人家。
第五方面,職務犯罪的“潛意識”因素評估,共五題。(1)收受禮物我只關注誰送的而不關心送了什么。(2)我與因業(yè)務而結識的朋友已經不分你我。(3)我與因業(yè)務結識的朋友禮尚往來不再避嫌。(4)我接受別人賄賂時已沒有收與不收的思想斗爭。(5)已經形成將賄賂的財物轉化為合法收入的渠道。
在拿到《手冊》后,發(fā)現“風險的自我評估”這一部分,還包括第六方面:職務犯罪風險的綜合評估。以上五個方面的每個問題選擇都有對應的自我評估方式,分為計分和評估。如第五部分,按不“認同(1分),中立(2分),認同(3分),很認同(4分),非常認同(5分)”計分;評估則分為三檔,每一題的得分都為2分以下(包括2分)屬于低風險,至少一題得分為3分屬于中風險,至少一題得分在4分以上屬于高風險,得高分題越多犯罪惡性越大。
當讀到這本《手冊》時,或許腐敗的劇情已經上演,此時此刻你該考慮的是,是正視問題以懸崖勒馬,還是作踐自己繼續(xù)身陷腐敗官員的人身怪圈。現代科學仍然無法制造出“后悔藥”,所以,勇于跳出腐敗官員的人生怪圈,避免風險擴大才是唯一的選擇。
(更多內容請翻閱本刊第85頁“特別觀察”《五劑“心”藥直指貪欲之本》)
編輯:劉雁君 nina_l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