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850000)
在教育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相關政策推動下,音樂教育迎來了很好的發(fā)展機遇。遺憾的是,在如此大好的發(fā)展時機中,西藏中小學音樂教育仍然處于被“冷落”的位置。筆者通過對西藏中小學的決策層、音樂教師以及學生的大量調研之后發(fā)現,造成其原因大致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
從整體上說,我區(qū)音樂師資隊伍可謂“人才濟濟”。在各個學校擔任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這本身是一件可喜現象。然而,在“繁榮”的表象之下卻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很多問題,如:很多學校的決策層對音樂教育不重視或不懂重視。另外,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法仍然是傳統(tǒng)音樂教學法。而傳統(tǒng)音樂教育法在這許多年的實施中,雖然有一些值得肯定的經驗,但國內外音樂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音樂教學法卻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這些不足與弊端如不加以完善和改進,其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由于傳統(tǒng)音樂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次體。教學偏向于程式化,多以講授為主,缺乏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偏重歌曲形式的單純施教和理論知識的硬性灌輸。學生對這種呆板且模式化的音樂課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失去對音樂本身的興趣。而失去興趣的代價是,不僅會把學生本有的一些音樂靈性給埋沒掉,同時也會阻礙甚或扼殺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如果一個本應給予學生以施展豐富想象力的有趣味的音樂課程,變成了呆板僵硬的教條。那么,這種音樂教學法一定不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也一定不是一個科學的教學法。在筆者對幾所中小學校音樂課的聽課中了解到,音樂教師即使在教授簡單的齊唱時,學生也出現諸如音不準、節(jié)奏和聲音的不統(tǒng)一、歌曲情感表現的不準確等問題,但音樂教師對此少有指正或缺乏具體而有效的糾正辦法。
雖然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仍未得到改革。由于音樂課和升學沒有直接關聯,導致音樂課在我區(qū)大部分的中小學中普遍被“冷落”。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除教授音樂課程之外,還要教授其它課程。音樂課被其它學科占用的現象也很普遍。更有甚者,一些學校的音樂課由從未受過音樂教育的其他專業(yè)教師擔任,而他們的方法是把自己會唱的歌曲直接教給學生,由于這些教師自身對歌曲粗糙的詮釋能力和對音樂專業(yè)知識的匱乏,使得學生對歌曲中所要掌握的諸如音準、節(jié)奏、旋律意象、和聲、曲式、調性、結構、情感的把握、強弱、發(fā)聲或演奏方法等基本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指點和訓練,導致學生的審美停滯于低級階段,甚或扭曲了學生對美的認知,使得音樂課失去了其美育的根本目的。
在各中小學里,音樂課得到“重視”的唯一機會是學校的節(jié)慶之日,在此期間音樂教師和音樂課程會得到暫時性的重視。然而,這種“臨陣磨刀”式的“重視”永遠無法完整的培養(yǎng)出學生對美的認知,也遠遠不能讓一些有才華的音樂教師得到施展所能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我區(qū)各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條件(硬件)參差不齊。有些學校沒有基本的音樂教學設備(樂器)。而有些學校雖然從硬件角度講可謂種類繁多,但大多樂器(設備)淪為“乏人問津”的擺設。究其原因是,在音樂教育普遍得不到重視的環(huán)境下,音樂老師初始的工作積極性和進取心在“冷落”中不斷的受挫,導致很多音樂教師對掌握和改進音樂教學法,以及學習更多的樂器演奏缺乏興趣,普遍表現出一種近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擁有良好教學硬件的學校尚且如此,那些本就不具備音樂教學條件的學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就更無從談起。
其實,上述兩個原因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由于我區(qū)很多中小學校的決策層缺乏對音樂教育的深層認識,沒有給予其應有的重視,也沒有制定章程來保證其正常有序地實施。從而影響了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其教學效率。音樂課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
在2011年底,筆者參加了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舉辦的“教育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學校音樂教育新課改培訓班”,有幸成為該班的第一批學員。在培訓期間,對國內外音樂教育水準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他們在音樂教育方面的高水準表現和重視程度,深感折服與欽佩。也深切體會到西藏與其他各省、市、自治區(qū)在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他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理念、方法的高強度的解讀力與高效率的實施力是形成差距的最大原因。
但時不我待,西藏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必須仰仗我們每一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人來承擔??上驳氖?,國內外對音樂教學法不斷探索出的研究成果,對我區(qū)音樂教學的改進方向、改進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們只需在掌握國內外好的音樂教學法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區(qū)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總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可。
筆者在研究了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鈴木等幾個在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音樂教學法之后,再結合西藏音樂教育的特點認為,首先要屢清思路,明確音樂教育理念。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教學水平,有什么樣的教學水平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成果。其具體要明確的問題有:
音樂有認識、教育、啟智、承史、娛樂、修心、養(yǎng)性等等諸多功能,而音樂教育是以教育功能作為主體,其他功能作為輔體的課程。它是中小學進行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音樂教育對促進大腦的發(fā)育、成長以及全面開發(fā)大腦的潛能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現代各學科的發(fā)展證明,音樂教育能有效的開發(fā)人的形象思維,而創(chuàng)造力是離不開形象思維的。其次,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人的感知力、想象力、直覺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能培養(yǎng)人的情感體驗能力、情感調節(jié)能力和情感傳遞能力、溝通和交流能力,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再次,音樂教育能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意志和品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學條件分硬件和軟件兩種。
1.硬件是指實施音樂教育的設備,如:各種樂器、音樂教室(或音樂表演場所)、音樂賞析室、多媒體、適合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圖書和音像資料等。目前國內外音樂教學中,最受推崇的樂器是(組合樂器)。它不僅具有容易掌握的特點,而且價格也相對合理,一般學校都可以配備。奧爾夫樂器是在學生們的相互合作之下進行演奏的樂器組,它特有的音色和簡單的編配法能演奏出無比美妙的樂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2.軟件是指音樂教育的實施者,即音樂教師。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是決定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不僅要有讓音樂教師施展才學的平臺,也要有讓音樂教師不斷成長的機會,如:參加相關知識的培訓、研討會等。
它是決定音樂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音樂教學法必須是能充分挖掘和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掌握知識的科學方法。在結合各教學法優(yōu)點的前提下,筆者以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充分利用好學生“好玩”的天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音樂課成為一個課程,而且也能讓它成為一個娛樂場。把目前以單向傳授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轉變?yōu)榫哂星槿さ淖杂X參與和相互啟發(fā)的方式,期間要強調“快樂”的原則,不斷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要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合作者和引導者,要不斷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與和積極性。
2.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借鑒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學”,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要用耳朵聆聽音樂,也要用全身心來充分感知音樂。這就需要身體動作的表現。但與舞蹈不同的是,音樂動作可在節(jié)奏律動中拍手、跺腳、敲擊桌子、打響指,拍肩等動作。在節(jié)奏中讓學生即興哼唱一些簡單的旋律,或再填一些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做歌詞。如果能采用當地民間音樂(歌曲)的風格特點,做為主要的教授內容(包括歌詞中所體現出的方言等)。如此,學生會很容易在自己熟悉的風格里進入歌曲的意境,從而也就很快掌握教學的內容。
3.教學要簡單而豐富。在教學中盡量追求簡單而豐富,明確豐富和復雜的不同概念。借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所強調的“繞過技術,觸摸音樂”的理念。盡量摒棄把掌握技術作為主要手段的音樂教學法。教學內容的難度要始終控制在學生剛好能駕馭的范疇。太難,學生會失去興趣。太容易,學生又不能進步。遵循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原則,對學生的旋律感、節(jié)奏感、音高感、強弱感、和聲感、色彩感等音樂感知能力進行系統(tǒng)而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展現。
音樂教學成果通常體現在顯性能力和隱性能力兩方面。顯性能力是指可被別人直觀了知的部分,如: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等方面。而隱性能力是指很難被客體感知的部分,如:節(jié)奏感、旋律感、和聲感、音準感、色彩感等隱性能力。在音樂能力展示中,隱性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顯性能力的高低。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普及,然而應試教育的現狀在短期內似乎無法回避。對于音樂教育,雖然部分學校的決策層可能也有意重視,但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中不能以犧牲主課成績?yōu)榇鷥r,這也是現實。筆者以為,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音樂教育若想走出被“冷落”的窘境,就必須探索出一條既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有效輔助學生提高其它學科成績的一種教學方法。音樂課如果和其他課程掛鉤,把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納入音樂教學中,用音樂的方式提高其它學科的成績。如此,由于音樂課的參與使各主課成績得到了提高,學校決策層也自然會對音樂課予以重視,從而也就把目前音樂教育所處的被動局面化為主動。
有一種方法是,音樂教師可以對其他學科中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進行譜曲,讓枯燥的內容變成有趣的歌詞,學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時,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其他課程的內容。當然,在一段時間內創(chuàng)作的工作量及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其針對各科而創(chuàng)作的歌曲一旦完成,今后的教學實施過程就很快會步入正軌。整個工作的順利完成必須要有各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資金投入才能實現。筆者以為,歌曲創(chuàng)作工作中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歌曲創(chuàng)作者由本校音樂教師或與其它學校音樂教師合作完成。一般情況下,音樂教師比較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音樂教師一定要及時和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讓創(chuàng)作出的歌曲不僅能體現各學科的教學特點、內容、進度,同時也能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最真切的情感,從而被學生喜愛。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專門聘請專業(yè)的曲作者參與創(chuàng)作。
第二,歌曲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有較好的歌曲寫作能力和編舞能力,也要較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掌握當地民間音樂及特點。不僅要了解和掌握當代青少年音樂的特點。也要明確每首歌曲所要實現的兩方面教學目的,即音樂教學大綱內容及其他各學科教學內容。
第三,創(chuàng)作出的歌曲不僅曲調要優(yōu)美,富有動感,而且要簡單而豐富。不僅要符合各學校學生年齡所相適應的歌曲,而且也要大量的運用學校所處之地的民歌素材。
據筆者了解,此種方法在西藏的音樂教育中也曾試行過,但由于沒有使其系統(tǒng)化和普及化,音樂課與其他學科也就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互補的關系,致使音樂課的多種功能沒能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值得強調的是,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此種方法可作為一種音樂教育的輔助手段,但不能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
總之,音樂教育的改進首先要取決于相關決策層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其次,各學校音樂教師也必須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手段。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歌曲所承載的廣博知識,也要充分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欣賞力以及音樂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