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473000)
漢代畫像石是兩漢時期特殊的石刻藝術精品,它裝飾于墓室、墓祠、漢闕、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漢代藝人家們“以石為紙、以刀代筆”,描繪了一個奇幻瑰麗、神秘莫測的世界??v觀南陽漢畫像石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其浪漫的想象,濃郁的世俗和陰陽相濟、運化循環(huán)之美。它表現(xiàn)出鮮明的美學追求,其卓越的藝術成就顯示了我國傳統(tǒng)藝術所獨具的民族風格。本文通過研究漢畫像石的裝飾特點,嘗試探索將傳統(tǒng)與時代融于一體的現(xiàn)代設計理念。
1.點線面的有機結合
構成視覺形象的最基本因素是點、線、面。南陽漢代畫像石多以具象出現(xiàn),把點、線、面作為它們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動物、人物拉長身體比例,形成流暢舒展的線條。局部的留白成為面,而小的形體成為裝飾點,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點、線、面的生動變化。
2.構圖形式的裝飾美
寫實和夸張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作品的主要特征。漢畫像石的構圖特點也是其最具魅力的特點,畫像石構圖形式大約可以分為一下四種:
(1)平面散點式和分層式:畫面是以平面的散點和分層方式進行整體布局,形象在畫面空間中的位置按左右關系、上下層次獲得,但沒有向縱深方向延伸的暗示。
(2)分段平行式和并列展開式:漢畫藝術是從早期工藝裝飾中脫胎的早期繪畫,它的構圖形式沿襲了工藝裝飾中的“分段平行”“并列展開”的構圖形式,用填充的藝術手法構成整個畫面,不過多不考慮畫面“透視”的空間比例。
(3)對稱式和均衡式:南陽漢畫像石圖案中對稱與均衡的構圖處理方式應用比較廣泛,這都充分說明了漢代民間藝人們對這種構圖形式的偏愛和重視。
(4)疏朗式:縱觀南陽漢畫像石,從而不難發(fā)現(xiàn)漢代石刻藝人們畫面處理的“吝嗇”,每一幅畫面都疏朗明快,大面積的留白把形象襯托得明確、清晰,畫面處理輕松而又簡潔。
3.南陽漢畫像石裝飾的形式美
(1)粗獷、質樸的肌理美。南陽漢畫像石以天然的石面質地為背景,具有凸凹不平的“粗獷”效果,漢代藝人們使用異于常規(guī)的畫面處理方式,把石面背景雕琢成等距離的、整齊的紋理,用這些紋理形成的有規(guī)律、平整、相對機械的背景來襯托自然的、粗糙的畫面形象。大塊有規(guī)律的鑿痕形成的“細微”背景襯托著小面積、“粗狂疏放”的畫面形象,這一粗一細的強烈對比酣暢淋漓地把漢畫像石的畫面肌理美感展示了出來。
(2)動感韻律美。漢畫像石長方形的畫面中有的部分安排得密不透風,有的部分形象零零落落,有的段落卻大量留白,這疏、密、多、無的構圖安排恰如其份,在畫面上下位置處理中,下部形象的底部一般為整體統(tǒng)一,圖像的上部輪廓線富有節(jié)奏美、運動感、高低起伏,這些變化多樣的曲線,通過以上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營造出了整個畫面大的運動感和節(jié)奏美。
(3)重復和近似的節(jié)奏美。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大型的畫面如宴會、狩獵、車馬出行等經常出現(xiàn),數量眾多馬匹、侍從、車輛等形成龐大的畫面,卻并不顯繁復與雜亂,這一切都是石像藝人巧妙的處理藝術方式所形成,畫面上完全相同的人物、 馬匹等形象,規(guī)整而又富于巧妙變化,重復的藝術處理手法給整個畫面帶來了力量和氣勢。
(4) 浪漫而又“深沉雄壯”的整體美。漢代的石刻藝人們并不追求細節(jié)的盡善盡美,而是重點強調和追求畫像整體的力量和氣勢,在這個獨一無二的畫像石藝術空間里,采用夸張的藝術手法,著重刻畫形象的形態(tài)和精神,全力表達對象特有的神韻,追求自然之趣,從而創(chuàng)造了南陽漢畫像石天然拙樸、雄壯深沉的整體美。
目前出土的南陽漢代畫像石大部分都是黑白單色圖像,但是整體畫面強烈的陰陽對比、精美絕倫的面線關系,仍然在現(xiàn)代平面設計中廣泛應用,是現(xiàn)代平面藝術設計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寶庫。
1.在現(xiàn)代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運用。
在現(xiàn)代書籍的裝幀設計中,一般應用在有關漢畫像石考古、歷史文化藝術或和漢代雕塑、建筑、文化藝術相關的書籍。如《南陽漢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漢化學術文集》,(河南美術出版社)等,都是利用漢畫像石所獨有的典型圖案,把這些圖案作為書籍的封面或插圖。如魯迅先生設計的《心的探險》一書的封面,則借用了羽人馴龍圖案,這種采用文字和曲線構圖緊密結合的圖書裝幀設計手法是現(xiàn)代裝幀設計的典范。再如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南陽漢畫像石》封面設計,則借用了漢畫中的高祖斬蛇圖案,素雅的封面營造出典雅莊重的美學風格,完全了符合書籍的內容主旨。大量的漢畫研究類和漢畫鑒賞類書籍多選取本書中具有代表性的漢畫圖案作為封面設計,在封面上就告知讀者本書的精華所在,對書籍內容進行了宣傳,既免除了另行繪制封面的工作,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在現(xiàn)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南陽漢畫像石的造型深沉、古拙、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更有大量具有傳統(tǒng)象征意義的典型圖案,尤其是象征吉祥長壽的龍、鳳、鹿、鶴等祥瑞動物形象。這些圖案被現(xiàn)代藝術家們廣泛的應用在現(xiàn)代標志設計中。如武當太極養(yǎng)生館的標志,選用的是漢畫四神造型中的玄武圖案;北京舞蹈學院?;赵O計采用的是漢畫圖案中“長袖舞”的造型;南陽師院漢文化研究中心標志則選取漢畫中常見的應龍圖案并加以古拙大氣的隸書“漢”字,借鑒了漢畫圖案明快生動的形體塊面組合和黑白單色的配色方式。
3.在現(xiàn)代圖形設計中的應用
怎樣在 現(xiàn)代圖形設計中吸收漢畫像石圖像元素并轉化出新的生命力,這需要用現(xiàn)代藝術設計的理念和視角來學習和觀察漢畫圖像的藝術精髓和藝術造型。魯迅先生說過:“采用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睂h畫像石的藝術的吸收、借鑒不僅僅要觀其面貌還要取其神采,這其中包括兩部分的內容:①吸收藝術語言。漢畫像石造型藝術氣韻生動、構圖嚴謹、線條節(jié)奏富有韻律,簡潔、概括的塊面顯示出強大張力,以豐富多彩的流暢線面形式呈現(xiàn)。恰如其分地運用夸張和變形等手法,使整個畫面形成沉著穩(wěn)健、挺拔生澀的動勢和力量,為現(xiàn)代圖形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②體會文化意蘊。南陽漢畫像石藝術洋溢著奮發(fā)昂揚、大氣磅礴的民族精神,它所蘊含強勁的活力、豪放的氣勢、熱烈的情感是后世其它藝術難以企及的。
在現(xiàn)代平面藝術設計中漢代畫像磚石的裝飾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拔h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魯迅語),南陽漢畫漢畫像石圖像質樸無華、氣韻生動,它是一種純粹的民族文化,它融匯了南北文化的精髓,把當時的科學、藝術、和感情追求予以成功的表現(xiàn),成為有著深厚民族基礎的文化載體。重要的是它對漢以后的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藝術表現(xiàn)方法被當代藝術家們所汲取和運用。漢畫像石為現(xiàn)代圖形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養(yǎng)。中國設計要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厚土,在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意念、傳統(tǒng)造型及各民族各地區(qū)的不同藝術形式語言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在現(xiàn)代設計之中,使民族文化的藝術設計之花永遠保持東方泥上的芳香。
參考文獻:
[1]吳佳佳.山東漢畫像石裝飾風格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設計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硏究.中國知網,2012.5.
[2]張丹,王安霞.漢畫藝術元素在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2012.2.
[3]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的視覺造型.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61~69
[4]南陽漢代畫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