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艷
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可以說教師的課堂提問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感覺:許多學生上課不愛舉手發(fā)言,參與意識不強,啟而不發(fā)、呼而不答,這給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我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粗淺地談談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有效提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提問,如此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知識點。抓住學
生的興趣點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中,成為“好之者”,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例如,在開始教學《軍神》一課時,由于學生對劉伯承了解不多,顯得有些陌生。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激活學生初讀課文的興趣,我抓住學生都感興趣的“神”設置疑問:“神”具有超凡的能力,“軍神”就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杰出軍人?!叭恕痹趺磿兂伞吧瘛蹦兀科鋵?,問題的答案都藏在書中。只要大家用心朗讀課文,就一定會弄清楚其中的原因。由于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發(fā)問,學生讀書的欲望油然而生。
再如,教學《爭論的故事》一課時,有位教師打破常規(guī)的讀課文模式,采用故事激趣,以聽促思的方法導入課題:“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聽老師講故事可是有條件的,認真聽,再用一個詞來概括故事的內(nèi)容:這是一個關(guān)于什么的故事。看誰是最會聽故事的好孩子!”這個問題能讓學生集中精神,邊聽邊思,既促進學生對故事的整體把握,同時又巧妙地揭了題,學生在聽了故事之后爭著回答問題,從而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有效提問——跳一跳,摘得到
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边@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比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中,可以用“艄公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一問來引領(lǐng)課堂教學,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但如果教師直接拿這個問題向?qū)W生發(fā)問的話,要學生準確地回答出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分解:(1)“課文為我們展現(xiàn)了怎樣的黃河?”(驚濤駭浪、濁浪排空)(2)黃河上還有什么更讓我們驚心動魄的呢?(羊皮筏子)(3)“羊皮筏子令人擔心害怕,還有讓我們更吃驚的嗎?”(羊皮筏子上的人)(4)“作者、乘客、和艄公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上表現(xiàn)怎樣?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
這些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學生在這四個問題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領(lǐng)悟了艄公成為黃河主人的原因。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順利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此一來,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鋪墊遞進式,化整為零,先易后難,能使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到果子”。
三、有效提問——誘發(fā)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
好的提問富有啟發(fā)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jié)果。啟發(fā)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和規(guī)律,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讓老師來寫漓江的水,我會這樣寫:漓江的水真靜??!漓江的水真清??!漓江的水真綠啊!這樣不是也能把漓江水的特點寫明白嗎?哪一種寫法好呢?為什么?”
有學生說:“老師說得不好,漓江的水到底怎么靜、清、綠,別人聽了一點兒也不明白?!?/p>
有學生說:“書上寫得好,具體寫出了漓江的水清,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通過閱讀比較,研究書上的寫法以及好處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這個基礎上又讓學生總結(jié)書上是怎樣把“水”寫具體的。這時,水到渠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
四、有效提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時機的選擇可以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加以把握。
例如,《詹天佑》一課,開頭就寫“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如果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就讓他們說說詹天佑是個怎樣的人,學生雖然能夠脫口而出,但是他們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只局限于對“杰出”的字面理解——詹天佑是個才華出眾的人。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jīng)對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如何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再讓學生說說詹天佑是什么樣的人,他們對詹天佑的形象就有較為深刻的感悟,同時也真正理解了“杰出”的含義。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我們要不斷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動力,力求通過巧妙的提問激活課堂,發(fā)展學生思維,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