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寫人記事的習作,特別是寫人的文章,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千人一面,既無個性,又不生動,整篇文章顯得干癟無味,缺少感染力。盡管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在進行記敘文的訓練,可是記敘文越寫越差,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實感的流露,而這種真情實感的缺乏又源于對生活細節(jié)的捕捉不夠。那么,怎樣使學生的記敘文具有打動讀者內心世界的動人之處呢?我認為,在作文中打造細節(jié)描寫這樣的亮點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必須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細節(jié)描寫的基本方法。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顯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jié)。所謂細節(jié)描寫,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或一些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場面片斷等,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的一種描寫方法,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
運用好細節(jié)描寫,不僅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性、生動性和形象性,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題,或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之情動人的藝術效果。舉凡肖像、服飾、語言、動作、神情、心理,乃至景物描寫,都離不開細節(jié),學生對這些描寫方法——尤其是通過閱讀和寫作接觸到的動作細節(jié)描寫——也是較熟悉的??墒窃趯嶋H寫作中,學生們并不能很好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這種能使自己作文出彩的手法,這就需要老師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想一些點子,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細節(jié)描寫。
在平時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將課文閱讀與作文練筆結合起來,即將教材經典細節(jié)賞析與學生的寫作練習相結合,學中寫,寫中悟,加深理解,相互促進,最后讓細節(jié)描寫點亮習作全篇。例如,在教授《項脊軒志》時,我引導學生賞析文中的細節(jié):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p>
我先讓學生找出該段里面的細節(jié)描寫,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如對“闔門”這一細節(jié),我提出疑問:祖母離開書齋時“以手闔門”,為什么要“闔門”呢?不久祖母還要再回來,開著門不是更方便嗎?通過體悟,學生們明白了祖母這樣做,怕打擾了孫兒讀書。這一動作細節(jié)正體現(xiàn)出祖母對孫子的關心。同理,對“自語”的神態(tài)和“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的話語,同學們感受到了祖母對孫兒求取功名的殷殷期望。而這些細節(jié)有共同突出了文章老屋依舊、人事已非的“親情”主題。
通過對教材中的細節(jié)描寫的鑒賞,同學們領悟到了記敘文中細節(jié)描寫的魔力,正所謂“雖是微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那么我們平時在記敘文寫作中,就應當引導學生在積累生活素材的基礎上,借鑒教材中的成功做法,多訓練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形成細節(jié)描寫的遷移能力。比如,可多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許多精彩感人的細節(jié):一個背影,一次牽手,一句叮囑,一則短信,一個手勢,一個電話,一次流淚……無不蘊含著深深的愛意和濃濃的親情,用心體悟,再用優(yōu)美的文字將這些細節(jié)記錄下來,最后錘煉語言,力求能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
請看一次作文細節(jié)描寫練習中學生寫的這段文字:
“現(xiàn)在我可以安心地去學習了?!迸R走的時候,我對媽媽說。媽媽驚奇地說:“你以前不能安心學習嗎?”我沉默了。媽媽啊,你從來都不會隨便花錢,一整年都舍不得買一件新衣服,更不必說給自己買化妝品,而是把零零碎碎的錢都積聚起來供我上學,我怎么忍心看著你那么操勞?我多么希望早點完成學業(yè),來幫你減輕勞苦,為你分擔生活的重壓。媽媽啊,你知道嗎?當我站在你的面前,我健康而挺拔的身材已經高過你了。你知道嗎?有一天我擁著你的肩膀,突然發(fā)現(xiàn)在陽光下面有亮晃晃的東西刺痛了我的眼睛。當我看清楚那是什么的時候,那東西刺痛了我的內心。那亮晃晃的在陽光下面炫耀著是媽媽的白發(fā)!從那一片茂密的青絲當中突兀地綻露出來,用它那細如針尖的鋒利,刺入我的眼簾,刺痛我的心甚至我的靈魂。
這段描寫較好地應用了細節(jié)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情感真摯,頗能動人。我讓同學們反復品讀,反復賞析,學習其優(yōu)點,并在作文中加以運用。
在記敘文作文訓練中,我和學生們一起提煉出了如何寫好細節(jié)的五種方法,分別是:①關鍵之處駐足,“慢”說細微之處;②細化動作描寫,延長行動過程;③巧妙運用修辭,傳達敘寫神韻;④精心錘煉詞句,表現(xiàn)對象特征;⑤適時類比聯(lián)想,豐富文章內涵。而且讓同學們在作文練習中加深理解,反復運用,自然提高了記敘文水平。
當然,細節(jié)描寫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處,如蘇軾所言,“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孟娜,教師,現(xiàn)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