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
每年的高考語言表達和運用題都可能給考生帶來新的體驗。在高考備考中我們對此必須有所準備,對可能出現(xiàn)的考試題型有所了解和訓練,而且對作文等語言訓練也會起到推動作用。本文擬就語言表達的形象與平實轉換方法作出探索,供廣大考生在備考中參照。
[示例一]請以平實的語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園藝師一段話的深層含意,不超過25個字。
夜幕下,小松樹上彩燈閃爍。路過的老園藝師自言自語地感慨:“人睡覺要關燈,整夜燈光照著,非失眠不可。樹也一樣,那么多的電線纏著,那么強的燈光照著,能活得好嗎?夜色是美了,樹可是要生病的。人們啊,要聽得懂草木的嘆息!”
參考答案:樹也需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人類應該善待自然。
[示例二]請以平實的語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畫線句子的含意,不超過15個字。
有個青年人總是抱怨環(huán)境,一位長者對他說:“你想保護自己的腳,穿上一雙鞋子比給全世界鋪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參考答案:改變自己比改變環(huán)境(世界)更容易。
以上示例分別是2012年、2013年江蘇卷語言文字運用的第三題,將一段或一句形象化的語言用平實的語言加以闡述。試題設計平實靈活,既很好地考查了理解提煉語意的能力,又兼顧根據(jù)語境與語體要求進行準確表達的能力,且具有較強的區(qū)分度。筆者體會尤深的是,2013年高考剛結束將示例二拿給當時的準高三的學生來做,部分學生答道“保護環(huán)境,從自己做起”、“注意保護身邊環(huán)境”、“你能做的只有適應環(huán)境,改變自己”、“夢想讓世界適應自己,不如改變自己”、“不能改變環(huán)境,就自己適應環(huán)境”……答案參差不齊,客觀地拉開了學生不同的能力層次。
表面上,此處雖涉及的分值不大,但在這里暴露出來的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危害卻遠遠不止這些,如對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缺乏分析,句與句的關聯(lián)不作關注,若對這種“惡習”不予糾正,甚至會給現(xiàn)代文閱讀帶來障礙,如理解文中重要詞語、概念的含義,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這或許也正體現(xiàn)了語文素養(yǎng)在各個考點間的相通性,故應格外重視。
據(jù)筆者調查分析,學生在作答此類題目時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對文中形象化的表達要旨把握不準
雖說是高三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理應達到較為理想的水平,然而,實際的情況是不少學生在做此類題目時感覺讀不懂或似懂非懂。有事實為證,如淮安市高三2014年調研測試題:
[示例三]請以平實的語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過30個字。
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曾叱咤風云的李斯在被腰斬前,對其子慨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參考答案:人在最絕望的時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歸最樸素(最本真)的生活。
典型錯誤有“父子關系要融洽”、“面對死亡要勇敢”、“死亡來臨時要淡定”,甚至有學生答道“父死子要報仇”。此題均分不過半。不得不承認,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學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欠缺得超乎我們的想象。
二、審題不清,忽略題干要求
[示例四]請以平實的語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畫線句子的含意,不超過30個字。
季羨林的關門弟子錢文忠成名后,在媒體面前很低調,他一再向記者強調:“別太關注我,我可沒辦法應對媒體!”對于自己的走紅,錢文忠有著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認識——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較香的,但是別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會被炒焦的。
參考答案:適當?shù)拿襟w報道能讓人出名,但太多炒作,也會帶來傷害。
本題明確要求考生表述的對象為材料中畫線句子的含意,有些考生只看到第一句錢文忠的低調,就匆匆答道“做人做事要低調,即使成名也要遵循自己的原則”、“即使受追捧,也要保持清醒,保持謙遜”、“做人不能自滿”、“名聲有兩面性,有利有弊”等。
三、忽略規(guī)定語句的句式特點
例如,示例三要求轉換的句子是“你想保護自己的腳,穿上一雙鞋子比給全世界鋪上地毯更容易做到”,這是一個作比較的句子,必須考慮到兩個方面比較的結果,所以“不能改變環(huán)境,就自己適應環(huán)境”這類答案雖也領會到了句子的含意,但句式的特點與原句不符,仍是欠缺的。
雖然,平常訓練未必能寫出與參考答案一模一樣的答案,但,在復習備考中,積極思考,正確理解,準確表達卻是有章可循的。
一、細心審題,落實要求
[示例五]大學者胡適遇到年輕人求字,喜歡題寫他自撰的一句話:“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p>
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這句話的含意,不超過50個字。
此題首先要領會表述的是胡適的這句話的含意,與年輕人求字這件事關聯(lián)不大,故不需要將求字這一信息放入答案中。其次,胡適先生的話談了兩個方面,一是做學問,二是對待他人。其三字數(shù)限制亦不可忽略。在做題的過程中,最好將題目要求用筆一一作標記,以提醒自己注意,同時也有利于養(yǎng)成細心、謹慎的做題習慣。
二、分析句中的關鍵詞,對主要信息進行提取轉述
理解是表達的前提,沒有對句子含義的正確理解,表達也就成為空中樓閣,毫無意義。一篇文章沒有讀懂,那是因為有些語段沒讀明白;一段話沒有讀懂,那是因為某些句子沒讀透;一句話沒讀懂,那是因為關鍵詞沒有分析。因而,分析了關鍵詞,才能明白形象表達的言外之意,提取轉述才有依據(jù)。
[示例六]以平實的語言表述畫線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超過20個字。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談到劇本創(chuàng)作時說:“東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為效望于人,遂蒙千古之誚?!?/p>
首先必須明確畫線內容是針對劇本創(chuàng)作而言的,李漁在表達他對創(chuàng)作的看法,這是句子表述的對象。于是文中的“東施之貌”的本體也就明了了。其次,“東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是說東施亦有屬于自己的美貌,創(chuàng)作應當堅持自我。再考慮“效顰于人”具體對應的內容,有了創(chuàng)作這個主體對象的啟發(fā),加上將“效顰”理解為效仿、模仿,“蒙千古之誚”轉述為遭人嘲笑、恥笑并不困難。故而“創(chuàng)作不能丟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恥笑”也就呼之欲出了。
[示例七]著名詩歌評論家繆鉞先生對唐詩與宋詩的不同風格有如下形象的比喻,請你將繆鉞的話中畫線部分用簡明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不超過40個字)
唐詩之關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生如芍藥海棠,秾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唐詩如芍藥海棠,裱華繁采”,撇開喻體、華麗的辭藻,此句即在表達唐詩華美的特點;“啖荔枝”的本體為品味唐詩,閱讀唐詩;“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入口就能品嘗到它的甘甜可以轉述為剛閱讀就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宋詩的“幽韻冷香”可以理解為含意雋永、幽深;“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表現(xiàn)了初讀時的感受并不美妙但回味無窮。最終可以整理為“唐詩情辭華美,初讀即能領略其妙;宋詩含意幽深,初讀難懂但回味無窮”。
三、參照規(guī)定內容的句式特點進行要點的整理
在進行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訓練時,一定要關注句式特點,除了倒裝句需作必要調整、省略句需作必要補充外,不得改變原來的句式。此類語言表達亦應關注句子的結構。如示例四畫線中“但是別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會被炒焦的”的“但”字,將語意自然的分為兩部分,要點整理應該體現(xiàn)前后內容的轉折。再如示例七中“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則”體現(xiàn)了順承;“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而”表示了轉折。
能夠讀懂文句,理解并準確表達語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必須掌握的技能。本文對形象表達向平實表達轉換的方法的探討,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