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申
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姜夔有《過德清二首》:
其一
木末誰家縹緲亭,畫堂臨水更虛明。
經(jīng)過此處無相識,塔下秋云為我生。
其二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
針對這兩首詩,有人設(shè)計了這樣兩道考題:
1.這兩首詩是詩人乘船經(jīng)過德清時所作,從詩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第一首詩的主要意象是____,第二首詩的主要意象是____。兩首詩表現(xiàn)出了詩人當(dāng)時的一種____之情。
2.這兩首詩都用了化虛為實、化實為虛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請選擇其中的一首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
1.秋云;佳人;失意落寞。
2.如第一首中的危亭畫堂本是實體,但危亭著以“縹緲”二字,又加上“誰家”的疑問,再以畫堂因“臨水”而使它“虛明”,實物便帶上了虛幻的色彩。塔下秋云本是無情之物,詩人卻把它化為有知有情者以陪伴自己,是虛轉(zhuǎn)為實。
如第二首“客舟”本是客觀的實體,但詩人從佳人眼中來寫,實者轉(zhuǎn)虛。悠悠思緒本是無形,詩人用浩渺無盡的煙波使之形象化,達到虛而有實的效果。結(jié)尾處以“愁”凝結(jié)于闌干上,更是化虛為實。
如果不是考試,而是靜靜地讀這兩首詩,讀者會想什么呢?一萬個讀者會有一萬個想法,我只說說我的想法:一、“秋云”是誰?二、“愁”的是誰,是“佳人”還是詩人抑或兩人?“佳人”是誰?“佳人”與詩人是什么關(guān)系?這些問題,單從詩的字里行間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翻開張海鷗先生主編的《宋名家詩導(dǎo)讀·姜夔名作鑒賞》,這兩首詩下有注釋與導(dǎo)讀:無盡,讓人愁煞。
看了注釋與導(dǎo)讀,你讀懂這兩首詩了嗎?
有些詩中有很難解開的“謎”,《過德清二首》也是一個費解的“謎”。
姜夔生活在南宋和金朝對峙,民族與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fù)雜的時代。戰(zhàn)爭的災(zāi)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他雖然為此流露過激昂的情緒,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卻多是表達他個人情感上的凄苦。慶元中,他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未果。他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為此,他錯過了與一位紅顏知己廝守一生的機會。據(jù)夏承燾先生尋繹鉤沉,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與一對善彈琵琶的姊妹相遇,并與其中的一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白石因游食四方,無法與她廝守終老,但他對這位“紅顏知己”卻終生縈心不忘。據(jù)夏承燾先生研究,白石詞中,與此情相關(guān)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四分之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所古代文學(xué)研究室的張暉先生在《姜夔:忘不了“合肥情事”》一文中也說: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姜夔在鄱陽應(yīng)試后曾到合肥居住,與一對擅長彈奏琵琶的姐妹相識,并與其中的一位相愛。然而姜夔生計無著,被迫離開合肥,致使二人無法廝守,抱憾終生。就是這段少時隋事,始終埋藏在詞人的內(nèi)心深處,無論何種境遇,都從未忘懷過。至此,我忽然醒悟:《過德清二首》中的“秋云”與“佳人”原來是同一個意象——詩人的“紅顏知己”——在合肥相遇并與他結(jié)為知己的那位善彈琵琶的姑娘。
“木末誰家縹緲亭,畫堂臨水更虛明。經(jīng)過此處無相識,塔下秋云為我生。”詩人船過德清,偶爾望見岸邊山上綠樹梢頭露出的亭閣一角。低頭看時,這幅畫面倒映在明凈的水中愈見分明。倏地,一片秋云飄來,縈繞在塔下久久不去。觸景生情,此時此刻,詩人不由地想起了在合肥遇到的那位善彈琵琶的姑娘。姑娘啊,是你化作這片秋云來慰藉我的寂寞了嗎?是的,一定是的。你知道我一路上無人相伴“無人識”,更不會有“知音”,你就化作這片秋云來驅(qū)散我的寂寞了。想到這里,他欣慰地笑了。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水緩緩地流,船緩緩地走,快到碼頭了,詩人從甜蜜的沉思中漸漸醒來。一抬眼,望見溪邊有個佳人在看客舟——她在接誰?等誰?難道是我的知音——那位善彈琵琶的姑娘趕到前頭來接我了嗎?“舟中行客”(詩人)“思悠悠”,他想得很多,想得很遠。
一陣騷動喧囂忙亂之后,船又走了。溪邊那個“佳人”與“舟中行人”互不相識,他們都失望了。失落,惆悵,無可言語。水無言,舟無聲。沉默,沉默,沉默中客船“漸遠橋東去”。驀然回首,“溪上佳人”還倚在闌干上凝望,凝望,等著下一班客船。啊,那“佳人”好癡情,我想她一定是愁眉緊鎖、心急如焚吧?哎喲,好心痛!我的知音——合肥相遇的那位善彈琵琶的姑娘,不也是天天都像這位“佳人”一樣,在急切地想我盼我嗎?沉痛,只有沉痛。當(dāng)年,我倆曾“舊約扁舟”,而今,卻只能“兩處沉吟”。盡管船已漸行漸遠,溪邊倚欄遠望的“佳人”竟至于退縮至“一點”,詩人還是分明感到了那“一點”佳人的心中之“愁”。此時,這兩首詩已經(jīng)在他胸中“呼之欲出”了。鑒賞古詩詞,古人早有“移情”之說,詩人把知己對自己的凝盼之形與自己對知己的思念之情神不知鬼不覺地“移”到了溪邊那尊雕塑般佇望的“佳人”身上,真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了。
在古代詩詞中,寫“云”的詩句很多,但寫“秋云”的卻不多。有時候,“云”會讓人聯(lián)想到“巫山云雨”。象征愛情的“云”是美麗而縹緲的,但“秋”卻是肅殺凄涼而又孤寂的。“秋云”這一意象雖然美麗縹緲,卻又蘊寓著悲情。柳惲的“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搗衣詩》),杜甫的“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秦州雜詩二十首》),“秋云”這一意象中都蘊寓著詩人的悲情。“美”而“悲”,“悲”而“美”——這就是“秋云”這一意象的本質(zhì)特征。
說到詩歌的“虛”與“實”,其實也很難界定。從詩歌看,詩人過德清的時間是秋天,但一定是在秋天嗎?沒有史料佐證。不是秋天的可能性存在嗎?存在?!昂翁幒铣沙?,離人心上秋。”如果一個人的心如深秋般悲涼,那么他眼前的景物就會染上深秋的色彩?!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趯戇@兩句詩的時候,杜甫眼前不一定有帶露珠或者水珠的花草,耳畔也不一定有鳥的悲鳴。同理,詩中所寫的“亭”與“佳人”,也不一定都是實景。君不見首句有“縹緲”一詞嗎?“縹緲”是什么意思?“縹緲”指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它形容空虛渺茫,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現(xiàn)實中不能得到的東西。如果把“縹緲”看做是這首詩的“詩眼”,那么,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就可以看做是虛構(gòu)的了。這樣理解,這首詩中還有實景嗎?一般說來,眼見為實,聯(lián)想(包括回憶與想象)為虛;當(dāng)下為實,過去與未來為虛?!哆^德清二首》是抒情詩,讀者可以看做是詩人在替旅人抒情;在替“佳人”抒情;也可以看做詩人完全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同時抒發(fā)那位“紅顏知己”對自己的思念?!哆^德清二首》是一塊“合璧”,好比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前一首寫自己對“紅顏知己”的思念,后一首寫“紅顏知己”對自己的凝盼。兩首詩都可以看做是用了“對寫法”,即從對方落筆來寫自己。再者,如果所寫之景為“實”,那么詩人之寫作還只是“觸景生情”——如果不“觸景”,也許還不會“生情”;如果所寫之景為“虛”,那么就可想見,詩人不單是過德清時想著他的“紅顏知己”,而是日思夜夢,一直想著,到了德清,心中的相思就如從“天上來”的“黃河之水”“飛流直下”,不由自主地吟唱出來了。這樣看來,這兩首詩中所寫的景象也許是“縹緲”的,朦朧的,若有若無的,像“海市蜃樓”,那又如何辨析孰“虛”孰“實”呢?
讀懂一首詩成為詩人的“知音”不易。詩是要自己去讀才能真正懂的,參考答案、參考資料可以參考,但不要迷信,更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當(dāng)然,為了保證高考不失分,使自己不吃虧,對照參考答案,揣摩命題老師的命題思路是必要的。
(本文選自《詩苑漫步》,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