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
【摘要】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體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是我們每一個老師共同的心愿。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也給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一些困惑,就歷史學科而言,我認為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 問題 對策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各校轟轟烈烈的開展,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課堂容量同課時有限的矛盾,歷史課知識結構的板塊模式同學們難適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jīng)影響到新課程改革的向前推進和深入發(fā)展。因此,筆者對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針對某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的實踐中,問題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課堂教學容量與課時有限的矛盾
高中新課程改革后,一個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變成讀本,使學生自讀,并能從中認識和思考問題,使教師的教學可深入、可拓展,從中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谶@一理念,課程伸縮余地增加了,導致教學容量自然增加,造成矛盾。從原因和對策上思考:首先,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對課程標準吃不透、把握不準的緣故,教師很難在知識的外延上、內涵上控制教學過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間大了,教學參考資料來源廣泛而龐雜,若處理這些材料時取舍不當,也會導致上述矛盾的加??;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接受新觀念,卻不能創(chuàng)新新教法,教學依然回歸到傳統(tǒng)的方式上,甚至堅信多講就可以多獲,把學習的主體和主動者的地位忽視了,相反,也有出現(xiàn)利用主動者——學生的活動充斥教學全過程,把此作為“新”之所在,拖延了時間。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把“教本”變?yōu)椤皩W本”,大幅減少“灌輸”行為,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在實踐中摸索、體會課改理念;“教”不僅僅是為了“考”,而是為了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不是讓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降低教學難度,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從而真正提高新課程改革的課堂實效性。
二、 初高中銜接難,教學難度大
現(xiàn)行的高中新課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且扎實地掌握了歷史知識的前提下對高中階段提出新的要求,而事實上初中階段基本作為“副”課應付。而高中新課程一下子多了很多新概念,并改變了教材體系,學生的理解很難達到要求。初中歷史教材以通史結構呈現(xiàn),應該是高中歷史模塊式教學和學習的基礎。但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中缺乏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整體認識和學習歷史知識的正確認識。加之中考歷史學科考試比例有限和整個社會對歷史教學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認識偏差,致使初中畢業(yè)生的通史知識淺薄,歷史學科學習簡單,歷史意識沒有形成。模塊教學的跨越性和初中歷史學習的浮淺性,造成學生歷史知識系統(tǒng)缺失。因此,高一時應抽取一定時間講解專題學習方法;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案,按照課程標準,簡化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有耐心,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實在太難理解的也不要急于求成,先把概念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再體會。
三、課堂上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xiàn)象仍存在
對于高中歷史新課程而言,教材變化大,課標和教參的要求也不一致,教師一方面覺得學生初中歷史學得不夠理想;另一方面覺得教材這種專題性講述需要補充交代許多內容才能講清,學生才能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按課時計劃上課,常常一節(jié)課內容一節(jié)課講不完,為趕進度,只好“一言堂”、“滿堂灌”了。至于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探究”、“建構”等很難在教學中實踐。教師要大膽讓學生“動起來”,從教材、理論、實踐操作等方面,盡可能推出一些“樣板”,“典型示范,全面推廣”,在模仿中探究、創(chuàng)新,尋求“個性”的突破。因此教師盡量做到:訂好合適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案,落實學生預習;多在課堂問題設計上下功夫;選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注意在課堂教學過渡上節(jié)約時間;課件制作要簡單、精練;教學語言要簡潔、準確,減少廢話。教學中若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探討中找到思辨問題的路徑和增強主動意識,并將個人情感融入公共意識流,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夠得到有效表現(xiàn),這就能避免僅靠合作學習體現(xiàn)出來的生硬的“主體性”。
四、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傳統(tǒng)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交互性強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等優(yōu)勢,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和“裝飾效應”,盲目使用多媒體,從而造成多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成為一種簡單的傳聲器,變相的發(fā)言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其實,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應該是相得益彰的。多媒體應該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不可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可能代替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做到“因材選媒”,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多媒體的配合和輔助作用,以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新課程改革越深入開展,暴露出的問題也就越充分、越復雜。因此尋求對策成為我們推進課程改革的催化劑。我們的教育教學深化本身是未盡的事業(yè),我們仍需要追尋和探求的精神,并堅持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路,一直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