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強
遼寧省撫順礦務局總醫(yī)院兒科,遼寧 撫順 113008
肺炎支原體肺炎 (mycoplasmal pneumonia,MP)是呼吸道感染疾病中較為常見的,臨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同時發(fā)病的年齡也有的下降,一些小兒也易感染,且多見哮喘、喘息等癥狀[1-2]。筆者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孟魯司特鈉合阿奇霉素治療45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療效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82例,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齡2~13歲,病程2~15d。全部患兒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會制定的《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標準[3]。診斷為支原體肺炎,并排除異物吸入、結(jié)核、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排除近期服用過抗白三烯藥物者或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者。將82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12歲,中位年齡 (9.2士2.3)歲。病程2~15d,平均 (7.2±1.4)d;對照組37例,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2~13歲,中位年齡 (9.4士2.2)歲。病程2~15d,平均(7.0±1.7)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阿奇霉素 (國藥準字H20045479)0.5g/d,1次/d,治療2周;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孟魯司特鈉 (國藥準字J20070058)4mg口服,睡前服用,治療2周。
1.3 療效判定[4]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緩解;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45例患兒中,顯效26例,有效1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78%;對照組37例患兒中,顯效17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3.78%;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喘息、咳嗽和咯痰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喘息、咳嗽和咯痰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表 (±s,d)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表 (±s,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咯痰消失時間觀察組 45 2.1±1.4* 6.0±0.5* 5.0±0.4組別 例數(shù) 喘息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對照組37 5.3±1.2 9.1±1.0 8.1±0.5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超濾過性病原微生物,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是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可引起嚴重并發(fā)癥。感染肺炎支原體后,主要的癥狀是咳嗽,表現(xiàn)為干咳,部分甚至發(fā)展為哮喘,患兒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所以在治療病原體的同時應注意緩解咳嗽癥狀[5]。白三烯參與了所有細胞代謝活動,在調(diào)節(jié)細胞代謝上具有重要作用[6]。孟魯司特鈉作為一種新型非激素類抗炎藥,它能夠?qū)Ω骷毎砻媸荏w與半胱氨酸白三烯的結(jié)合進行阻斷,從而中斷半胱氨酸白三烯的致炎效應,使氣道分泌物減少,氣管粘膜水腫癥狀得到緩解,氣道中炎性細胞的浸潤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獲得改善。本組資料中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在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孟魯司特鈉,可以很好的發(fā)揮阻斷過敏及炎癥反應途徑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及黏液分泌,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齊建光,張韶杰,陳永紅,等.兒童重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和治療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8,10(6):719-722.
[2]范暉.孟魯司特鈉佐治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8):19-21.
[3]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試行)(上)[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2):83-90.
[4]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24-430.
[5]湯華.平阿奇霉素聯(lián)合孟魯司特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5):167-169.
[6]竺永昌.孟魯斯特佐治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2,1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