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
摘 要: 主題班會應該立足學生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當前主題班會仍然存在假大空現象,應當從選題、目標、規(guī)模、問題等方面入手,從小的角度改變現狀,以小見大,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性。
關鍵詞: 主題班會 “責任”主題班會課 同課異物
遲希新老師在《有效主題班會八講——設計理念與實施策略》中指出: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的主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為解決班級或學生成長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圍繞某個主題而實施的班級活動。這一表述強調主題班會應以學生生活為本,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現實的主題班會依然存在假大空現象,不能將道德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只能培養(yǎng)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造成知行不一、言行脫離的雙重人格現象。本文以兩堂以“責任”為主題的同課異構主題班會課為例,探索主題班會應該如何從“小”的角度解決假大空問題,提高主題班會實效。
一、兩堂主題班會課的基本思路
以下為兩堂“責任”主題班會課的簡案。
主題班會一:《責任在我心》。
背景及目標:針對初一學生不負責任的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責任感。
活動過程:(一)詩歌朗誦。(導入)(二)個人篇:1.講述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故事。2.小品表演學生學習中不負責任的現象,學生發(fā)言反思自己在學習中不負責任的行為。(三)集體篇:1.視頻展示汶川地震畫面、班級集體活動畫面,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2.快板朗誦《我為集體增光彩》。(四)家庭篇:1.學生講述父母為兒女勞累的故事。2.討論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什么。(五)學生宣誓。(六)老師總結。
主題班會二:《班委大家做》。
背景及目標:開學初,老師宣布要改選班委。一班干部給班主任寫了封辭職信,不愿繼續(xù)當班干部。目的:讓學生明白班級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引導大家共同承擔管理班級的責任;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活動流程:(一)履行承諾,宣布改選班委。老師朗誦班委的辭職信。(二)前任班委講述辭職原因。(班級紀律太差,同學們不服班干部管理等。)(三)學生討論:1.就班委的發(fā)言進行討論,再老師小結。(課堂上,學生在本環(huán)節(jié)中的討論演變成了班委和其他同學之間的相互指責。老師針對這種現象進行引導,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2.PPT展示班級共同奮斗的視頻、畫面。(引導學生感受班級的溫暖,理解和欣賞別人。)3.再次請辭職的班委談自己的想法。(四)班委改選:1.討論怎樣為班級盡責任。(通過老師的適當引導和學生討論,探索出新的班委輪流值周的班級自主管理制度。)2.根據討論結果進行分組,在班級中建立7個班委小組。(五)老師小結,并要求大家在一周之內討論出執(zhí)行班委輪流制度的具體措施和要求。
二、對兩堂主題班會課的分析
第一堂課的設計意圖是從個人、集體和家庭責任三方面入手,力圖通過詩歌、故事、視頻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由于一堂課時間有限,很難將三大模塊的內容進行細化、深入,朗誦、故事、詩歌等形式雖美,但難以使學生產生深層次的共鳴和思考。這樣的課只能使學生對責任的認識停留在淺表的感知層面,很難使學生內化于心并外顯于行。第二堂課由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引出,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由學生自己討論出班委改選制度并制定規(guī)則。在這堂課中,老師并沒有將“責任”兩個字時時掛在嘴邊,便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反思自己,欣賞別人,換位思考,主動為班級奉獻智慧,責任心在此過程中悄然生長。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一堂主題班會課的目標過大、內容過全,則將陷入“高大全”的誤區(qū)。一堂好的主題班會課應當立足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敏銳地捕捉其背后蘊含的教育意義,引導學生在點滴小事中審慎思考、自主探索,使學生的思想在原來基礎上有所發(fā)展,于無痕中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主題班會的幾個“小”策略
主題班會怎樣???應該從哪些小角度入手,才能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假大空現象?筆者認為,從選題、目標、規(guī)模、問題等方面入手,對這些要素進行細化、分解和解讀,是實現主題班會教育目標的有效策略。
(一)小選題
主題,是主題班會課的靈魂,活動的內容、過程都要圍繞它進行。當前中小學開展的主題班會課大多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如文明禮儀活動、學雷鋒活動、安全教育活動等。這種大而空的主題,班主任如果拿來就用,則顯得空洞無物,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步驟將這些宏大的主題變小。
首先是分解主題。小的主題可以使教師更清晰地明白開展班會的目的,引導教師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第一堂課主題為“責任在我心”,通過它我們知道本節(jié)課與責任有關,但具體內容是什么,指向哪一個方向卻不明晰。一堂班會課的時間有限,如果對所有的小主題都面面俱到,必然浮光掠影。因此,在拿到一個大的主題時,首先要對其進行分析、解讀,將大主題細化為一個個小的模塊。
其次是對接生活。德育源于生活,為了生活[2]。在細化主題之后,還應該認真梳理班級或學生的現實問題,將之與細化后的小主題聯(lián)系、歸類,高(指細化了的小主題)、低(指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兩個層面相互結合,確定自己的“小”主題。以責任這一主題為例,我們首先可以將之細化為個人、集體、家庭等責任,再選擇學生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事例與之結合,切入主題班會活動。
(二)小目標
學生的思想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是判斷一堂主題班會課是否有效的標準之一。思想是隱性的、內在的,只有通過語言或行動外顯出來,才能被人了解。在主題班會中,教師應該通過幫助學生分析、思考,啟發(fā)學生表達思想,對原有問題產生新的認識。這樣一種思維的深度培養(yǎng),顯然比那種把學生當成 “美德袋”,往里面傾倒美德的方式有效得多。這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吸收和接納,理性地思考問題,獲得道德的發(fā)展。
同主題一樣,過大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第一堂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責任感”這一目標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目標過大。責任心是一個大范疇,包括集體、家庭和個人責任等,一堂課能培養(yǎng)這么多的責任心嗎?二是目標不明確。責任心和責任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到底本堂課是要達到什么目的,需要一個更精確的表述。三是目標過高。依據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人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責任心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僅憑一堂短短的主題班會課就能培養(yǎng)起學生的責任心嗎?
主題班會的目標應立足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遵循明確、具體、可達成原則,不盲目抬高教育目標。第二堂課即如此:首先通過對班委辭職事件的討論、思考,讓學生明白班級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其次在討論班委辭職的原因時,由于出現了班委和其他同學互相批評、推卸責任的現象。對此,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懂得理解別人。最后通過新的班委制度的建立,學生以實際行動擔負起集體責任,實現內化到外化的轉變。
(三)小規(guī)模
“小規(guī)?!笔紫仁且粋€時間概念。目前流行的那種充斥著舞蹈、小品等花樣繁多的“表演型”主題班會課一般要花很長時間準備,一個班級一學期能上一兩次就很不錯了。主題班會應該具有即時性和生活性特點,隨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伴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其次,“小規(guī)?!边€指形式的適切。道德生成的最有效途徑在于學生內心的體悟,外在的灌輸無益于道德成長。“表演型”主題班會課過分注重形式之美,將教育目的明確地擺在學生面前,違背道德學習規(guī)律。因此,主題班會應當摒棄以形式之美打動人的觀念,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對詩歌、小品、討論、辯論、宣誓等多種形式慎重選擇。第二堂課雖然只有小組討論和辯論兩種形式,但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小問題
首先,“小問題”指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在第二堂課的第一個討論環(huán)節(jié),老師本意是想通過學生討論,理解班委的難處。沒想到卻出現激烈的學生相互指責的情況。見此情景,老師靈機一動,巧妙引導學生從相互指責轉向相互欣賞,在相互欣賞中,學生加強了理解,增進了信任,走向了合作。
其次,“小問題”指老師在主題班會中為促進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而進行的追問。在第二堂課的環(huán)節(jié)四中,老師為了引導學生自主管理,進行了一系列追問:1.大家愿不愿意承擔班級責任?2.怎樣承擔班級責任?3.我們怎樣將自己對班級的責任堅持下去?這三個問題從意到行,逐層深入,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討論出新的班級管理制度。
最后,“小問題”還指班會課結束時的留白。比如,在一堂名為《感悟生命》的主題班會中,教師通過張海迪、舟舟等殘疾人的事跡讓學生感悟這些殘疾人在挫折面前頑強不屈的精神。最后,教師說:“他們是殘疾人,生命之花還開放得如此燦爛,我們作為健全的人,又該怎么辦呢?”對這一問題,老師并沒有讓學生討論或回答,而是就此打住,下課,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種留白手法,引發(fā)了學生對人生的思索,更顯得意蘊悠長。
總之,要走出主題班會“假大空”的誤區(qū),必須立足學生生活,從小處著手,以一種樸實而深刻、簡約而不簡單的主題活動形式,通過體驗、感悟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成長中的道德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探尋解決生活問題的辦法,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遲希新.有效主題班會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
[2]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5 :49-69.
[3]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