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慧 王建中 吳瑞林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力水平的高低,關乎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本土化概念伴隨著素質教育的興起而出現(xiàn)[1],指的是一種內在的心理能力。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我國心理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心理素質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首先,心理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界定模糊。不同的研究者從各自角度提出了心理素質的觀點,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對心理素質進行了闡述,不能達到統(tǒng)一,由此導致的結構劃分也有所區(qū)別。其次,對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存在教育偏離,將過多資源投放到了心理問題與咨詢上,忽視了健康學生的潛能開發(fā)[2],甚至直接將心理素質等同于心理健康來討論[2-3]。隨著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學者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與思路。Luthans從積極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資本的概念和結構,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的積極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包括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4個方面[4-5]。有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公民行為和組織承諾有積極影響作用[6]。從理論上說,心理資本與心理素質關系密切。然而,目前還缺乏對其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本研究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選取信效度較高的相關問卷,考察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基本狀況,探討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為構建以心理資本為核心概念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新體系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三峽大學和廊坊師范學院教育學、心理學、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自動化專業(yè)的2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172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92人;大一46人,大二38人,大三45人,大四43人。
1.2 方法
1.2.1 積極心理資本問卷 南開大學張闊編制,由4個維度(自我效能、韌性、樂觀、希望)共26個題項組成,題目采用Likert 7點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積極心理資本狀況越好。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總問卷的α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各分問卷的 α 系數(shù)在0.72 ~0.82 之間[7]。
1.2.2 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 華南師范大學羅品超編制,由6個分量表共139個題目(包括5道測謊題和1道效標題)組成,題目采用Likert 5點評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素質狀態(tài)越好。該量表及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964,6 個分量表的 α 系數(shù)在0.789 ~0.890 之間,效標關聯(lián)效度為 0.649[8]。
1.3 統(tǒng)計處理 所得數(shù)據運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主要有描述性統(tǒng)計、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
2.1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現(xiàn)狀 對被試的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進行描述統(tǒng)計分析,見表1。心理資本的4個因子(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的平均分都在量表均值4以上,說明被試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較好;心理素質的6個因子(性格特征素質、職業(yè)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的平均分都在量表均值3以上,說明被試的心理素質水平較高。
表1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現(xiàn)狀
2.2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考察性別、年級對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影響,見表2。
表2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人口學變量差異(±s)
表2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人口學變量差異(±s)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項 目 男 女 t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F心理資本總分 4.751 ±0.714 4.587 ±0.676 1.336 4.458 ±0.584 4.802 ±0.710 4.622 ±0.710 4.815 ±0.750 1.960自我效能 4.636 ±0.957 4.414 ±0.848 1.394 4.412 ±0.695 4.683 ±1.056 4.473 ±0.994 4.540 ±0.886 0.487韌 性 4.529 ±0.778 4.174 ±0.944 2.308* 4.196 ±0.801 4.492 ±0.760 4.278 ±0.907 4.433 ±1.042 0.746希 望 4.931 ±0.990 4.961 ±0.934 -0.182 4.543 ±0.864 5.185 ±0.876 4.943 ±0.994 5.193 ±0.968 3.543*樂 觀 4.964 ±0.932 4.896 ±0.895 0.421 4.733 ±1.003 4.920 ±0.887 4.876 ±0.827 5.203 ±0.883 1.570心理素質總分 3.573 ±0.323 3.485 ±0.361 1.455 3.449 ±0.337 3.612 ±0.285 3.451 ±0.378 3.619 ±0.336 2.546性格特征素質 3.635 ±0.358 3.556 ±0.396 1.190 3.505 ±0.368 3.694 ±0.300 3.512 ±0.395 3.693 ±0.405 2.634職業(yè)能力素質 3.546 ±0.445 3.421 ±0.455 1.574 3.438 ±0.398 3.564 ±0.314 3.430 ±0.523 3.506 ±0.528 0.588人際管理素質 3.468 ±0.442 3.362 ±0.457 1.342 3.395 ±0.376 3.499 ±0.411 3.331 ±0.513 3.443 ±0.492 0.779心理動力素質 3.686 ±0.370 3.626 ±0.503 0.777 3.480 ±0.430 3.671 ±0.414 3.606 ±0.359 3.883 ±0.490 5.217**學習心理素質 3.437 ±0.413 3.377 ±0.387 0.847 3.361 ±0.340 3.517 ±0.376 3.271 ±0.455 3.504 ±0.375 2.970*自我意識 3.670 ±0.406 3.560 ±0.496 1.363 3.525 ±0.397 3.751 ±0.421 3.561 ±0.547 3.642 ±0.431 1.458
從表2可知,韌性因子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的韌性水平顯著高于女生的韌性水平;希望因子存在顯著年級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表明,大二學生的希望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學生的希望水平,大四學生的希望水平也顯著高于大一學生的希望水平;心理動力素質因子存在年級差異,大四學生的心理動力素質顯著高于大一學生和大三學生的心理動力素質;學習心理素質因子存在年級差異,大二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顯著高于大三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大四學生的學習心理素也質顯著高于大三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
2.3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相關分析 為檢驗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關系,將大學生在心理資本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與其在心理素質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見表3。
表3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相關(r)
從表3可知,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之間有非常顯著的相關,除了韌性與心理動力素質之間、韌性與學習心理素質之間的相關不顯著,其他心理資本各因子和心理素質及其各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介于0.225~0.664之間。
2.4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回歸分析 經過散點圖檢驗線性關系,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呈線性相關,說明可以進行回歸分析。為了進一步考察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分別以心理資本的4個因子為預測變量,心理素質的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建立回歸模型,見表4。
表4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回歸分析
從表4可知,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素質關系密切,前者對后者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希望、自我效能、樂觀能解釋心理素質總分48.7%的變異、性格特征要素44.4%的變異;自我效能解釋職業(yè)能力素質32.9%的變異;自我效能、樂觀解釋人際管理素質37.9%的變異;樂觀、希望解釋心理動力素質27.9%的變異;希望解釋學習心理素質26.1%的變異;希望、自我效能、韌性解釋自我意識39.1%的變異。
3.1 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 從總體上來說,大學生心理資本狀況較好,說明他們本身有一定的積極心理力量,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的[9-10]。具體來說,在性別水平上,男生和女生在心理資本總體及大部分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只有在韌性因子上,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11]。這可能與社會期望和性別角色等因素有關,大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被認為是情緒化的、較弱勢的,而男性則被認為是理性的、有能力的。在社會生活中,女生更易受到情緒情感的影響,面對挫折和失敗,女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而男生的抗壓抗挫能力較強,面對壓力能夠更客觀冷靜的應對。在年級水平上,四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在希望因子上的得分較高,一年級學生在希望因子上的得分最低,四年級和一年級、二年級和一年級之間差異顯著。這可能是因為一年級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對新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與憧憬,但還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目標和理想,因此可能會陷入無目標感的迷茫。
3.2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 總體而言,大學生心理素質整體狀況大概僅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對來說,他們的心理動力素質較強,而學習心理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素質則較弱,這與現(xiàn)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有研究者稱之為“眼高手低”傾向[12]。這一現(xiàn)狀可能是由于中國當前社會的客觀環(huán)境因素和該年齡層的特點所造成的。在社會上普遍認為能考上大學的人都是人才,這導致父母和社會對大學生抱有極高的期望和要求,大學生自己也有著強烈的成才欲望,這使得他們具有較強的心理動力素質。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書中自有黃金屋”,一般大學生都很少參加社會實踐,而要依靠父母的資助來完成學業(yè),因此他們的職業(yè)能力素質較弱?,F(xiàn)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或家境良好,平時在家中養(yǎng)成了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體諒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上有所欠缺,這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有效性[13]。相比高中生活,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開始進入“自主學習”的階段,不再有人去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再加上大學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習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這就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毅力和熱情減弱。
具體來說,在年級水平上,四年級學生在心理動力素質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一年級學生和三年級學生,原因可能是四年級學生即將畢業(yè),此時的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明確且清晰,有著強烈的展現(xiàn)欲望,希望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取得成功,即將走入社會的他們對自己抱有極高的期望,因此具有較強的心理動力素質;在學習心理素質水平上,二年級學生顯著高于三年級學生,同時四年級學生也顯著高于三年級學生。相比于二年級學生較繁重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和四年級學生的就業(yè)或考研壓力,三年級學生既沒有課業(yè)負擔,也沒有進入下一階段的壓力,使得他們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相對而言,學習熱情和進取心和求知欲等都較弱。
3.3 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資本中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4個維度與心理素質總分及其6個因子間呈顯著正相關(韌性與心理動力素質、韌性與學習心理素質之間相關不顯著),這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得分越高,越具備積極心理能量,其心理素質的水平越高。
為進一步考察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對二者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希望、自我效能、樂觀能解釋心理素質總分48.7%的變異。主要原因有,首先,心理資本和心理素質在內涵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注重個體積極方面的提高,且均為穩(wěn)定的、可發(fā)展的心理能力。心理資本的綜合論指出,心理資本是一種類狀態(tài)的心理素質,它同時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開發(fā)性;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品質的綜合體現(xiàn),是先天條件與后天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內化了的、穩(wěn)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質。兩者都是穩(wěn)定的、可發(fā)展的,都反映著心理品質的內容,不同點在于心理素質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而心理資本則關注個體的優(yōu)勢和美德。但我們在心理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積極方面,降低其消極方面,所以整體來說是使心理素質更積極的發(fā)展。其次,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資本、自信、希望、堅韌性和樂觀維度對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預測作用,其中韌性和樂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更為密切。同時,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前者對后者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14-15]。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心理素質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探討了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為構建以心理資本為核心概念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新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將有利于促進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
[1]張大均,馮正直,郭成,等.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3):56-62
[2]楊冬梅,周曉曄.淺論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與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5):51-52
[3]宋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及效果評估[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27(5):143-146
[4]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ing performance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0,21(1):41-67
[5]Luthan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45-50
[6]仲理峰.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7,39(2):328-334
[7]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08(1):58-64
[8]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構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9]付立菲,張闊.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習倦怠狀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1):1356-1359
[10]唐家林,李祚山,張小艷.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7):1105-1108
[11]黃慧.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1
[12]鄭希付,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現(xiàn)狀調查[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67-72
[13]鄧翠蕓,王德民.醫(y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現(xiàn)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885-1887
[14]王鑫強,張大均.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對PTH和DFM 的超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6):67-74
[15]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