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2]
院校平臺
面具下的真相
——蒂姆·伯頓的電影人物塑造方法研究
⊙黃星[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2]
推介語
海德格爾曾說“人當詩意地棲居”。光影斑斕的“第七藝術(shù)”給予生活更多如夢似幻般的詩意。電影是什么?是巴贊扛起的真實美學旗幟,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繾綣旖旎的夢境,還是詹姆斯·卡梅隆瑰麗壯闊的世界。寫實,造境,傳神,雕刻時光抑或寄放情感。燈光熄滅,故事上演,變了調(diào)的挽歌,成了謎的結(jié)局,早已冷卻的,又沸騰起來。面對無解的生活,電影將答案指向浩瀚的宇宙,也存放在洶涌的內(nèi)心。商業(yè)社會語境下,被票房挾持的當代電影,似乎有了更多層面的標簽與定義。藝術(shù)與娛樂,作品與產(chǎn)品,在光怪陸離的后工業(yè)時期,誰能領(lǐng)銜,演繹一出蕩氣回腸的時代心曲?本組七篇文章,題材從天馬行空的好萊塢巨制到充滿市井智慧的“港式”喜劇,從冷靜細膩的當代史詩到綽約多姿的泰式電影。出于對電影的熱愛,才精雕細琢了幀幀畫面,也是出于對電影的癡迷,才深思熟慮了字里行間。
蒂姆·伯頓是好萊塢著名的“鬼才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以塑造各種鬼神莫測的人物而聞名。在塑造這些角色的時候,伯頓憑借天馬行空的視覺設(shè)計理念和童話般浪漫夢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對伯頓的電影人物研究,應(yīng)該從揭開其電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設(shè)計的人物是伯頓電影世界的最絢爛迷人的風景。
蒂姆·伯頓人物塑造哥特視覺設(shè)計動畫
蒂姆·伯頓是電影界公認的“鬼才導演”,其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影片無不蘊含著絢麗多變的豐富想象和觸動心弦的脈脈溫情。蒂姆·伯頓的內(nèi)心世界仿佛是一個充滿童話的城堡,住在城堡里面的主人公被他介紹和詮釋給全世界。在他的每部影片中,故事都是圍繞著這些人物來發(fā)展的。在這些伯頓式人物的身上,集中展現(xiàn)了另類、丑陋、詭異、荒誕、冷漠、黑暗、哥特、抑郁等性格。同時,這些人物卻又憂郁、浪漫、華麗、優(yōu)雅、孤單、性感、善良、純真。伯頓把這些看似沖突和矛盾的特質(zhì)全部糅合到一個人物的身上,又鬼斧神工地貼切和諧在角色身上。這種對峙又和諧的人物塑造成就了伯頓的專屬方式。就像希區(qū)柯克成為了“懸疑”的代名詞一樣,蒂姆·伯頓的人物成為了“哥特風格”的典型代表。
剪刀手愛德華、蝙蝠俠、愛麗絲、僵尸新娘、污點男孩、科學怪人、小丑、法師、鬼怪、人猿、理發(fā)師……這些震驚影壇的經(jīng)典角色都來自伯頓的作品,讓伯頓的電影具有了濃厚的個人風格,也讓這些夸張、怪異的人物成為了影壇經(jīng)典的形象。甚至連演繹這些角色的演員,也因此走紅,比如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在成功飾演角色剪刀手愛德華之后家喻戶曉,女演員海倫娜也因為多次參演伯頓的電影而形成了自己黑色幽默的演繹風格,而這些角色也使得“伯頓筆觸”①在電影中應(yīng)運而生。這些真實的人物都隱藏在層層厚重的面具之下,本文將揭開面具,袒露這些人物的真相,也展示伯頓塑造人物的獨門秘籍。
蒂姆·伯頓對一個角色進行肖像塑造,是以這個角色的整體形象給觀眾最大限度的視覺沖擊為坐標的。人物的外貌特征、服裝造型、色彩光線以及內(nèi)心情感都是他塑造的重要方面。
丑陋和殘缺是伯頓電影人物給予所有觀眾觀影時的第一印象。不論是科學怪人還是紅桃皇后,都以一種畸形或者是齜牙咧嘴的造型出現(xiàn),這已然成為了伯頓電影中映射世界的符號化人物的共同特征。但是這些丑陋的外表在伯頓看來都是完全不夠的,人物要想成為亮點,必須還要面臨著身心殘缺的考驗。無論是他筆下的愛德華或者是大法師,小男孩或者是外星人,都無一幸免地表現(xiàn)為身體的殘缺或者是心靈的殘缺。身體的殘缺表現(xiàn)在肢體或者表達能力的障礙上,而心靈的殘缺體現(xiàn)在人物缺失家庭溫暖。而這種丑陋和殘缺的后遺癥就是內(nèi)心的孤獨、憂郁以及對暴力行為的壓抑。伯頓鏡頭下的這些主角大多一開始都離群索居,和外界沒有任何溝通和交往,因此保存著內(nèi)心善良和純潔的可貴品質(zhì),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角色多會因為自身殘缺不被接納,而最終逃離。一個如此不完美的角色,往往勾起了觀眾對自身缺陷的下意識地關(guān)注,從而對主角產(chǎn)生一定的理解和同情。熒幕內(nèi)外的兩個不同客體,在同樣時間,因為下意識里對未發(fā)生的類似遭遇的恐慌,而在思想上完全融合。這樣的一種情感共鳴迫使觀眾追隨主人公的境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緒跌宕。這一切,僅僅是一個外表最簡單的面具,這個丑陋又殘缺的人物塑造點,已經(jīng)使得伯頓找到了觀眾和角色溝通的橋梁。
人物極度消瘦的體型和膨脹的肚皮以及放大到不成比例的眼睛,這都源自于伯頓深切的動畫情節(jié)。動畫師一般在創(chuàng)作角色的時候都會選擇夸張地表現(xiàn)一個角色的個人特點。而伯頓對主人公形體上的共同夸張?zhí)攸c就是消瘦,這個個人喜好甚至蔓延到了蝙蝠俠的身上,這個角色在原有的漫畫造型中是無比強壯的,如今他在伯頓的新型演繹下,也成為了比較瘦弱的黑衣人②之一。伯頓很少用語言來塑造角色,他讓角色用雙眼和表情代替語言更生動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比如剪刀手愛德華站在黑暗的陰影中,這個造型和場景的搭配原本陰暗恐怖,但是人物的雙眼閃現(xiàn)的卻是純真和希望。這種美好和恐怖的中和,使得最初的詭異變得像一個天真的惡作劇。
黑色這種層次感不強的色彩,基本在伯頓的作品中擔任了主要色調(diào)。不論是從服裝、化妝和場景設(shè)計上,黑色就像是一個陰影,漫步在伯頓的童話世界中:一身緊身黑衣,披著黑色的斗篷,徘徊在城市夜晚上空的俠客;黑色的亂發(fā),濃重的黑眼圈,詭異的黑嘴唇,舉著黑色剪刀手的愛德華;黑色高頭大馬上,一個無頭騎士的黑色剪影;黑色西裝,黑色禮帽,黑色眼珠的僵尸新郎;來自黑色世界的南瓜王子;黑色盔甲的火星怪物;黑色自由女神像的人猿星球③等等,這些黑色被伯頓變著花樣地用在他的每部電影里,使原本簡單陽光的童話故事披上了另類的色彩。這種對黑色文化的狂熱愛好源自于伯頓對哥特文化的理解。哥特風格被用來形容文學上那些以黑暗地點為背景的神秘冒險故事。伯頓用它來渲染黑暗和死亡的影片風格,用代表悲傷和痛苦的黑色來展現(xiàn)人類精神世界的黑暗面,同時也用這種黑色來對比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的純潔。這種哥特文化的滲入,讓色彩賦予了角色深度的審美意義。伯頓通過對黑色的描繪和運用,暗示和引導了觀眾的心理,使觀眾的審美情感發(fā)生了變化,由對黑色的排斥變?yōu)橥?,從而更突出了影片的主題性。也使得伯頓在塑造人的外在形象方法上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征。
蒂姆·伯頓對定格人偶動畫的不斷追求,源自其之前在迪斯尼的動畫工作經(jīng)歷,而這樣的經(jīng)歷也注定了伯頓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一直傾心于動畫元素,走上他的成人動畫之路。動畫在伯頓電影人物的塑造方面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他的人物外形全部都采用了動畫的夸張手法,不論是紅桃皇后駭人的大額頭還是一頭亂發(fā)的愛德華,一目了然的典型動畫手法使得這些人物具有了讓觀眾過目不忘的魅力。加之真實場景和動畫人物、動畫場景和真實人物的特效混搭。讓伯頓的電影作品從視覺上更加突出人物和場景的關(guān)系。就像《剪刀手愛德華》中小鎮(zhèn)里造型相同顏色迥異的汽車洋房、外表不同內(nèi)在相同的婦女形象。這個真實的世界仿佛是一個機器制造出來的世界,給人光怪陸離之感?!恫槔砼c巧克力工廠》中,工廠內(nèi)外的場景與角色的塑造都運用了對比的方式來設(shè)置,工廠之外的世界是死氣沉沉的,人物都是黑白灰的,而工廠里面的世界是童話的,人物的設(shè)置上也比較卡通夸張,畫面選取比較鮮明的色彩冷暖對比。伯頓塑造人物也運用自如,《理發(fā)師陶德》中陶德的頭發(fā)就采用了黑白兩種顏色,象征了主人公亦正亦邪的兩面人生。可見,讓觀眾感受頗多的并不是色彩本身,而是色彩的價值。在影片《剪刀手愛德華》中,塑造愛德華的顏色是冷色調(diào)黑色,這在視覺上已經(jīng)充分暗示了角色的未來宿命。同樣是生活在小鎮(zhèn)上的婦女們,伯頓卻賦予了她們五顏六色的浮華之色。在愛德華的眼中,真愛的女孩是白色衣裙的天使,這一黑一白的懸殊對比,也揭露了兩人最終不能走在一起的殘酷現(xiàn)實。在《僵尸新娘》和《圣誕夜驚魂》這兩部動畫電影中,伯頓更是運用了一種錯位的色彩來塑造人物。原本有色彩的活人變成黑白,而死人卻擁有了色彩,這種反差諷刺了虛偽的成人世界,也歌頌了愛情不死的美好主題。伯頓不僅把真善美與假惡丑用物化的色彩表達了出來,更是用這種色彩上的錯位和反差對比達到了一種人性上的平衡和牽掣。
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動畫在電影中多以3D為主。但伯頓卻堅持用二維定格動畫的方法來進行影片的拍攝。在伯頓的童話世界里,三維電腦制作出來的人物仿佛因為追求快捷生產(chǎn)或者視覺特效而顯得冰冷。二維動畫尤其是定格偶動畫雖然吃力一些,但更能顯示出人物特有的笨拙和質(zhì)感。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也是一位拒絕用三維電腦來制作人物的導演,他認為用畫筆親手描繪出來的人物才更有靈性和生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最多只用三維來對場景進行設(shè)計,但從不用三維動畫表現(xiàn)人物。這兩位動畫大師在對待三維電腦制作人物方面,不謀而合。影片《愛麗絲夢游仙境》在美國上映時,伯頓在電影院外設(shè)計了兩條巨型的愛麗絲的腿,在這個龐大的肢體面前,真正的人類顯得那么弱小,這多像電影中愛麗絲初次到達童話王國的情景。人物的放大,既在戲中,又在戲外。這種動畫變?yōu)檎嫒?,而真人又成了動畫的感覺,需既懂得動畫又了解電影的富有深厚功底的導演才能應(yīng)付自如。
在伯頓的電影中,每一個成功的角色背后都隱藏著一段故事。這些帶著怪物面具的角色內(nèi)心也都經(jīng)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shù)起于至微?!比宋锷砩系拿恳粋€細節(jié)都能最終影響角色命運的走向。不言而喻,角色的心理活動更是塑造人物的微中之微。要想讓一個俊男靚女在影片結(jié)束之后與觀眾產(chǎn)生溝通并不難,難在伯頓要塑造一個可以從熒幕中走到觀眾心目中的怪物形象。所以塑造的這個怪物角色,他的命運、經(jīng)歷與轉(zhuǎn)折都必須牽引著觀眾的內(nèi)心走向。
伯頓通常在影片的初期會設(shè)計人物和現(xiàn)實的沖突感。這種沖突感有些源自角色的自身缺陷,像愛德華的剪刀手;有些源自角色的內(nèi)心缺陷,像《大魚》中一直誤會父親的兒子;更有一些,是個人和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像一直追夢、但從不被世人認可的艾德伍德。在這些最初的矛盾之后,伯頓會安排典型情節(jié)中的典型人物遇到現(xiàn)實的突變而意識到自我的問題或者社會的問題所在,之后升華成長。就像愛德華的剪刀手雖然會傷及他人,但其殺傷力遠不及藏在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剪刀”,這就是典型的刻畫動畫人物時所采用的方法。伯頓塑造角色,通常采用欲揚先抑的心路歷程書寫,就如忠實反映人物內(nèi)心深處最微妙的心靈萌動的鏡子?!厄饌b》里的反面角色小丑先生可謂惡行作盡,但故事最終揭示蝙蝠俠的一次意外失手使他變成了永遠被人嘲笑的小丑,非理性的迷失造成了角色心理的扭曲,所以他開始報復社會。從小丑這個角色身上,人們照出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那些被人誤解的可笑形象。伯頓給人物賦予了新的形象以及意義,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意象??鋸堊冃蔚牟季?,濃重的妝容,風格化的表演,詭異的音樂互相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伯頓的電影化意象世界。小丑的角色就如伯頓所塑造的眾多角色一樣,利用之后被無情的拋棄,作為伯頓導演自己童年陰影的又一次投射。這些不被理解、重視和接納的人物坎坷、悲慘的命運被觀眾統(tǒng)統(tǒng)感受到了,共同的磨難把人們從互相隔離的孤獨中解救出來,是伯頓個人情感融入主觀作品的一次宣泄,也讓伯頓塑造的人物更有說服力。伯頓對人物塑造的技巧,又一次虜獲了觀眾的芳心。
在伯頓的電影中,一個角色丑陋或者弱小并不代表這個角色處于劣勢。他更多的是想讓觀眾通過人物的造型和動作來體會角色內(nèi)心最深處的情感波瀾。在他的電影中,拜金、欲望等社會意象也成為了電影中孤獨主人公內(nèi)心病態(tài)心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投射。所以,伯頓的人物不僅僅只有夸張的外形和斑斕的色彩,面具下面隱藏著伯頓塑造人物的天才創(chuàng)意和良苦用心。理解伯頓的人物塑造方法,才能拿到通往伯頓童話世界的門票。
①伯頓筆觸就是蒂姆·伯頓先掩蓋后顯示,穿透假面具、顯露事實真相的藝術(shù)手法。
②本文指的黑衣人意為蒂姆·伯頓電影中塑造的大部分角色都是身穿黑衣,因此統(tǒng)稱黑衣人。
③上述這些列舉的人物均出自蒂姆·伯頓的電影之中。
[1][美]艾莉森·麥克馬漢.蒂姆·波頓的電影世界[M].姜靜楠,白娟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匈]巴拉茲·貝拉.可見的人[M].安利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3]張會軍主編.風格的影像世界:歐美現(xiàn)代電影作者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作者:黃星,山西大學文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