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蓉
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說”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要如何下大工夫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就此我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英語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其中,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重要的是最終能讓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缺少情感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充分發(fā)展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
二、從低年級抓起
研究社區(qū),兒童英語教育應盡可能早,孩子學習語言有一種強烈的欲望和興趣,學習語言的速度更快,并且不覺得累。
所以英語教學最好是從一年級抓起。但事實是直到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程,這無疑給英語帶來一定難度。由于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障礙有一個很大的升級。他們不會說正確的英語,怕學生笑,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缺乏學習的信心。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級學生小,剛剛接觸英語的心理障礙比高年級學生較少,所以必須抓住機遇,培養(yǎng)他們大膽地說英語。從學生聽教師或錄制發(fā)音示范,以便能夠跟上她說、讀,培養(yǎng)語感,然后重復,直到高興地說。
因此,教師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教材,從低年級學生的習慣訓練開始。
三、要有良好的教學策略、教學習慣
1.教育教學多年,我逐漸摸索總結了一些教學方法
例如,新課前的free talk,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chant,song,rhymes,daily talk,conversation in pair (What are you doing? Can you ran fast?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話的情境,從而打下扎實的基礎。
2.課堂盡量用全英語教學
例如,采用“Hi,everyone! 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進行課前的問候,在課堂中經(jīng)常采用Give me five, who want to try?Anyone else?等進行鼓勵表揚,而在下課時用 Thats all for today ,class is over,see you 等。
3.充分使用視覺教具、多媒體課件,容易產(chǎn)生興趣
直觀教具,包括實物、圖片、模型、簡筆畫等。充分使用教具不僅有利于改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改善。通過多媒體,我們能夠展現(xiàn)真實生活的場景,不僅縮短了教學與實踐距離,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的機會,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積極的心態(tài),激發(fā)表達欲望。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煹募?,使學生保持興趣和熱情地學習,引導他們把興趣變成對知識的渴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評價機制的靈活性讓學生透過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成功的感覺。
4.模擬訓練,一個相對真實的聲音和音調(diào)
調(diào)查結果顯示,聽、說兩個部分互相補充,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聽的能力。如果學生不聽英語的話,那么他就不會講英語。因此,教師應明確要求學生在家里聽,常常收集材料到光盤,并鼓勵學生看“智慧樹”和其他孩子的英語語言課程,并且建議家長給孩子看動畫短片,最好是能進行模仿,至少能進行聽覺刺激,從而培養(yǎng)語感。只要持之以恒,這對提高學生聽力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四、利用好豐富多彩的活動創(chuàng)造交際語境受影響的中國環(huán)境,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開發(fā)口語英語技能是不夠的
受漢語環(huán)境的影響,僅靠課堂有限的時間來培養(yǎng)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地達到訓練目的,還要把課堂延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說英語。課后的師生打招呼,應盡可能地使用英語;而課外興趣小組、英語角等形式,也為口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非常有利的條件。由于課外活動輕松,氣氛較融合,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可以通過自己喜愛的形式進行交際交流。為了更好地達到鍛煉的目的,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說英語。課后的師生打招呼,應盡可能地使用英語;課外興趣小組、英語角等,還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口頭文化十分有利的條件。對于容易課外活動,氣氛融合,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通過自己喜歡的交流方式交流。
總之,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遠的任務,教師要有耐心、恒心地堅持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在實踐中總結,在經(jīng)驗中逐步改進,最終達到讓學生真正地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來使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豐澤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