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援
【摘 要】要對學生攜帶的手機進行管理,明確中學生攜帶手機的弊端。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教育,達到學生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以及自我約束,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教育 管理 約束 健康成長
一、初中生佩帶手機利弊分析
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手機走進我們的生活,并且逐漸成為中學生的隨身物品。調查顯示,我校學生佩帶手機已經超過50%,他們使用手機與家人聯(lián)系約占30.5%,發(fā)短信占58%,上網玩QQ,打游戲占70%,看視頻、聽歌、看電影、小說等占44%左右。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說明手機的使用一方面給學生與家人、老師、同學的聯(lián)系提供了方便,擴大交際圈,有助于釋放壓力,排解一些不愿與家長老師溝通的苦惱,同時加速信息吸納、增加對社會信息的掌握,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然而,中學生攜帶手機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弊端:如對學習造成嚴重影響。在課堂上聽MP3、看電影、玩游戲、甚至QQ聊天,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還有出現(xiàn)在考試時,用手機作弊的現(xiàn)象。其次手機成為校園安全隱患。手機屬貴重物品,學生攜帶手機很容易成為搶劫的對象,一些不法團伙就專把矛頭對準學生,甚至有學生因此而受傷;一些學生之間因打手機和發(fā)短信息不當,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從而影響正常的同學關系,也引起了不少矛盾和糾紛;體育課或參加活動時帶在身上不方便,不帶又容易丟失,寄宿生的手機在宿舍里也經常出現(xiàn)失竊,這些都給學校管理造成不小的問題,手機成為學校安全的隱患。中學生正處于生理發(fā)育期,好奇心強,在“黃色”網頁和泛濫的垃圾信息的誘惑下,很容易沉溺其中,影響身心的健康成長;不良短信對中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樹立、價值觀的形成、積極生活態(tài)度的建立,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這些影響嚴重地對學生心理的正常發(fā)展構成威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學校的重視。
二、初中生佩帶手機對策
在教育實踐中著眼于整體結果來看,允許中學生攜帶手機到校弊遠大于利。所以對學生的手機管理引起中小學校的重視和關注,也由此而催生出各種各樣的管理措施,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到校,沒收或暫扣學生的手機。
關于學生手機的管理,最簡單的操作方法是:在班上宣布一下,所有人一律不準帶手機,如果發(fā)現(xiàn)了,就沒收。其實老師沒有權力沒收,所謂“沒收”,也只是暫扣一段時間,最后還要還給本人或家長的。教育是一項育人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沒有固定期限的工作。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應當從他們的心靈深處找到問題的根源,再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感動他們,讓他們從思想上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律能力。如果教育者(老師和家長)一味地強壓短期內可能會取得明顯的效果,但當學生脫離監(jiān)督,他們依然會我行我素,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進行有效管理,必須使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合情合法,確保管理效果,為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提供保障,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作出貢獻。
1.首先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引導。要以理服人,讓大家口服心服。教育學生最好不帶手機到學校,避免麻煩。凡事都有兩面性,手機能帶來便利,也會帶來煩惱。沒有手機,一樣可以和外界聯(lián)系,關鍵是自己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手機,已經成為一種大眾通訊工具,不存在炫耀的問題,當然,沒有手機也不是什么丟臉的事。如果你覺得弊大于利,就不要帶到學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也挺好。
我通過主題班會“中學生使用手機的利弊”讓辯論雙方從網上、報紙、生活實際中搜集大量材料和素材,經過激烈的辯論加上我的引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生佩帶手機的危害性,提高了認識水平,在思想上真正實現(xiàn)轉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心靈深處抵制手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班干部協(xié)助督查,并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凡違反手機管制規(guī)定的學生在評優(yōu)樹先、貧困補助等方面酌情否決。
2.結合學校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討論和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加強管理,為班級手機族戴上“緊箍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手機作為通訊工具,能方便孩子與家長的聯(lián)絡;特別是發(fā)生一些突發(fā)意外事件時,手機的正面作用就會凸顯。如明確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佩戴手機,已經拿來的主動交給班主任統(tǒng)一管理,由班主任交還給家長。并采取班干部、舍長分工負責制,一個班干部,一個舍長分管監(jiān)督幾個同學,加強監(jiān)督來約束學生的行為??茖W的制度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把手機管理列入學校的制度條文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細則,把它列入常規(guī)管理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違規(guī)帶入的手機的處理,要統(tǒng)一教師的思想認識,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章可循。不定期測試學生是否違規(guī)使用手機,實際上不可能做到禁絕學生使用手機,所以可以允許學生在規(guī)定的地點、課外時間使用手機。給那些要使用手機的同學約法三章:不得在教室使用手機,不得深更半夜躲在被子里使用手機,老師可以不定期進行檢查,通過撥打學生號碼,看學生是否信守承諾,然后再分別予以處理。
3.注重與家長合作與交流。家長的態(tài)度往往對學生的認識和學校的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要讓禁帶手機的工作順利開展,首先必須得到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學校下發(fā)《關于“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致家長一封信》,征得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學校召開家長會,在貫徹學校規(guī)章的同時把學校禁帶手機的依據(jù)、認識和做法交由家長討論,取得一致的看法,由家長會向全體家長發(fā)出倡議,要求不配手機給學生或協(xié)助學校進行監(jiān)督管理,從而減輕學校在處理違規(guī)學生時的阻力。借助家長會,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來說明手機對學生的生活學習,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明確學校班級的相關政策與管理制度。進而促使家長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從根源上制止學生佩戴手機問題。達到老師與家長保持經常聯(lián)系,共同監(jiān)督的效果。
在教育中把尊重、友愛的情感貫穿其中,不僅收獲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時也改善了師生關系,讓老師和學生變成了親密的朋友教師是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著學生品德、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有學校、家長的悉心引導,學生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以及自我約束,手機進校園將不再荼毒學生,老師和家長也不用再“談手機色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