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根嶺
對于高考“道德加分”,一些人表示質(zhì)疑,更多的則是擔心由此打開權力尋租、關系和金錢勾兌的門縫,損害高考的社會公平。
有擔心懷疑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因噎廢食,反對乃至廢止了這項規(guī)定,畢竟高考“道德加分”的設計初衷良善,落實推廣之后假以時日,也定會對改良社會風氣、促人向善等起到應有的導向作用,尤其是近年來不少人憂慮“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并且對業(yè)已長大成人、正在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獨生子女自私自利嘖有怨言,可以說“道德加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祛邪扶正。
社會是個共同體,像個大家庭,作為社會成員,無論男女老幼貴賤貧富,都有必要遵循起碼的社會道德,否則這社會就會失序混亂,因此,對符合社會主流道德模范,尤其是做出了公眾認可、交口稱贊好事的人,社會理應通過一定的公共資源予以獎勵,所謂精神鼓勵、利益驅(qū)動,高考“道德加分”就不失為一種輔助手段,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實,高考“道德加分”雖然最近才成為沸沸揚揚的熱門話題,但卻不是全然陌生的新生事物,我國漢代在選拔人才當中就實行過“察孝廉”(孝悌、清廉)、“舉賢良”(賢良方正)的制度,到了明清兩代“孝廉”更是演變成了對舉人的稱呼。揆諸當今時代,早在1987年原國家教委就提出,對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的學生,可適當降低分數(shù)錄取或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取。2004年教育部又具體規(guī)定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者可獲高考加分(不超過20分)。如今全國十多個省份不約而同實行高考“道德加分”,正好說明在眼下社會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中確有必要。
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在學校學習知識很重要,同時社會化的道德教育也不可缺少。我國多年來的教育方針都強調(diào)“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后又擴充為“德智體美勞”,還有“德才兼?zhèn)洌穼W兼優(yōu)”、德育為先,這些教育理念都把道德放在了首位。近年來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道德缺失現(xiàn)象,屢屢引發(fā)關于道德式微的討論,這也從反面證明了“道德加分”的必要性。
當然,“道德加分”首先要經(jīng)得起道德的考驗,應該透明公開公正公平進行。相反,如果淪為小圈子內(nèi)的暗箱操作,勢必會釀成“加分腐敗”,成為權錢交易、關系后門的溫床??梢哉f,一些人之所以對高考“道德加分”心存顧慮,也主要基于這種擔心。盡管這項政策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主觀上不是為了權力尋租或弄虛作假、自編自演甚至無中生有等消極現(xiàn)象,可畢竟容易與這些弊端如影隨形,稍不注意便會大行其道、甚囂塵上,因而不能不防,而有效的防范之道,自然就是公開透明,借助于“陽光”這種防腐劑。
既不能因為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負面現(xiàn)象而先入為主否定高考“道德加分”這項新政,更應該加強細節(jié)設計和操作規(guī)范作業(y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要根據(jù)始料未及的新情況隨時加以完善和調(diào)整,從而保證不跑偏,發(fā)揮好其作為社會道德的“風向標”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