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一
向往“君子國”
文/趙進一
讀李汝珍的《鏡花緣》時,我剛上初中。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描述的“君子國”中那位隸卒(守城門的小兵)去市場買東西時,與賣貨人的一段對話,讓我掩卷而笑——
隸卒:老兄如此高貨,卻討這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wù)求講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賣貨人: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并非“言而無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隸卒:老兄以高貨套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
……
爭了好久,賣貨人執(zhí)意不肯加價,隸卒一氣之下,照付貨款后,只拿了一半貨物拔腳就走。賣貨人當(dāng)然不依,攔住不放,兩人正膠著之際,兩位路過此處的老翁,好說歹說,“從公評定”,勸說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段公案方算了結(jié)。
賣貨的要給好貨收低價,買家定要用高價買賤貨,世上竟有如此滑稽之事,怎不令我忍俊不禁?讀此書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食不果腹的我,整天價想找東西吃。那時年幼,讀此段文字時,心里第一個想法就是,不知這兩位推來攘去的“貨”是不是好吃的,如果是好吃的東西,讓我“望梅止渴”一下也好。
說話間,半個多世紀(jì)過去了。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四十年前,誰家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就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了,現(xiàn)在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轎車(有的家庭是一人一輛);吃住用就更不用說了,物質(zhì)生活之豐富在那個年代是無法想象的。然而,與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相比較,現(xiàn)在的精神生活反倒空虛了(盡管游樂場所遍地都是)。最令人欷歔的是人與人之間沒了信任感,民不信官,官不信民,對“專家”,人們也不大敢相信了;放眼全社會,誠信度已達(dá)到了冰點——老人跌倒在地,少有人敢施援手,生怕遭到訛詐;民以食為天,但已沒幾樣?xùn)|西可放心大膽地吃了。生活中似乎到處都有陷阱,時時刻刻要擔(dān)心著一不小心就會陷了進去……
我有個老鄉(xiāng),文化不高,孤身來滬,從拖拉機運磚頭開始,苦苦奮斗了十多年,現(xiàn)在什么都有了。一次,開著私家車送我回家的他對著我感慨:我做夢也想不到像我這樣的人會有今天。我突然問他:你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好還是老早的生活好?我想他肯定會說現(xiàn)在好,萬萬沒想到,他頓了會兒說,我情愿過以前的苦日子。我大吃一驚,忙問為什么?他說,苦中有甜?。∧菚r候吃的東西雖然不多,但那個味道好啊,根本用不著擔(dān)心什么毒不毒的,東西也不大聽說有假的,做生意很少有騙來騙去的事,現(xiàn)在時時處處要作防備,人心都散了,爛了……
老鄉(xiāng)的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種最樸素最基本的想法。他們渴望著能過一種安穩(wěn)的、“有良心”的生活。由此可見,倉廩實,未必知廉恥,未必使人感到滿足。精神在人的生活中還是占有很重的位置!
前些天在家里整理書柜時又看到了《鏡花緣》。世事滄桑,年近七旬的我重讀懵懂少年時讀過的文章,心境大不同——這段對話竟然使我深深地陶醉其中,盡管我知道那是虛幻的,但我愿意沉緬其中,我羨慕那種純凈的人際關(guān)系,我向往那個“耕者讓田畔,行者讓路,士庶人等,無論貴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的君子國,我渴望我們的祖國在經(jīng)濟強盛的同時能成為一個擁有高度現(xiàn)代文明的“君子國”。能生活在那樣的國度該多么幸福??!
這就是我在新的一年里的夢想,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