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銘
(廣東省徐聞縣文化館,廣東 徐聞 524100)
對群眾性業(yè)余攝影愛好者輔導的思考
王策銘
(廣東省徐聞縣文化館,廣東 徐聞 524100)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攝影,這個屬于高消費的藝術門類已經越來越多的走進百姓生活。本文就文化館攝影輔導干部如何對群眾業(yè)余攝影愛好者的輔導進行探討,從微觀上闡述了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亮點、特點,并予以較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參考借鑒。
群眾性業(yè)余愛好者;攝影;輔導;文化館
隨著群眾性業(yè)余攝影水平的普及與提高,業(yè)余攝影愛好者的隊伍在不斷壯大,廣大人民群眾熱衷參加攝影活動,學習攝影,提高技術水平,以便把美好生活的一幕幕瞬間永久保留下來。而文化館作為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對群文攝影的宏觀指導和微觀上的具體輔導皆負有重任。宏觀上的指導是指群眾性攝影團體的組織與活動的導向;微觀上的輔導是指抓準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特點、與亮點,有的放矢地具體輔導?;诖耍疚木臀幕^對群眾性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微觀上的輔導進行探討,謹此拋磚引玉。
要搞好群眾性業(yè)余攝影輔導工作,必須充分認識、準確把握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如果說,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亮點與特點都是業(yè)余攝影的“軟實力”與“軟工程”的話,那么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就是“硬實力”與“硬工程”。
具體而言,群眾性業(yè)余攝影,有以下三大要點:
(一)構圖
構圖是包括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在內的所有攝影藝術的重要要素之一。攝影作為一種畫面藝術,首先要講究構圖。所謂“構圖”,是指畫面結構的安排,它是繪畫、攝影、電影、電視等以畫面為主要藝術元素的各種藝術的共同要素。攝影與繪畫密切相關,攝影藝術的兩大流派——繪畫派與紀實派,都強調構圖,即“經營位置”。
攝影藝術的構圖,又包括主體、陪體、背景三大要素的安排。主體即拍攝者或拍攝物,占畫面的中心位置或主要位置;陪體即陪襯主體的人或物;背景即主體與陪體所處的地點、場合、環(huán)境、氛圍等等。主體可以是個體的人或物,也可以是群體的人或物。就群眾性業(yè)余攝影而言,大多屬于人物攝影范疇,其重點是凸顯主體的中心位置與主要位置,要防止兩種偏向:一種是主體過小,不占中心位置與重要位置,常見于一個人或兩三個人在旅游景點的攝影,人小景大,人被景“吞”;另一種是主體過大,常出現整個畫面全是主體,未見陪體與背景的現象,甚至出現主體人物“削頭”、“砍手”的事故,這種事故多出現于集體合影當中。
攝影構圖的類型也多種多樣,有立式長方型、橫式長方型、斜式型等等。立式長方型多用于少數人物拍攝;橫式長方型多用于集體合影;斜式型多用于少數人物拍攝。立式長方型與橫式長方型具有穩(wěn)定、平和之感;斜式型具有動態(tài)、新穎之感。具體采取何種構圖類型,要根據拍攝人或物的特點而定。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拍攝方式也分為擺拍與抓攝兩種:擺拍是事先排好位置的拍攝,其構圖的要點容易掌握與體現;抓拍是即興式的拍攝,其構圖的要點相對較難掌握與體現,只有憑借拍攝實踐經驗得以實現。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講的都是至理名言,同樣適用于群眾性業(yè)余攝影。
構圖的原則講究均衡與對比。均衡是指畫面的各個部分在比例安排上相稱,力度、份量均等,形成穩(wěn)定、平衡的審美效果;對比是指畫面各部分物象的大小、高低、遠近、虛實、開合、疏密、剛柔、動靜、明暗、濃淡的比照,形成活躍、生動的審美效果。均衡與對比在構圖中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二)光線
光線直接決定著攝影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有人把光線比喻為“攝影的太陽”,此說也頗有一定的道理。的確如此,如果光線選擇與運用欠佳,整個攝影作品就會模糊不清,甚至亂成一團、漆黑一片。老式相機,在光圈、光速的選擇與運用方面,學問很大,要求很高,涉及的問題也比較復雜,例如早晚、冬夏、晴陰等不同時間與季節(jié),攝影要選擇與運用不同的光圈與光速。有些特殊的攝影,如夜景、背景等,要求更高、更復雜,因為這種相機已經不在群眾性業(yè)余攝影中廣泛使用,所以不再贅述。
目前群眾性業(yè)余攝影使用最廣泛的是數碼相機,其光圈、光速均有自動調整、確定的功能,故運用也較為簡單。但是也要注意,光線的明暗、剛柔、強弱等,也要形成一定的層次感,這由拍攝者的位置、角度所決定。要用正光、側光,不用逆光。
(三)色彩
色彩是數碼相機攝影的一大重要特色,是大自然的本體美的瞬間再現。我國傳統(tǒng)繪畫強調“隨類賦彩”,主張和諧。所以色彩和諧是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之一,也就是說,攝影畫面上的各種顏色的搭配,要完整、統(tǒng)一、和諧。要避免“靠色”或“失色”現象發(fā)生。俗話說:“紫配藍,討人嫌;紅配綠,奪大戲”,說的都是色彩搭配要和諧的道理。例如背景是紅花綠草,人物的衣著就要避免紅、綠色,以免“靠色”。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對色彩的選擇與運用,還應注意到色彩的象征意義,即通常人們所說的“象征色”。例如在人們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上,紅色象征熱烈、喜慶、溫暖、革命;綠色象征青春、希望、環(huán)保;白色象征純潔、清新、樸素等等。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對色彩的選擇與運用,還要注意到色彩的情感內涵,即“感情色”。色彩的感情是攝影者賦予的,是死的,但運用得好,它們就有了藝術生命。例如在人們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上,紅色、橙色、粉色,給人以溫暖感,被稱作“暖色”;而白色、灰色、藍色,則給人寒冷感,被稱作“冷色”,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對色彩的選擇與運用,還要注意色彩的對比,使和諧與對比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這正如某大畫家所說:“對立的色彩也能獲得統(tǒng)一的和諧差別是和諧的本質”。例如幾名身著紅色登山服的登山隊員登上頂峰時的攝影作品,以藍天白為背景,以雪山為陪伴,形成了紅、藍、白三種色的強烈對比,而在對比中又呈現出和諧之美。
(四)拍攝角度
拍攝角度有正拍、側拍、仰拍、俯拍等。正拍較為正統(tǒng)、規(guī)范;側拍有藝術感;仰拍易使人物發(fā)胖;俯拍易使人物瘦。究竟用何種角度拍攝,視拍攝者的喜好與具體情況而定。
(五)拍攝情感
攝影藝術是以靜顯動、以瞬間寄寓永恒的藝術,其主旨是拍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風度、氣質等等。所以拍攝者要充分調動被拍攝者的心理因素與感情之波,形成心靈互動、情感鏈接,共同拍攝出理想的攝影作品。
(一)便捷性
群眾業(yè)余攝影拍攝十分便捷,隨手可拍,并無高難要求,以實用、方便為特點。
(二)簡易性
群眾業(yè)余攝影的攝影設備,也比較簡易,只備有一臺相機,大部分是數碼相機,不必配置各種附加鏡頭。而且大多都是全自動相機,光圈、光速、焦距,都自動調控,拍攝時只需按動快門即可。
(三)人性化
群眾業(yè)余攝影多半以人物攝影為主,較少有風景攝影、靜物攝影、動物攝影、舞臺攝影、運動攝影等藝術攝影。這種人物攝影,充分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也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的親近之情,其人性化特點十分鮮明。也就是說,廣大人民群眾把攝影作為自己人生歷程與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是一種人性之光的定格,也是一種心靈之美的外化。
由此可見,群眾業(yè)余攝影的上述幾大特點,也是群眾業(yè)余攝影輔導者必須牢牢把握并認真體現的。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參與、主體創(chuàng)造、主體欣賞的最大亮點,它使攝影成為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直接展現自我的藝術形式,它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密不可分。
(二)親和性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充分體現出與人民群眾的親和性,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樂而為之。舉凡外出旅游、家庭團聚、朋友相逢、同學聚會、戀人留連、節(jié)日慶典等等,攝影留念都成為最佳選擇。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機已走進平常百姓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隨手攜帶之物,攝影也隨之成為自身的業(yè)余活動之一。可見,攝影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統(tǒng)一的體現。
(三)業(yè)余性
群眾性業(yè)余攝影,顧名思義,業(yè)余性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所謂“業(yè)余性”,即是不以之為謀生職業(yè),而是工作之作,隨意、自由地進行攝影活動,多為志在參與自我展現,因而不必刻意雕琢,過分追求藝術或形式上的臻至完美。
由此可見,上述群眾性業(yè)余攝影幾大亮點,正是它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眼球的地方,也是它與眾不同之處。筆者建議,群眾性業(yè)余攝影輔導工作者,盡量把握這些亮點,在輔導工作中,有機地結合自身的實際予以凸顯和強化。
綜上所述,抓準群眾性業(yè)余攝影的要點特點與亮點,開展輔導工作,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業(yè)余攝影需求,豐富其業(yè)余文化生活,提高其藝術素質。因此,文化館業(yè)余攝影輔導人員必須加強對業(yè)余攝影愛好者的聯(lián)系,盡職盡責,精心輔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1]張燕方.淺談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4).
[2]曾黎.如何辦好文化館書畫攝影展拓寬公共文化服務之我見[J].南方論刊,2012(08).
(一)主體性
J405
A
1005-5312(2014)14-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