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可以說是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脑~組,政府在說,領導在說,甚至“人民群眾”自己也在說。最近看了聽到一個音頻,是一位婦女打給律師浦志強的電話錄音,因為她不贊同浦志強的提議,便用了不少不客氣的語言批評他。這也不算什么,關鍵是她用了很多次的“我們人民群眾不答應”云云。浦律師畢竟是法律工作者,用詞嚴謹,他反駁說,我也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啊!
人民群眾,和其中一員,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就像大海,是由很多很多的水組成的。每一滴水都是大海中的分子,但是,每一滴水都不能自稱是大海。
執(zhí)政黨常說,我們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這當然不錯。但這是原則上的,具體到了每一件事情上,其實不那么簡單。什么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什么是最大利益?這輛車常常跑著跑著就歪了方向。
就像這次臺灣反服貿的學生運動,學生們認為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而政府也認為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我那時正好在臺北,當天的一張報紙頭版很有意思,上半部分是學生們示威占領立法院的新聞,下半部分是一個半版廣告,臺灣工商企業(yè)呼吁政府盡快批準服貿協(xié)議。你說誰不是人民群眾,是學生?還是工商企業(yè)主?
臺灣政府也很委屈,他們說,我們召開了幾十場聽證會,征求大家的意見,算是很認真地聽取民意了。而學生和綠營的不少人卻說,你們的聽證會,參加者是誰?有沒有代表我們的利益?也就是說,代表人民群眾,不是自己說代表了就是代表了,還是要聽被代表的人怎么說。這一點,經常會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掉。
其實,這個問題海峽兩岸都存在著,說是要代表人民群眾,其實,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更有可能是代表了利益獲取者。當然,由于人數(shù)太多的原因,不少國家和地區(qū)實行的是代議制,由人民群眾選出自己的代表來。但是,這個代表也不是全體選民一致同意的,只是某一部分選民的代表,他拍胸脯說代表人民群眾的時候,也不是心里一點兒都不打顫的。更不要說還有時間的變化,也許這個代表兩年前還能代表某一部分人民群眾,今天他卻代表不了了。
所以,我認為,要慎用“代表人民群眾”的說法,用不好是要被笑話的。
當然,慎用不是絕對不用。政府和政府首腦作為國家的管理者,在真正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時候,是可以說出“代表”這兩個字的,例如說,在反擊侵略的時候,如果還不能說是代表人民群眾,那不就成了無政府主義?
對于“人民群眾”這個概念的濫用,有些是出于某種目的,為了達到自己或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用人民群眾做一個擋箭牌,私下里卻在瓜分人民群眾口袋里原本不多的散碎銀子;有些是技術問題,主事人并不懂得怎么才能真正的代表人民群眾,他們采取的做法本身就不被人民群眾認可;有些則是語言習慣和心理暗示。新中國建立以來,因為各種原因,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很多人被稱為“運動員”。既然是運動員,自然要運用“專業(yè)語言”,久而久之,這些語言就在腦海里扎下了根。很多人以為自己頭上被扣上了人民群眾的帽子,心里就以為真的成了人民群眾了,動不動自稱人民群眾,其實,誰也沒有把他真正放在心上,嘴上說說而已。
所以,當聽到“代表人民群眾”這樣的話語時,聽者不妨在心里先寫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