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你知道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嗎?我估計,“回答正確”的比例,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這和是否講孝道、盡孝心沒有任何關(guān)系。根本的原因,是多數(shù)人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的曾祖,而自己的上輩人,也幾乎不會提起曾祖那一輩的事,除非這個“曾祖”有很多值得后人津津樂道的事跡。
想當年,在農(nóng)村,計劃生育是頭等難事。很多人想方設(shè)法都要多生幾個兒子,一來傳宗接代,二來為“養(yǎng)老”打算。如果你想一想,不管這輩子如何子孫滿堂,要是自己沒有做出什么能夠流傳于世的功業(yè),不出百年,照樣被嫡傳的后人忘得連名字都說不上了,那么,生男生女又有何區(qū)別?
要是可以比較的話,父輩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子孫的生活,哪一個更重要?現(xiàn)實當中,我們看得更多的是,許多人把子孫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好像自己活著完全就是為了他們。在他們看來,父輩的事就那么回事了,自己的事也可以不當回事,只要子孫有出息,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一個熟人就曾經(jīng)說過,他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小孩供養(yǎng)出來,要讓他上名牌大學(xué)、留洋,在事業(yè)上出人頭地。至于自己,他認為,哪怕在事業(yè)上做得再出色,也沒什么很大的意義,“小孩沒出息,一切都等于零”。而另一個熟人,工作一般般,平時很低調(diào),自從小孩考上北大后,很快換了一個人似的,覺得誰的成就都不如自己。
為了下一代無私奉獻,這當然很好,畢竟人活著不能只為了自己;對后輩的業(yè)績引以為豪,也是人之常情,值得親友們同喜同賀。但是,如果把活著的目的詮釋成只為了下一代,甚至為了他們而“奉獻”過頭,其意義又何在?
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我倒覺得,為了下一代而無條件地“犧牲”自己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我們可以將希望寄托給下一代,可以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但前提是我們還應(yīng)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做出屬于自己的事業(yè)。
至于把兒孫輩的榮耀當作最大的榮耀,也未必就是最有面子的事。當前,以父為榮者,容易被人看不起(如果他自己不上進的話);以子為貴者,則容易受到認可(哪怕他自己一無是處)。其實,兩者都是一回事,都不是自己的榮耀,不過是“沾光”而已。要真正讓人認可,還得自身有東西。
先賢林則徐曾經(jīng)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盡己所能,多干實事,后輩的事,也許不必你刻意操心。或許,正是因為你做出了足夠的業(yè)績,后輩們才在這個堅實的基礎(chǔ)上走得更遠、過得更加幸福呢。
插圖: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