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堯先生,湖南省衡東縣人,原湖南師范學院地理教學法教師,曾任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1956年,正值“地理教學法”被人們忽視之際,楊堯先生欣然承擔本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且一干30年,直到1986年退休。
楊先生治學嚴謹,對本學科的理論研究尤為深入。他所撰寫的論文均為上乘佳作。如“試論地理教育學”、“地理教材的分析”、“地理教學中正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幾個問題”等文章,均被同行專家評定為“理論佳作”、“立論上有創(chuàng)新精神”、“對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和理論水平都有指導作用”等。首都師范大學著名教授褚亞平先生更作出如下評價:其論點是精慎的,作者有自己的見解和風格,并實屬站在地理教學法科學高度上的佳作。楊先生對本學科的功績突出,貢獻甚多,本文僅就以下四方面略作闡述。
一、首提“地理教育學”
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當時,本學科定名為“地理教授法”。1922年起“地理教授法”與其它各科“教授法”一道更名,稱之為“地理教學法(中學地理教學法)”,這一名稱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20世紀60年代,由于對學科教學法研究對象錯誤的認識,人們將各科教學法改名為“教材教法”,如“中學語文教材教法”、“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中學地理教材教法”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雖然上述名稱只是課程名稱,但實際中,本學科則出現了“中學地理教學法”、“中學地理教材教法”兩個名稱并存的局面?!笆陝觼y”結束后,地理教育進入振興與發(fā)展的新時期。許多專家、學者對本學科的研究對象有了較深入的研究,認識到“地理教材教法”這一名稱并不確切。因而,本學科名稱仍稱之為“地理教學法”。
1978年12月,北京市地理學會召集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地理教學法教師和有關專家,在北京通縣召開座談會[1]。在這次會議上,時任湖南師范學院地理教學法教師的楊先生首次提出將本學科定名為“地理教育學”[2],并進一步指出“地理教育學”作為本學科的最高層次,其下一層次則為“地理教學論”。在我國,“地理教育學”、“地理教學論”兩個名稱首見于此。楊先生的上述提法,受到與會者一致高度贊賞。雖然,1986年之后,在國家教育部指令下,全國范圍內大多將“地理教學法”更名為“地理教育學”或“地理教學論”,但在我國最早提出“地理教育學”這一概念的楊先生當屬第一人。
不僅如此,后來筆者問及楊先生,為何要把“地理教學法”改名為“地理教育學”時,他指出以下三點:①這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使學科本身與其名稱一致,做到名實相符。②為了與國際接軌,除蘇聯(當時還稱為蘇聯)稱學科教學法之外,歐、美、日本均為學科教育學。③“地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很明確,就是地理教育;“地理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地理教學。但是,如果稱“地理教學法”,其研究對象容易產生誤解,如有人誤將其視為地理教學方法。現在這一名稱則可避免誤解。
二、獨著《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3]
一百多年來,我國中小學地理教育遺產非常豐富,但舊中國文獻資料星散各處,搜求與收集不易。為撰寫《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一書,楊先生除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師范學院圖書館收集有關資料之外,還兩次去北京,并先后去武漢、南京、上海、重慶、山東等地圖書館,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其中,尤以第一次去北京,既經歷艱辛,又收獲頗豐。
1984年,楊老先生已是66歲高齡。為著述《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他不顧年事已高,冒著酷暑,克服重重困難,前往北京大學圖書館收集資料。當時,他住在北大防空洞的招待所,美其名曰圖涼快,實則為單位節(jié)省出差經費,因為每天只需5元住宿費。他吃在學生食堂,早餐兩個饅頭、一碗稀飯,中餐又吃兩個饅頭外加一杯白開水。他說,這樣既省錢、又節(jié)時,中午可以不回宿舍,就在圖書館繼續(xù)抄資料。1984年已有復印機,但是為了節(jié)約,他從不復印,而是整天抄寫,整整抄了兩個多月。他帶回長沙兩麻袋資料中,除個人掏錢買的,就是手抄的。從北京回長沙時,先生為了節(jié)省出差經費,不但不坐臥鋪,甚至行李都不托運,自己用根粗扁擔挑著兩大麻袋沉重的資料,去擠公交、坐硬座。雖然已是8月底,長沙天氣仍很炎熱,當筆者去火車站接他時,只見他挑著兩大麻袋資料,大汗淋漓、步履艱難地走來,筆者當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共55.9萬字,分上、下兩冊,計6章,并有4個附章。作者在收集我國1840—1992年海量地理教育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整理,撰寫成篇。該書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所敘述的均為歷史事實,內容翔實,真實可信。所有分析、議論都有理有據,中肯、深刻。
1987年,楊先生應邀到首都師范大學,給我國至今惟一的“地理教學法助教進修班”講學時,就是以《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一書的初稿為基礎講課。此書現已作為全國許多高師地理教育專業(yè)地理教學論研究生課程的教學用書?!吨袊F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不僅填補了1840—1992年這一期間我國地理教育發(fā)展歷史的空白,也為當時及后人研究這一時期我國中小學的地理教育提供了翔實、豐富的史料以及可靠的研究依據。筆者在參與多本《地理教育學》教材撰寫中關于地理教育發(fā)展史的編寫時,主要就是參照這一巨著。
1933年魯迅先生說過:“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正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4]
三、倡導中學地理教材的微觀分析
20世紀初,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的一次全國性關于中學地理教學的研討會上,筆者曾經作過大會發(fā)言。發(fā)言內容是交流備課時,教師要對這一課時的地理教材進行深入的微觀分析,最主要是從教材的知識類型、內在聯系、重難點、文字傳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智能因素、德育因素八個方面分析。后來,又將此內容納入自己主編的《地理教學論》[2]。其實,這些都是繼承和發(fā)揚楊先生的思想、理論。1982—1984年,本人是楊先生的助教。這段時間內,每當講課,楊先生必來聽課。課后,他必定把筆者叫到他家中小書房內,仔細評課,與其交談。楊先生對學生講課要求很高、很嚴,重點又在對教材分析方面。交談內容幾乎涉及到地理教育的各個領域,其中,多次特別講到備課,一定要深入分析地理教材。他認為,對教材的分析,應當是中學地理教師重要的基本功。1984年,楊先生編寫的《地理教學法補充教材》(油印稿)中,就要求從地理教材的知識類型、內在聯系、重難點、特殊組合、圖文結構、段落和層次關系六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注重鄉(xiāng)土地理教學
1990年,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在福建廈門召開了關于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研討會。會后,筆者向楊先生匯報了會議精神。他很贊同會議的一些決定,并深入分析了三點。
第一,關于鄉(xiāng)土地理的概念。他指出,鄉(xiāng)土地理概念的外延就是要以縣為單位。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如果以省為單位,范圍太大,我國一個省級行政單位面積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一個新疆就比歐洲10多個國家還大。范圍太大,學生很難親自考察,也缺乏親切感。當然過小也不好。因為范圍太小,很多地理要素都難以包含在內。第二,關于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意義。他歸納了三個方面,一是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二是可以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三是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第三,關于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途徑。他指出,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應盡可能不少于12課時,要多開展鄉(xiāng)土地理考察等實踐活動。正是在楊先生的指導下,從1991年起按照廈門會議精神,在湖南省全省范圍內開展多項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活動,如對全省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情況進行調查、要求各地編寫鄉(xiāng)土地理教材(后來全省共編90多本)、進行教材評優(yōu)、鄉(xiāng)土地理教學論文評優(yōu)、督促落實鄉(xiāng)土地理教學12課時、組織有條件學校開展鄉(xiāng)土地理考察活動等。一段時期內,湖南省中學鄉(xiāng)土地理教學活動開展得相當活躍。這些當然都得益于楊先生的指引。
今天,楊先生駕鶴仙去已近10年。他30年如一日地進行本學科的教學、研究工作,為我國地理教育事業(yè)所立下的突出功績不可磨滅。楊先生的為人、做事,都是后輩永遠學習的楷模。
參考文獻:
[1] 湖南師范大學.《師范弦歌》.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2] 楊新主編.《地理教學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3] 楊堯編著.《中國近現代中小學地理教育史》.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4] 魯迅著.《淮風月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