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杰 許美玲
摘 要:計算機通識教育是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必要知識儲備,協作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對差異的包容能力、資源共享及任務分解等能力,以小組方式進行學習,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小組獲得即個人獲得。本文就高校計算機通識教育中協作學習的可行性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協作學習;計算機教育
1 概述
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以及發(fā)展、相關的應用日趨普遍,計算機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已經日益凸顯,成為當前高校各專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計算機學習具有知識量大、協作性強、溝通必要性的特點,從而促發(fā)了很多新的理論、新的學說。
由學習方式來看,個體學習是學習體系中最基本的方式,經歷了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系統,特別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學習自主性、獨立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運用的學習方法。協作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對差異的包容能力、資源共享及任務分解等能力;目前在學生自發(fā)學習中使用較少。在現有教育方式、競爭方式、考查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大多適應獨立性較強的個體學習,缺乏高共享、高合作性的協作學習能力。本文就高校計算機通識教育中協作學習的可行性進行初步探討。
2 高校計算機通識教育的要求
計算機技術占據了社會個體在工作、交流、資源獲取等活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成為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必要能力,就業(yè)需求對高校提出了計算機的通識教育需求。
在我國教育結構中,計算機教育在地域、時間和資源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入學新生在計算機使用能力上的不均衡現象。因而各高校普遍在入學新生中開展必要的計算機通識教育。
3 協作學習的特點
協作學習是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1]。
根據協作學習的定義,將協作學習中的要素歸納為以下四層:⑴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實行異質分組。⑵小組成員合作互助,資源共享。⑶強調目標導向,使用多種協作學習策略。⑷整體評價,進行有效激勵。
研究表明,最優(yōu)的小組協作學生人數控制在3~5人之間,小組之間的成員互相取長補短,分工合作,期盼的結果是“1+1>2”。從系統論角度來看,當協作小組處于正平衡時小組的成績高于個體成績之和,反之則小于個體成績之和。
綜上而言,協作學習方法的特點在于,在設定好的任務情境中,小組成員的個人特征通過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通過選擇協作策略共享資源,在興趣、動機和情感等方面發(fā)生變化,使小組的整體成績大于個體成績。在實際進行該學習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習效果評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采用成果評定法、小組共同測試法、問卷法等評價方法[2],對學習者的參與度、習得度、績效和小組協作程度進行有效控制評價。
4 計算機通識教育中協作學習的可行性
在傳統的教學體制下,學生的學習成績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個人主義的競爭機制在其中發(fā)揮著主要的作用,個體之間缺乏交流和協作,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溝通與協作的意識和能力。而在現代社會,溝通與協作的能力是一個進入社會的人所應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進行協作學習機制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計算機通識教育有普及性和專業(yè)性相結合的重要特點,對于學生而言既有學習的必要性又受到學習難度的制約,探索高效的學習方法勢在必行。計算機學習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個體學習很難在課程安排體系之內習得全部知識,以小組方式進行,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小組獲得即個人獲得。因而,在計算機通識教育中應用協作學習機制成為可行的探索方向之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基于Stahl提出的協作知識構建模型[2]進行了教學設計,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為例進行實驗,對學生進行異質分組,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設置任務情境,使用切塊拼接法和小組競賽方式結合的活動方式,完成三次教學任務。根據小組成員的表現,采取內外評價結合、個人表現修正小組成績的方式,對協作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最后總結協作學習機制對學生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問題解決、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競爭能力、實踐操作的能力的影響。從教學督導和學生反饋信息來看,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總體而言,我國關于協作學習機制的研究偏于理論,實踐應用研究相對較為薄弱,缺少系統的應用研究方法和策略,在協作平臺、評價策略和工具開發(fā)方面也不盡如人意。我們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主要的設計和評價都由人工完成,缺乏良好平臺的支持和科學的定量分析,只能得到問卷式的反饋信息。
但從計算機通識教育角度,運用系統的協作學習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完成學習任務-教學評價”這一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實現了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合作,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分享資源的良好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為學生以后學習方法、協作能力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劉黃玲子.協作學習的系統觀[J].現代教育技術,2001(第1期):30-34,41.
[2]楊剛,徐曉東.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0(第3期):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