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鵬
祖國醫(yī)學的老胃病,泛指現(xiàn)代醫(yī)學的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疣狀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疾病。中醫(yī)有“胃痛”“胃痞”“嘈雜”“吐酸”“嘔吐”等病名,臨床以胃脘脹滿、疼痛、噯氣倒飽、燒心、反酸、大便或干或稀等為主要表現(xiàn)。
目前,市場上治療胃病的中成藥很多,人們又認為中藥無副作用,常常望名選用,不能正確選擇。殊不知如果藥不對癥,不但不能緩解痛苦,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因此,有必要對此類中成藥作一概述,以便大家合理選用。
氣滯胃痛沖劑和舒肝止痛丸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和胃止痛,適用于情志不暢、肝氣犯胃所引起的胸肋脹滿、胃脘疼痛、痛連兩肋、嘈雜惡心等癥。舒肝止痛丸與氣滯胃痛沖劑相比,偏重于止痛。
舒肝丸和沉香舒氣丸與氣滯胃痛沖劑相比,側重于疏肝理氣,而和胃之力偏弱,多用于兩肋脹滿疼痛為主,兼有胃脘疼痛、嘈雜吞酸、惡心嘔吐等癥。
加味左金丸適用于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肝火灼胃引起的胸脘痞滿,灼熱疼痛,急躁易怒,噯氣吞酸之癥。服藥期間忌生冷、辛辣、油膩等飲食。孕婦及體虛無熱者忌服。
胃蘇沖劑具有理氣消脹、和胃止痛的功效,適用于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等導致胃氣壅滯,胃失和降的胃脘脹滿、疼痛、噯氣、排便不暢等。
溫胃舒和胃氣止痛丸適用于因寒所致的胃痛。但寒有內生寒和外感寒邪之分,應用時必須辨別清楚,溫胃舒由《脾胃論》中溫胃湯化裁而成,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胃氣止痛丸具有理氣散寒,安胃止痛的功效,適用于外感寒邪所致寒凝氣滯的胃脘脹痛、噯氣呃逆、不思飲食等。
元胡止痛顆粒劑適用于肝郁氣滯日久,從氣入血,導致氣滯血瘀而出現(xiàn)的胃痛。
木香順氣丸有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之功,適用于夏秋季節(jié),濕氣彌漫,困阻脾胃,阻滯氣機,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者。
藿香正氣丸有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之功效,適用于頭痛頭漲、胸腹?jié)M悶、惡心噯氣、腹痛便溏,伴有發(fā)熱惡寒、周身困倦等癥。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加味保和丸和大山楂丸、香砂枳術丸能消食導滯,適用于饑飽失調,飲食停滯所致脾胃不和者,但臨癥又有區(qū)分。大山楂丸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等功能,適用于食積不化、腹部脹滿等癥,尤宜于小兒食滯癥,但胃酸分泌多者慎用。香砂枳術丸有消補兼施作用,能治胃下垂疼痛及泄瀉等癥,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舌紅無苔、口干咽燥等陰虛者忌服。
人參健脾丸和香砂六君子丸適用于胃病日久或素體虛弱,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氣機阻滯引起的脘腹脹滿、噯氣食少、大便稀溏、形疲乏力等癥狀。但在臨癥時應注意,前者側重于健脾和胃,后者偏重于行氣化滯。
補中益氣丸和四君子丸有補氣升提的作用,適用于因形體消瘦,脾胃虛弱,導致胃下垂者,可常服。四君子丸具有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之功效,多用于小兒面色萎黃、語言輕微、四肢乏力、不思飲食、腸鳴泄瀉或便秘等癥,但陰虛血熱者慎用。
養(yǎng)胃舒和養(yǎng)胃沖劑適用于素體陰虧或熱傷陰液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陰虧血少導致胃陰不足,出現(xiàn)胃脘隱痛,嘈雜似饑,口干不欲飲,大便干結難解者。
香砂養(yǎng)胃丸和木香順氣丸有健脾祛濕、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散滿等功效,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等。服藥時忌食生冷食物,勿氣惱。木香順氣丸有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之功效,主要用于食積、腹痛、氣郁、噯氣吐酸、大便秘結等癥。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孕婦慎服。
九氣拈痛丸有理氣散寒、活血止痛之效,可用于胃酸疼痛、畏寒喜暖或呃逆泛酸、大便溏薄等癥,對因氣滯受寒而引起的腹痛者極為合適。但因胃熱而引起疼痛者忌用,孕婦禁服。服藥期間忌用生冷、油膩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