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樂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精神障礙,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周圍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1]。在治療過程中通常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主。根據藥理作用抗精神病藥物,分為典型抗精神病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典型抗精神病藥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而起效。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不僅可以阻斷多巴胺D2受體,還可以對多巴胺D1、D3、D4受體、5-HT受體以及谷氨酸受體等起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正是因為這種多受體作用特征,而較典型抗精神病藥的錐體外系反應(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發(fā)生率低,及對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缺陷的改善更明顯,故現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被廣泛運用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帕利哌酮緩釋片是一種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即9-羥利培酮,是利培酮在體內代謝的主要活性產物,與利培酮藥理作用相似,主要通過拮抗5-HT和D受體,從而對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認知癥狀、情感癥狀等起效[2]?,F國內外研究表明,帕利哌酮緩釋片主要采用緩釋 (OROS)技術,該技術能夠使藥物穩(wěn)定釋放,從而使血藥濃度平穩(wěn)上升。目前有研究顯示帕利哌酮緩釋片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過程中,對控制癥狀、恢復社會功能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1]。但關于帕利哌酮在臨床運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不多,為進一步了解帕利哌酮緩釋片在臨床運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本研究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以利培酮片作為對照研究。
1.1 對象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嘉興康慈醫(yī)院重癥精神科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4例。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描述及診斷標準;②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總分>60分。排除標準:①活性物質依賴;②妊娠或哺乳婦女。符合入組排除標準的共84例,患者的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35年。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帕利哌酮緩釋劑組和利培酮組,每組各42例。帕利哌酮緩釋劑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27.1±7.4) 歲;利培酮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30.2±7.1)歲。兩組的性別、年齡以及病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前,患者及其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2 臨床療效 采用PANSS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第2、4、8周末評定癥狀。評定標準:痊愈為PANSS減分率≥75%,顯效為50%~74%,有效為25%~49%,無效為PANSS減分率<25%或癥狀惡化。采用副反應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s,TESS)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2、4、8周末評定藥物不良反應,并且空腹抽血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及心電圖。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情況,PSP總分增加8分以上才有臨床意義。量表評定人員由兩名主治及以上醫(yī)師擔任,各量表評定一致性Kappa=0.85~0.89。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帕利哌酮緩釋劑組與利培酮組的無效例數分別為5和6例,有效例數分別為8和10例,顯效例數均為9例,痊愈例數分別為20和17例,顯效率分別為69.04%和61.91%,有效率分別為88.10%和85.71%,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2 PANSS各項評分比較 兩組PANSS各項評分在治療后的第2、4、8周末,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第8周末PANSS總分及各個因子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利培酮組相比,bP<0.05。
2.3 TESS 評分比較 試驗期間患者主要有嗜睡(4例)、頭暈(3例)、視物模糊(2例)、肌強直(1例)、震顫(2例)、心動過速(5例)等藥物不良反應。TESS兩組評分主要藥物不良反應為錐體外系反應:帕利哌酮緩釋劑組4例(9.52%),利培酮組9例(21.43%) ,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常規(guī)、肝功能、心電圖等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E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利培酮組比較,bP<0.05。
2.4 PSP評分比較 帕利哌酮緩釋劑組治療前和治療8周末PSP評分分別為(48.8±7.6,75.7±5.6),利培酮組治療前和治療8周末分別為(49.3±6.8,60.8±5.9)。兩組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帕利哌酮緩釋劑組治療后PSP評分高于治療前的評分(P<0.05),利培酮組PSP評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表明,帕利哌酮緩釋劑組和利培酮組均能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陽性和陰性癥狀。帕利哌酮緩釋劑組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比利培酮組評分低。并且通過對兩組的總分和各因子分治療前后的比較,顯示帕利哌酮緩釋劑組比利培酮組起效快。這說明帕利哌酮緩釋劑可能在改善精神分裂癥癥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國內曾有報道應用帕利哌酮緩釋片4 d后開始顯效,8 d有顯著療效,這說明緩釋劑能在較低的血藥濃度下能獲得理想的多巴胺受體結合率[7]。
兩組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程度較輕,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并且在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后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研究表明帕利哌酮能引起較少的錐體外系副反應,推測這可能與帕利哌酮緩釋片使用了OROS(緩釋)技術有關。OROS(緩釋)技術可以使帕利哌酮的血漿濃度逐漸升高,使藥物峰、谷濃度波動降至最小,以提高藥物安全性、改善難受性,而且很少經肝臟代謝,能減少藥物的首過效應和相互影響[8]。這表明帕利哌酮緩釋劑在藥物不良反應及安全性方面優(yōu)于利培酮片。
本研究同時發(fā)現,經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后,患者PSP評分增加,而且增加的程度優(yōu)于利培酮,說明帕利哌酮緩釋片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全面社會功能的恢復以及精神病性癥狀強度和頻度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利培酮制劑??赡艿靡嬗谂晾咄忈屍妗⒂辛Φ乜刂凭穹至寻Y患者的精神病性陽性癥狀,并對陰性癥狀及情感癥狀也有確切的療效,同時對認知功能的改善也有利于社會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帕利哌酮緩釋片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與利培酮相當,但該藥物起效速度較快、不良反應輕微,大多病人能耐受,社會功能改善明顯。但本研究樣本量偏小、觀察時間偏短,對于藥物遠期療效以及藥物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1] 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03.
[2] Johnson DA,Pasterski G,Ludlow JM,et al.The discontinuance of maintenance neuroleptic therapy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drug and social consequence[J].Acta Psychiatr Scand,1983,67(5):339-352.
[3] Fowler JA,Bettinger TL,Argo TR.Pallperidon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 for the acute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Clin Ther,2008,30(2):231-248.
[4] 司天梅.新型抗精神病藥帕利哌酮緩釋劑[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0,43(2):1-8.
[5] Fowler J A,Bettinger T L,Argo T R.Paliperidon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 for the acute and maintenance of schizophrenia[J].Clin Ther,2008,30(2):231.
[6] Conley R,Gupta SK,Sathyan G,et al.Clinical speetrum of the osmotic-controlled release oral delivery system(OROS),an advanced oral delivery form[J].Curr Med ResoPin,2006,22(10):1879-1892.
[7] 周婧.新型抗精神病藥物一帕利哌酮緩釋片[J].醫(yī)藥導報,2010,29(10):1284-1286.
[8] Dolder C.Review:Paliperidone reduces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phrenian-like illness[J].Evid Based Ment Health,2008,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