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浙江樹人大學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15)
探析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沖擊高校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的原因與對策
張 玲
(浙江樹人大學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15)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形式某種影響。高校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作為高校中思想活躍的群體,處于多種文化派別的包圍之中,自然也無法擺脫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本文詳細闡述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馬克思青年教師隊伍產生的沖擊,并分析了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在歷史發(fā)展中,與時俱進地提高青年教師隊伍應對各種思潮侵蝕和挑戰(zhàn)的能力是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歷史虛無主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高校思政教育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中國年輕人思想意識的沖擊已成為我國青年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多元文化造成的困擾和沖突下,高校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作為高校中思想活躍的群體,處于多種文化派別的包圍之中,自然也無法擺脫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本文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下的高校馬克思青年教師隊伍為研究對象,考察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對高校某些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的消極影響,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高校中蔓延已有一段時間。對于思潮影響的客觀現狀,許多研究者已進行過詳細的調查研究。武漢大學的楊軍曾采用抽樣問卷、座談等方式,對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師生做過對歷史虛無主義認同度和知曉度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教師隊伍中,自認為對歷史虛無主義“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教師人數只占總受訪教師人數的五分之一,2.3%的教師認為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非常大”和“比較大”,55%的師生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影響,50%的師生不認同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1]。
筆者在這一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浙江省高校中的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隨機進行了個別訪談,其結果趨向與上述調查數據基本一致,但也有需要特別指出的方面。
(1)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度,通過進一步追問,筆者發(fā)現自認為對歷史虛無主義有所了解的老師對歷史虛主義的“了解”停留在籠統(tǒng)了解上,難以清楚表達、深刻分析的層面,甚至個別“了解”歷史虛無主義的老師僅僅是對其思潮有所耳聞。
(2)在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認同度調查中,所受訪的老師無一例外地不認同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但僅一半以上的老師認為自己在教學中沒有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有相當比例的老師選擇了“不確定”。筆者與認為自己“未受到”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老師進一步探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具體問題,例如中國近代歷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認識、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等問題,發(fā)現部分老師的觀點具有歷史虛無主義色彩。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對高校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有影響。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清醒地認識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但他們缺乏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辨別能力。
歷史虛無主義為什么會對高校某些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產生消極影響,除了歷史虛無主義本身有著迷惑性和滲透性以外,對教師隊伍本身進行分析,主要有如下方面。
1.教育經歷的影響
我們一直強調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應擔負起高校中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抗擊歷史虛無主義主力軍的責任,卻忽略了某些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本身也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受害者。目前高?!吨袊F代史綱要》的課程教學隊伍中,青年教師是主力軍,他們大部分年齡在30~45歲,受高等教育理論培訓時間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此時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秉持“告別革命”的歷史觀在中國思想界蔓延、肆虐的時期。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由于教師在自身教育過程中對歷史虛無主義缺乏相應的判斷力,而當時中國教育界也未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滲透,因此一些人在此時受到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時至今日,當我們意識到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消極作用時,這些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年輕人正逐步走向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舞臺。
2.教育理論缺失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中對壘歷史虛無主義的最重要的載體。為配合200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改革,2007年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新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不同于歷史專業(yè)學習,該課有明確的政治訴求。課程教學目的是希望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然而現實中,多數年輕教師畢業(yè)于歷史專業(yè),教學中往往受歷史專業(yè)影響,為追求歷史事實,熱衷于將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復原于歷史場景,深陷于一些歷史細節(jié)、現象的梳理,而缺乏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統(tǒng)領,缺乏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這種碎片式的教學讓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機可乘,反而淡化了課程的政治訴求,沒有很好地解釋中國歷史對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必然性,沒有完成課程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的任務。
3.教學自信不足
某些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內容不熟練、教學手段不豐富、教學思路不成熟等問題,這嚴重影響這些青年教師的教學自信。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一些年輕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在教學內容上過于迎合學生的興趣,刪減學生認為枯燥的教學內容,對歷史隨意主觀評說、趣說、戲說,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用娛樂化手段進行表達,運用調侃的方式進行描繪,以達到增強課堂趣味性的目的。在教學手段上,通過感性的影視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者通過互聯網、影視作品和通俗讀物等媒介,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在輕松娛樂中接受思政理論。這種嘩眾取寵的教學安排,本身是教學自信缺失的表現,卻讓學生對歷史進行了非嚴肅的建構,加劇了學生對現實的不關心,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某些學生缺乏敏銳的政治視覺和思想鑒別力。
4.生活壓力的負荷
從現實來看,歷史虛無主義已影響到一些人的日常生產、交往活動,這一現象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擔憂,成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礙。高校青年教師普遍處于人生中生活、事業(yè)剛剛起步的階段,科研上根基未穩(wěn),教學上不能得心應手,生活中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壓力讓青年教師對生活、對工作充滿了更多的心理期待。高校青年教師本身較高的政治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讓他們對解決這些問題抱有較高期望。但在我國現有國情條件下,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某種反差,讓一些正在為自己人生目標緊張努力著的年輕教師在現實中一次次的打擊面前,對生活有所茫然。這些焦慮,使一些青年教師容易認同、接受、否定現實的理論觀點,接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則以“反思歷史”、“重寫歷史”為名,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質疑。這在客觀上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種言說提供了空間[2]。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和影響,加強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高校歷來是各種文化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交叉和猛烈碰撞的地方,同時高校也是各種高品位文化產生的地方。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肩負著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加強和完善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堅定歷史自信
加強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的教育功能,提升教師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能力,必須由內而外地共同施加影響,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因此,要從根本上克服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教師的沖擊,必須立足于青年教師本身。青年教師隊伍要對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對中國人民在探索和奮斗中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堅定不移。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深入學習、科學總結和自覺運用黨的歷史,理直氣壯地宣傳黨的歷史,運用黨史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的莊嚴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只有堅持歷史自信,才能堅持道路自信,才能在深入思考的歷史進程中更好地走向未來[3]。
2.加強理論學習
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能迷惑中國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堅持,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肯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些青年教師缺乏全面、深刻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教育。唯物史觀是人們正確對待歷史的根本指針,列寧強調,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4]。要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最根本的是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社會和世界。因此,相關教育部門要定期組織青年教師學習唯物史觀理論。通過加強理論構建,幫助青年教師,特別是缺乏相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教育的專業(yè)老師,樹立尊重歷史、尊重人民的唯物史觀,讓青年教師在思想上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史實出發(fā),以科學嚴謹的方法進行教學和研究。通過定期、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高校青年教師的歷史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讓馬克思唯物史觀在青年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理論優(yōu)勢,不斷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提供理論支撐與歷史智慧。
3.豐富教學經驗
大學課堂是大學生獲得知識的主陣地,也是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場所。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要想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在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教育過程中,必須具有充分的教學自信。為此,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校理論宣傳處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隊伍的教學培訓。在各種培訓中,針對教學內容,相關教育部門要及時、定期向年輕老師介紹、評析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最新動態(tài)和成果,介紹社會中最新思潮蔓延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危害保持高度的警惕。課堂教學中不回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面臨的現實問題,滿足學生的認知心理發(fā)展需要,通過增加史料分析、典型案例等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成功粉碎歷史虛無主義的誹謗。在教學手法上,采用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遵循“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關精神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例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參加各項勞動、參觀革命遺址、深入實地調研等活動,使學生在與現實生活的接觸中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感,加強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想,從而最終實現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
4.樹立生活信心
克服歷史虛無主義對某些青年教師生活的影響,必須幫助青年教師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積極的精神力量,幫助青年教師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青年教師隊伍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團結統(tǒng)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優(yōu)良品德,用發(fā)展的眼光積極面對生活,勇于挑戰(zhàn),樹立克服生活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通過努力認真地工作,獲得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關愛,幫助青年教師排除成長進步中帶來的諸多困擾,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提供更好的工作資源、營造多方面的工作渠道,樹立社會主義的形象。通過現實困難的幫助和解決,緩解某些青年教師無所適從的生存焦慮,進而消除青年教師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讓馬克思主義青年教師成為一支具有堅定信念、扎實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隊伍。
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擔負高校政治理論教育的年輕教師兼有雙主體的身份角色,一方面,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承擔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授者,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者,另一方面,教師是多種思潮交互碰撞下的接受者,教師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對自己所接收的社會思潮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相應的篩選,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變?yōu)樽约旱闹R儲備,并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在當前大學校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青年教師和在校大學生一樣更加容易接受社會中的各種思潮。長期以來,教師憑借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的身份,忽視了其虛無主義思潮沖擊下面臨的侵蝕和傷害,降低了某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的應戰(zhàn)能力。如果青年教師不能及時增強批評性的辨別能力,那么將無法肩負起歷史使命。因此,如何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與時俱進地提高青年教師隊伍應對各種思潮侵蝕和挑戰(zhàn)的能力,是今后教育工作中應堅持不懈關注的問題。
[1]楊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高校師生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60-63.
[2]楊軍.歷史虛無主義的迷惑性[J].人民論壇,2013,27:71-73.
[3]田居儉.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J].求是,2013,19:44-46.
[4]列寧選集[M].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版第1卷:10.
浙江樹人大學教學方法改革項目資助(No.20 12JA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