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嫻
摘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區(qū)分了不同的問題,并對同一個問題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討。提出了必然的適度問題和不必然的人為問題概念,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制度轉型;問題;原因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70028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相比過去也獲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面臨了很多棘手問題,如宏觀經濟軌跡問題、拜物教問題、收入差距問題、勞資關系問題、拆遷的問題、政府危機處理能力問題、勞資問題、房價的問題等,這些問題如何看待、如何解決不僅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fā)展,也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文的重點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哪些問題是必然會產生的,哪些是偶然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路。
1制度轉型所引起的問題
1.1收入差距問題
2010年5月21日,新華社兩位研究員對我國當今收入分配情況做出如此判斷:我國基尼系數實際已超過0.5。
圖1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變化基尼系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嵯禂底畲鬄椤?”,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于0~1之間。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因此從我國的最近的基尼系數可以看出,我國的收入差距懸殊。圖1是表示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變化的圖形,表明1991年以來,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而且有增無減。收入差距問題還體現在東部西部之間的差距,筆者曾經到過四川的布托——一個中國最落后的農村的縮影,那里的落后出乎了我的意料,居住的全部都是破舊不堪的土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家用電器,兒童不僅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由于缺乏營養(yǎng)面黃肌瘦。這種狀況是使人震驚的,但更使人震驚的是像布托這樣的落后農村在西部還有很多。收入差距問題已成為我國現階段必需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1.2勞資關系問題
勞資關系,是指勞工和資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這種關系透過勞資雙方所簽訂的勞動契約和團體協約而成立。勞資關系或稱為勞雇關系,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勞工的事業(yè)主、事業(yè)經營之負責人或代表事業(yè)主處理有關勞工事務之人,彼此間的關系即屬勞雇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私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都獲得了很好的發(fā)展,但是由于長期的積累的勞資關系問題在現階段日益嚴重,富士康的15、16、17連跳就是這種問題的一種集中體現。如何看待這種問題,如何處理資本和工人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直接關系到黨的執(zhí)政能力問題。
1.3政府職能轉型的問題
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政府的轉型日益重要,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政府的轉型跟不上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從中央到地方,都還有大量官員以數十年前甚至封建時代的心態(tài)在對待與民眾相關的問題,渾然不覺經濟發(fā)展對社會和民眾心理所造成的巨大變化。最近的官民之間的矛盾就是這種問題的集中體現。
1.4制度的問題
制度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制度建設史至關重要的。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制度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近些年來來,我國雖然在制度建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有許多的不足,如政治改革落后于經濟改革、法律仍不健全、產權制度等適應市場經濟的制度仍有待建設。
1.5法律的問題
1954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中,法律形成虛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問題層出不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法制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但是問題依然嚴重,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仍存在,處理交易成本的法制不僅沒有降低成本反而有可能增加成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是實現其的基本前提條件。
1.6腐敗的問題
腐敗指行使國家管理公共職能的人類群體,忽視國家法律的存在,為了個人以及小集團的私利,濫用職權,貪贓枉法,思想和道德水準極度的腐化墮落,致國家以及民眾的利益于不顧,嚴重的敗壞了社會的風氣。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腐敗問題一直都很嚴重,腐敗的典型事例也很多,如何看待腐敗、如何解決腐敗都是現階段黨面臨的重大的問題。
2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1制度轉型的成本
(1)庫茲涅茨曲線: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依據推測和經驗提出了經濟發(fā)展與收入差距變化關系的倒u形字曲線假說。庫茲涅茨分析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是基于從傳統的農業(yè)產業(yè)向現代工業(yè)產業(yè)轉變過程進行的。他認為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配差距會發(fā)生趨勢性的變化。
圖2經濟發(fā)展與收入差距變化關系(2)經濟轉型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但是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成本的變化呈倒U型。按照該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快速經濟增長的成績,必然會帶來一定的成本,如提倡一部分人先富帶動后富產生的適度的收入差距問題、提倡市場競爭的適度的勞資問題、適度的腐敗問題等問題,換言之,就是這些問題產生是經濟轉型的制度成本,但是這些問題的日益嚴重卻非是制度成本,而是沒有繼續(xù)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制度來克服機會主義的后果。
(3)看不到經濟轉型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制度成本這一點,就不是一個實事求是者;但僅看到此點,往往容易成為保守主義者,阻礙社會進步。
2.2政策的慣性
(1)問題的產生往往就像花兒的生長一樣,花兒往往是由胚芽逐漸才長成美麗的花朵的。因此,當我們我們分析現在成型的問題時,需要考慮它的成型的歷史。而在這方面制度經濟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考的方向。如現在的偌大的人口問題確是上一代人的錯誤決策的結果。在任何一個時代,一項政策的實施,成功了,名利歸于當權者,失敗了,災難卻讓由人民大眾來負擔。
(2)結論。
既然政府的作用不僅對現階段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影響未來,因此,就要對政府的行為進行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管理,而若要達到此目的,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是不可想象的。
2.3政策的扭曲
(1)政策的出發(fā)點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在執(zhí)行的時候卻容易被扭曲。改革開往以來,我們的政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因為政策扭曲產生許多問題。我們希望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帶動后富,但卻出現了一個讓國家尷尬的“權貴資本主義”階層。政策扭曲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法制不健全(存在制度漏洞)、政策本身存在缺陷,過分的行為導致災禍(意大利諺語)。
(2)以上所列的收入差距、勞資、政府效率、腐敗等問題從某種層面說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帶來的或者激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必然的適度問題和不必然的人為問題。必然的適度的問題是轉型必然帶來的成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會逐漸消失;不必然的問題往往是由于政策不當或者其他等原因人為造成的不必然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不易消除,危害無窮。因此在看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面對的問題時,就要區(qū)分好這些問題,是屬于必然的適度問題還是屬于不必然的人為問題。是一部分屬于適度的必然問題,另一部分屬于不必然的人為問題,還是僅屬于一個問題,如適度的腐敗問題是必然的適度問題,而過度的腐敗問題卻是不必然的人為問題,當區(qū)分好問題的性質時,按照所屬的性質來具體解決問題會更有效果,也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3結論
以上我們對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各種問題的原因、分類及其解決對策,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建立一個建立完善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制度是當前和今后我國改革的重中之重。具體的措施包括如下幾點:
3.1完善產權制度
市場經濟之所以叫計劃經濟有效率主要在于它的激勵機制方面,二產權制度的完善才能增加人們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發(fā)揮激勵機制的有效作用,一個產權都得不到保障的國家很難有什么激勵機制,以前的計劃經濟正是缺乏激勵所以被人們拋棄。因此產權的完善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3.2完善法制
法制的完善是制度建設的另一個重大內容。法制是產權制度和其他制度的具體保障,衡量產權的完善與否要看法制健全和執(zhí)法嚴明與否。只有完善的法制,我國的產權和其他的制度建設才能有其基礎。否則,制度建設就是空談。
3.3轉變政府職能
轉變政府的職能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角色的進一步轉換——從“積極的經濟主體”到“制度保障者、市場環(huán)境締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轉移。這是政府經濟角色歸位的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只有實現政府職能的徹底轉變才能為我國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張磊,男,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