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蕾 華清泉 曹永茂 楊琨 朱素琴 常偉 李駿
人工耳蝸植入是讓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重獲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早期研究考慮到手術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殘余聽力,因此,人工耳蝸植入主要適用于全聾患者。隨后大量臨床研究[1~3]發(fā)現人工耳蝸植入后患者仍可保留部分殘余聽力,故其適應證擴大到有部分殘余聽力的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包括部分耳蝸畸形患兒。植入耳殘余聽力的保留有利于患者術后通過聲電聯(lián)合刺激得到更好的聽覺感應。本研究擬通過對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兒人工耳蝸植入前后植入耳不同頻率殘余聽力的比較,探討人工耳蝸植入對植入耳殘余聽力的影響。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擇2009年12月~2012年5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的34例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兒為研究對象。均臨床資料完整、植入年齡大于2歲、植入時間超過3個月、能配合完成行為測聽,其中,男21例,女13例,植入年齡2~10歲,平均4.14±1.69歲;右耳植入22例,左耳植入12例,植入人工耳蝸為澳大利亞Nucleus 24 型29例,奧地利Medle C40+型5例,均于術后1個月開機,術后3~21個月復查聽閾,根據術后復查的時間將患者分為A、B兩組,A組(術后3~12個月)21例,B組(≥13個月)13例,比較兩組術前、術后不同時間的殘余聽力保留率及各頻率聽閾。
1.2行為聽閾測試方法 于手術前及術后上述各時間點在隔聲室內對患兒進行游戲測聽測試裸耳行為聽閾,聽力計最大輸出在250、500、1 000、2 000、4 000、6 000、8 000 Hz分別為105、115、120、120、120、110、100 dB HL,所有聽力設備均按規(guī)定定期校準。因僅有少數患兒2 000 Hz以上頻率可以測出行為聽閾,故僅觀察250、500、1 000、2 000 Hz四個頻率的聽閾。對于最大輸出強度無反應的患者,在最大輸出上+5 dB HL作為其聽閾。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軟件對相關結果進行分析。①計數資料進行四格表卡方檢驗、行×列表卡方檢驗(R×C表χ2檢驗);②由于聽力計的最大輸出限制引起封頂效應,結果中存在不確定值,故對手術前后聽閾值的變化采用非參數檢驗,將所測聽閾值進行術前術后的自身配對、不同頻率之間的自身配對,檢驗方法為兩相關樣本的符號秩和檢驗(Wilcoxon Test)和多相關樣本的符號秩和檢驗(Friedman Test);③采用兩個相關樣本的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 U 檢驗)檢測不同隨訪時間各頻率聽閾差值的差別。
2.134例患者植入耳手術前后殘余聽力保留比較 由表1可見,術前34例患兒中90%左右在不同頻率保留有殘余聽力,隨頻率升高保留率降低,2 000 Hz殘余聽力保留率明顯低于250、500、1 000 Hz(P<0.05),其它頻率殘余聽力保留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復查,34例患兒中9例(9耳)(26.47%,9/34)殘余聽力完全喪失,25例(25耳)(73.53%,25/34)患兒仍保有部分殘余聽力,主要分布于低頻區(qū),隨頻率升高保留率下降,250 Hz殘余聽力保留率明顯高于2 000 Hz(P<0.05),其它頻率殘余聽力保留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姡中g前后部分患者術耳不同頻率仍有殘余聽力的保留,但術后殘余聽力喪失病例數增加,保留率下降。
表1 34例植入耳手術前后不同頻率殘余聽力保留例數(例)及保留率(%)
植入耳手術前后不同頻率的聽閾見表2,術后250、500、1 000、2 000 Hz聽閾平均值較術前升高(P<0.01),各頻率聽閾差值兩兩比較,250 Hz和2 000 Hz之間、500 Hz和1 000 Hz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50、2 000 Hz與500、1 000 Hz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34例植入耳手術前后不同頻率聽閾比較
注:*聽閾差值=術后聽閾均值-術前聽閾均值(表3和表4相同)
為避免聽力計的最大輸出限制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對手術前后不同頻率均可測出殘余聽閾的患者聽閾進行比較(表3),經Wilcoxon檢驗顯示術后植入耳250、500、1 000和2 000 Hz平均聽閾均較術前升高(P<0.05),Friedman檢驗顯示不同頻率間的聽閾差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手術前后均可測出殘余聽力者的聽閾比較
2.2植入耳術后不同時間聽力損失值的比較 A、B組手術前后平均聽閾差值比較見表4。A組不同頻率之間聽閾差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000,P=0.005),而B組不同頻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350,P=0.341);A、B兩組之間只有1 000 Hz聽閾差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A、B組手術前后各頻率聽閾比較
人工耳蝸植入的許多環(huán)節(jié)可能導致患者的殘余聽力損失,包括急性機械性損傷、術后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等,其中植入過程中的急性機械性損傷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耳蝸開放和電極植入時對骨內膜、骨螺旋板、蝸軸和基底膜的直接機械性損傷[4~6],電極插入導致基底膜或前庭膜穿孔,不僅直接損傷殘余毛細胞和Corti器的結構與功能,還可能損傷耳蝸的供血系統(tǒng)和內外淋巴液的內環(huán)境平衡;電鉆噪聲可能給耳蝸帶來噪聲性損害;鼓階開放時外淋巴液過度外漏、部分血液及骨屑進入鼓階[7,8]、術后鼓階內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和新骨形成導致術后耳蝸膜性結構的機械化振動阻尼增加等,均可能影響患者殘余聽力的保留。Postelmans等[9]對109例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行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平均純音聽閾變化值(change in pure-tone average,△PTA)≤10 dB的病例數有27 例(24.7%). △PTA>10 dB的病例有77例(70.6%);Talbot等[10]報道有87%的患者人工耳蝸植入后保留部分殘余聽力;在Brown等[11]的研究中人工耳蝸植入者部分殘余聽力的保留率高達90.3%,完全聽力保留率為45.2%。本研究中的34例患者中有9例術后喪失殘余聽力,余25例(占73.53%)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有殘余聽力的損失,術后殘余聽閾值較術前升高,但均保留了殘余聽力,證實了人工耳蝸植入后患者的殘余聽力仍有保留的可能性,同時為手術適應證擴大為有部分殘余聽力的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提供了依據。
耳蝸底回至頂回對應頻率為高頻到低頻,電極從耳蝸底軸逐漸向中軸、頂軸插入,最先受損的部位為耳蝸底回的高頻區(qū),Sha等[12]對耳蝸基底部-頂部毛細胞損傷易感性的研究顯示,位于耳蝸基底部的外毛細胞較頂部的外毛細胞更容易受到藥物的損傷,這種差異是由于不同部位外毛細胞對氧自由基損傷的易感性不同造成的,而且與基底部外毛細胞內抗氧化物質的低度表達有關,因此耳蝸基底部的高頻聽力更易受到損傷,而耳蝸頂部的低頻聽力更易得到保留。本研究結果顯示殘余聽力的損失從低頻到高頻逐漸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高頻區(qū),從手術前后聽閾差值來看,術后患者500、1 000 Hz的聽力損失最大,2 000 Hz聽力損失最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為聽力計的最大輸出限制和高頻區(qū)(特別是2 000 Hz以上頻率)聽閾接近最大輸出值,所以在計算過程中容易造成聽閾差值偏小,但其實際聽閾損失可能更為嚴重,即殘余聽力的損傷在高頻區(qū)重于低頻區(qū)。
Obholzer等[13]對81例成人植入Nucleus CI24型人工耳蝸患者術后6個月復查純音聽閾時,僅有58例患者保留殘余聽力;Gantz等[14]對87例伴有低頻殘余聽力的患者植入Hybrid裝置,術后1個月內有2例患者喪失所有殘余聽力,術后3~24個月間又有另外6例患者喪失所有殘余聽力,30%的患者在術后3~36個月后△PTA>30 dB;James等[15]對10例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分別在術后1~2個月和6~12個月進行純音聽閾檢測,一部分患者在術后6~12個月聽力繼續(xù)下降,另一部分患者聽力則有所恢復,說明隨著植入時間的推移并不是所有的人工耳蝸植入患者殘余聽力都繼續(xù)下降。本研究中比較A、B兩組不同頻率的聽閾差值,B組較A組差值有所減少,提示隨著植入時間的延長,尤其是手術1年以后,部分患者的聽力好轉,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兩組僅在1 000 Hz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它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病例數較少有關。術后聽力好轉的原因可能有耳蝸鼓階內的急性炎癥反應消退、殘余毛細胞及螺旋神經節(jié)細胞功能逐漸恢復有關;Coco等[16]發(fā)現動物模型中,慢性電極刺激對電極頂端的殘余毛細胞無明顯影響,而在耳蝸中頂軸與電極接近且連接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Corti器附近有大量與電極相關的螺旋神經節(jié)細胞存活,推測產生這種現象的可能機制是殘余毛細胞在聲電聯(lián)合刺激下產生了內生性神經營養(yǎng)物質到了鄰近螺旋神經節(jié)細胞,刺激殘余的螺旋神經節(jié)細胞功能恢復。
為了保留殘余聽力可以在手術技巧和藥物使用方面進行改進,“柔手術技巧”在人工耳蝸植入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另外,耳蝸開窗方式、電極長度的選擇等都可以減少對耳蝸的損傷;手術過程中鼓階開放前對術腔的徹底沖洗、減少對外淋巴液的吸引等也可以避免對耳蝸的損傷;鼓階開放前和電極植入時透明質酸鈉的使用[17]可以減少電極植入時的摩擦阻力,還可以預防血液和骨屑進入耳蝸,減少中耳和內耳的瘢痕組織形成;術后糖皮質激素的局部和全身使用[18]可以預防耳蝸內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圍手術前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避免細菌感染,防止內耳感染導致人工耳蝸植入失敗。
術后殘余聽力(特別是低頻殘余聽力)可以幫助患者獲得人工耳蝸無法獲取的更加精細、復雜的聲信息,使患者提高言語識別率的同時聽力更加真實、接近自然。因此術后殘余聽力的保留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之一,也成為手術追求的目標之一。今后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并結合言語識別率對人工耳蝸植入術后患者殘余聽力的保留展開深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Skarzynski H, Lorens A, Piotrowska A, et al.Partial deafness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7,71:1 407.
2 Gantz BJ, Turner C, Gfeller KE,et al.Preservation of hearing in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advantages of combined electrical and acoustical speech processing[J].Laryngoscope,2005,115:796.
3 Luetje CM, Thedinger BS, Buckler LR, et al.Hybrid cochlear implantation: clinical results and critical review in 13 cases[J].Otol Neurotol,2007,28:473.
4 Soda-Merhy A, Gonzalez-Valenzuela L, Tirado-Gutierrez C. Residual hearing preservatio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Comparison between straight and perimodiolar implant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9:399.
5 Di Nardo W, Cantore I, Melillo P. Residual hearing in cochlear implant patients[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7,264:855.
6 Brown RF, Hullar TE, Cadieux JH, et al.Residual hearing preservation after pediatric cochlear implantation[J].Otol Neurotol,2010,31:1 221.
7 Radeloff A,Unkelbach MH,Tillein J,et al.Impact of intrascalar blood on hearing[J].Laryngoscope,2007,117:58.
8 Roland PS, Gst?ttner W, Adunka O.Method for hearing preservation in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J].Otolaryngology,2005,16:93.
9 Postelmans JT, Van Spronsen E,Grolman W,et al.An evaluation of preservation of residual hearing using the suprameatal approach for cochlear implantation:can this implantation technique be used for preservation of residual hearing[J]?Laryngoscope,2011,121:1 794.
10 Talbot KN, Hartley DE.Combined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a beneficial union[J]?Clin Otolaryngol,2008,33:536.
11 Brown RF, Hullar TE, Cadieux JH,et al.Residual hearing preservation after pediatric cochlear implantation[J].Otol Neurotol,2010,31:1 221.
12 Sha SH, Taylor R, Forge A, et al.Differential vulnerability of basal and apical hair cells is based on intrinsic susceptibility to free radicals[J].Hearing Research,2001,155:1.
13 Obholzer RJ, Gibson WP. Cochlear function following implantation with a full electrode array[J].Cochlear Implants Int,2011,12:44.
14 Gantz BJ, Hansen MR, Turner CW,et al.Hybrid 10 clinical trial: preliminary results[J].Audiol Neurootol,2009,14:32.
15 James CJ, Fraysse B, Deguine O,et al.Combined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in conventional candidates for cochlear implantation[J].Audiol Neurootol,2006,11(Suppl 1):57.
16 Coco A, Epp SB, Fallon JB,et al.Does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fect residual hair cells and spiral ganglion neurons[J]?Hear Res,2007,225:60.
17 Huang CQ, Tykocinski M, Stathopoulos D, et al. Effects of steroids and lubricants on 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tissue response following cochlear implan-tation[J]. Cochlear Implants Int,2007,8:123.
18 Friedland DR, Runge-Samuelson C. Soft cochlear implantation:rationale for the surgical approach[J].Trends Amplif,2009,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