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躍武
● 打破思維慣性,倡導學生“出錯”
在教學中,對于錯誤,許多教師只看見了它消極的一面,總是一味地在課堂教學中追求“對答如流”、“完美無缺”、“天衣無縫”的效果,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總希望全體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理解與標準答案一致。然而這卻在無形中挫傷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積極性。在新課改大力推行的今天,課堂呼吁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而真正的探究必然伴隨著大量錯誤的生成。那么,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出錯”呢?
例如,在教學《復制與粘貼》一課時,我以“某個同學過生日”為情境展開,首先給來參加生日聚會的6位同學分發(fā)小蛋糕,請學生做一回“小小服務員”,為小朋友分配蛋糕,來學習用“選定”工具移動圖形的操作,對于“選定”工具的使用,學生可以說是很熟悉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將食物分配到小朋友桌前,可是,最后卻得到兩種結(jié)果,有的學生成功將食物分配到小朋友桌前的盤子里,而有的學生則發(fā)現(xiàn),食物移動到桌子上以后,盤子不見了。面對學生操作中的錯誤,我沒有簡單指正批評,而是讓學生討論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之所以出現(xiàn)錯誤,是在“移動”操作的步驟中,忘記了第二步操作“應用透明背景”,這樣就加深了他們對“應用透明背景”這個操作的印象,后面的操作,凡是“應用透明背景”的操作幾乎沒有出過錯。
● 創(chuàng)新途徑,引導學生“識錯”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或?qū)W生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處,故意弄出錯誤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提出糾正的建議,這樣學生才記得牢。
例如,在教學《文字的編輯與排版》中的“設置字體”這一內(nèi)容時,我故意不選擇要修改字體的字而直接去設置字體,然后反問學生為什么做對了卻沒辦法改變字體。結(jié)果就有學生指出了我的錯誤,我對他表示了感謝。結(jié)果,在以后涉及設置字體方面的知識點時,學生就很少出錯了。
● 善于對比,巧誘學生“改錯”
“正確”是從“錯誤”的篩選、辨析中逐步形成的。正因為出錯,才會有解惑、點撥和引導,才會有研究和創(chuàng)新。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出示了兩篇文稿(一篇為原始文章,一篇為修飾后的文章),讓學生對比后說出兩篇文章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哪一篇文章看上去更美觀些。這樣,可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同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字體和美術字,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設置“錯誤陷阱”是本課設計的一個亮點,通過為教師糾錯,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這堂課達到高潮。在教學時,教師在修飾演示時故意設置“錯誤陷阱”,讓學生從中找出錯誤,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真正使學生“樂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正是展示學生思維風采的最佳時機。教師可以從錯誤中了解學生思維中所存在的障礙,啟迪學生調(diào)整思維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提高探究水平。面對這類因“錯誤”而產(chǎn)生的資源,教師應當以新的眼光、新的理解和新的觀念對課堂教學重新定位,對其進行新的探究,從而讓“錯誤”激發(fā)學生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開放的[M].焦建利,主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玉琴.激發(fā)小學生數(shù)學思維正能量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