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近日,一封由復旦大學177名學子聯名為復旦大學投毒案被告林森浩求情的請求信被寄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信中表示,林森浩在學校做了一些好事,不是一個兇殘的人,從情理上講,希望能給他一次機會重新做人,請求法院不要判其死刑立即執(zhí)行。從人情的角度來說,黃洋的離開已經讓他們非常難受,他們不想再失去林森浩。此信一經曝光,便招來網民的口誅筆伐。有憤怒者甚至稱這些復旦學子為“法盲加腦殘”。激烈的唇槍舌劍使大學生殺人再次成為焦點。
1994年,清華大學學生朱令被投毒致終身殘疾,兇手至今未知。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糾紛殺害4名同學。2007年,中國礦業(yè)大學學生常宇慶,因對幾名同學有意見,對他們進行投毒。2009年,吉林農業(yè)大學大四學生郭力維殺害室友趙研。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在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住同一個宿舍的舍友,為點小事起了爭執(zhí),一方沖動之下持刀相向,最終使同學傷重身亡,釀下慘禍。2014年,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生文慧向室友投毒……
大學生殺人事件屢屢發(fā)生。因權、為利、謀私,施暴者作案動機不一而足。下毒、刀砍、肢解、拋尸,施暴者犯罪手法之毒辣令人震驚??嘧x數年圣賢書,一朝淪為殺人犯。本該在象牙塔埋頭苦讀,卻只能在監(jiān)獄了卻殘生,更甚者一命償一命??床坏矫魅丈鸬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很全面規(guī)范的社會道德標準,譬如“愛國情懷”“振興中華民族”“尊重生命”等等,而這些也代表著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價值追求。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是知書達理、斯文儒雅的,然而就是這些讓人羨慕的高材生屢成兇殘的殺人犯。稍有法律常識的人都明白,殺人要償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更應深諳其理。
然而,大學生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同窗之間的友情減少,利害關系和競爭程度卻日益加劇。社會相對挫折感與日俱增,最終導致校園中的慘案發(fā)生。失去基本的道德約束,校園便會變成“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的“動物世界”。而現實中,高學歷、高智商并沒有使施暴者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社會道德。
事實上,每一位大學生從小到大都應該接受過積極正面的教育,也基本上形成了正面的道德認知,但部分大學生在行動上卻出現了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思想上認同的道德規(guī)范常常不能轉變?yōu)榈赖滦袨椤@?,大學生都知道誠信的重要性,但考試舞弊卻在大學考試中時有發(fā)生;都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卻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都崇尚先公后私,但在行為上卻表現為先己后人或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但自己卻總在冒犯別人。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校園慘案的屢屢發(fā)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焙⑼紶€熟于心的道德認知在一瞬間被施暴者拋之腦后,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
馬加爵、林森浩們庭審中的眼淚再也難以招來人們同情的目光。試圖影響司法公正的求情信也只會引起更多人對生命的敬畏。對社會道德的尊重。與此同時,受害者家屬悲痛欲絕的哭泣,有如一記記鐵錘,重重砸向觸及社會道德底線的施暴者,以及不明大是大非之流的心臟。
對于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在高校的學習階段是他們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應該是他們成為真正的社會公民前必須知曉、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標準。未來是美好的,要緩解大學生社會道德的淪喪危機,還大學校園一片凈土,勢必要摒棄破除以往家長不關心、學校不重視的不良習慣,重視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以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的是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體會生命的尊嚴與奧秘。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之于每個人的重要性毋庸贅言。只有生命安在,我們才能眼觀山川之美,耳聽七弦六樂,感受人間之愛,創(chuàng)造美好萬物。也只有遵守社會道德的生命,才是于全人類有意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