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偉
蘇州鄉(xiāng)下,藏書鎮(zhèn)附近的水巷子和石橋漸漸多起來了,白墻黑瓦的小院落也多了,有些老蘇州的味道。趙華新在自己的核雕工作室里挑選著核子,一麻袋的橄欖核被倒進竹匾里,充分干燥后的核子依舊是灰頭土臉的模樣,甚至還揚起了一陣灰塵。
在高手云集的核雕重鎮(zhèn)蘇州,趙華新可謂是新興力量。在雕佛教以及神獸題材的大環(huán)境下,他開辟了新的方向——用核雕去彰顯濃濃的文人情懷……
雕出文人情調
一枚細長的橄欖核隨意地擺放于紫檀小架幾上,斜陽的暖調子給了它厚重的包漿。細賞之,但見古松遒勁,畫亭翼然,遠處江平水闊,沙鷗翔集,山色蔥蘢。有蓑笠翁拄杖行于短橋,躑躅間欲登江中扁舟而行……宋人畫意躍然而上。這件名為《溪山行旅》的作品,無時無刻不散發(fā)出淡雅別致的氣息,實為工作室中的點睛之筆。
創(chuàng)作者趙華新今年38歲,雖然年紀不大,但閱歷奇多。早期他曾皈依佛門,后來還俗,師從袁耀、蔡云娣等多位名家大師,進行石雕創(chuàng)作。由于雕刻石頭吸入大量粉塵對其身體造成了影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改行進入核雕圈。
剛踏入這個圈子,他就標新立異,醉心于嘗試新事物,“薄意山水的手法在田黃章料上用得很多,我借鑒了一下,試著在核雕上來表現,效果不錯?!焙闷鎸τ诠に嚸佬g師來說,是一種很棒的優(yōu)點,突破往往在不經意的試驗中,趙華新更愿意在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題材上去試驗傳統(tǒng)的技法。
一把荸薺、一個枯蓮蓬,幾枚板栗、老菱角,雖皆是些鄉(xiāng)野之物,卻得盡自然妙趣。這些身邊的瑣碎都成了趙華新創(chuàng)作中的好題材。
所謂“文人氣息”,就是將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高山流水、小巷人家、山野趣物都化為核中景致。取材于世俗百態(tài),才能引起文人的共鳴?!冻看丁房胺Q“文人氣息”的典范——殘山剩水、枕河人家、老樹古橋、煙雨樓臺在刻刀下漸漸清晰而溫潤起來,橄欖核的屑沫子輕輕滑落,紅銅色的核肉宛若古銅器上的包漿,慢慢從灰澀的表皮中剝離開來……看著趙華新的作品,頓覺輕松盎然。
核中有浮雕
“核雕對橄欖核的挑選相當苛刻,直徑超過2.2厘米,長度4.5厘米左右,顆粒飽滿、光滑、紅潤的核子,是核雕大師們的心頭好。這樣的好料子,百里無一呢!”趙華新笑著說,一枚上佳的核子,原料的收購價甚至要超過1000元。用于雕刻的橄欖核要在樹上留到熟透方能采摘,否則就太“嫩”了,容易開裂,油性和紅潤度也不夠。在核雕師的眼里,每一粒核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適合表現不同的題材。除了雕刻文人系列作品,趙華新對傳統(tǒng)題材也是得心應手。因為之前曾有雕過硯臺、石壺的經歷,所以在技藝上,他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叭思业竦牧_漢頭都是立體圓雕,我想,是不是可以變化一下,將羅漢人物獨特而豐富的面部表情,用多層次的高浮雕來表現,質感會更好。”趙華新覺得,即便是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佛教題材,也能改變傳統(tǒng)圓雕的常規(guī)技法,而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等技藝來營造莊嚴妙像。
創(chuàng)作《妙像》時,趙華新就刻意用高浮雕技藝來制作羅漢面部,將豐富的肌理、神態(tài)細節(jié)在小小的平面上凸顯出來,充滿了立體感。而原料的另一面則索性留白,保存著橄欖核的原始狀態(tài),那種粗糲而本色的留白與雕刻面的細膩、變化豐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令人過目不忘。
隨欲而為靈感源
一把藤椅,幾十把刀具,基本就是核雕所需的全部家當了。趙華新的雕刻臺其實不過是一張紅漆早已斑駁的舊課桌,桌面上碼放著雕刻用的各式刀具、帶著灰皮的橄欖核原料、游標卡尺、一塊顯然用了很久的木板被牢固地釘在桌子上,滿是刀痕。
作為傳統(tǒng)手工藝,核雕所需要的工具并不繁縟,有些工具甚至是核雕師傅們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自己制作的。同樣是一把刻刀,卻能將一枚枚粗陋的橄欖核雕刻成千變萬化的玩件,被浸潤出油亮的光澤。夜雨篷窗,摩挲把玩之際,何曾記得它當初土頭土腦的模樣?
然而經過趙華新之手,這些橄欖核脫胎換骨,重煥生機。將它們細心地串起來,繞于腕間,閑時更常于掌中把玩摩挲,不幾日即寶光內斂,或精穆精純,或凝澤潤雅。借一丸細木,施以巧思妙手,即可成為燕閑清賞之韻物,也是件快意之事。
“有很多作品,我就是做給自己的,不想去迎合誰,也不會考慮市場是否接受,自己喜歡就好了?!壁w華新說,不受羈絆,信馬由韁的創(chuàng)作能帶來泉涌般的靈感。之所以他的作品以精巧、細膩、溫文雅致見長,想來,也不無道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