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華
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根本目的是促使全黨同志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以優(yōu)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
精神上要補“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穩(wěn)屋立,柱倒屋塌。有的黨員干部心無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不知信仰去哪兒了。革命理想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要把理想信念與理性務實結合起來。具體來講,堅定理想信念,就是不謀私利、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是堅持原則、敢于擔當;就是勤奮工作、廉潔奉公;就是堅持人民至上,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修養(yǎng)上要補“氣”。黨員干部要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念好理論修養(yǎng)、作風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紀律修養(yǎng)的真經,做到多正氣、多大氣、多朝氣、多和氣,少泄氣、少暮氣、少脾氣、少怨氣。一,于內要養(yǎng)靜氣。要超然于名利之外,多一些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干事,多一些清清白白為官用權;二,于外養(yǎng)大氣。習總書記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黨員干部見突發(fā)事件亂不了方寸,面對誘惑失不了定力,歸根到底就在于是不是注重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以學養(yǎng)性;三,于心養(yǎng)清氣。黨員干部境界的高度決定人格力量的大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干部要切實改進作風,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公私問題,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增強定力、把穩(wěn)操守。
工作上要補“能”。黨員干部要補務實之能、高效之能、適應之能和擔當之能,最緊迫的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補服務之能,勤于服務。唯有勤于善于服務,個人才能不斷進步,事業(yè)才能不斷發(fā)展;二是補創(chuàng)新之能,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永遠是時代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工作水平提高的明顯標志;三是補奉獻之能,甘于奉獻。要愛崗敬業(yè),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其位、謀其政、盡其力,把學習、創(chuàng)新、服務體現在工作中,體現在崗位上。
作風上要補“位”。黨員干部要大興好學之風、親民之風、尚儉之風,使良好作風歸位、轉變作風到位。一是大興好學之風,就是把學習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大學”里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在“社會大學”里增加群眾工作能力,在工作實踐中練好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二是大興親民之風?!暗履哂趷勖?,行莫高于利民,政莫高于親民?!敝挥薪洺W叱鰴C關,到最基層的地方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取得真經,才能增長智慧、補充營養(yǎng)、獲得能量;三是大興尚儉之風。節(jié)儉清風不是一陣風,也不是和風細雨,而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秉h員干部要積極投入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上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必修課”,達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以改進作風的實際成效推動發(fā)展、樹立形象、取信于民。
(作者為中共黃石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
責編/徐艷紅 美編/宋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