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摘要】本文重點在對比分析當前的“讀書”形勢,審視農(nóng)村教師尤其語文老師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我們不由地發(fā)現(xiàn):必須讀書了。當然使教師讀書,方法有很多,年制度規(guī)定,季計劃安排,外在機制鼓勵,激勵閱讀。這樣,一方面,能形成良好的讀書風氣;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激發(fā)內(nèi)力,促進發(fā)展。但從個人角度說,一切的外部條件要真正內(nèi)化,轉變成教師個人的自覺要求乃至追求。教師個人的觀念、意識、習慣、愛好相當重要。而這一切都在教師自我主動地改變、銳意進取的強烈愿望中得到真正的落實。內(nèi)在的動力有時可能就來源于“必須”二字,在“必須”中進行。你不妨試一試。
【關鍵詞】讀書;農(nóng)村教師;危機;必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農(nóng)村中學地處偏遠使我們“拒絕讀書”,使知識無法得到厚實更新,使觀念落后,那正是最可悲、最危險的。農(nóng)村教師,最最要記住的一點:就是每天擠點時間,堅持不斷地看點書。蘇霍姆林斯基是那樣地推崇倡導讀書,偉大的人物,都極其愛好讀書;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也是如此。據(jù)說,俄羅斯連農(nóng)村老太太都能大段大段地背普希金的詩集,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如果哪一個農(nóng)民家里沒有圖書館,這是受全村人恥笑的事情。俄羅斯民族始終進行著高層次的經(jīng)典之讀。發(fā)達的國家(日本、荷蘭),優(yōu)秀的民族(猶太人),都極崇尚讀書。好讀書是一種優(yōu)秀的風尚,是一種良好的傳統(tǒng),它有助于孕育杰出人物。任何一個教師都不能丟棄這一傳統(tǒng)。
一、讀書的必要性及困境
浙江的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實施,如果這場改革僅僅是形式、方式的變化,那毫無意義,因此它絕非模式的變革,而是從觀念到方法、到過程、到行為、到評價一系列的革新。革新就意味著教師將涉足更多的領域,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應對各種挑戰(zhàn),既要成為課堂教學的能手,又要成為教育管理的高手。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曾說:“課改需要愛讀書的教師?!焙翢o疑問,這股席卷大江南北的改革浪潮將每個教師推向廣泛閱讀的前沿。
然而,如果讀書真正要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困難還是非常大的。鄉(xiāng)村學校圖書信息不暢和圖書室藏書不足等各種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閱讀的積極性,還有諸多自身的因素使閱讀陷入了困境。我從龍崗調(diào)入昌中,其中有一點是完全不同的,在龍崗時,難得去圖書室借書,圖書室也難得開放,因為沒有專門的圖書管理員,而這里的圖書館,就完全不一樣了。
二、勢在必行,讀書是每日的必修課
(一)讀書的意識,從“必須”二字開始
“我身為老師一定要讀書”,“語文老師必須讀書”,先從思想意識轉化為行動。把看幾頁書當作是自己每日必做的事;把讀一本書當作每月的計劃,或者要求再低,自己必定能達到的目標;把讀幾本書當作每年的追求或現(xiàn)實。你有這種必須讀書的種子,在你的思想意識里在你的內(nèi)心深處,當遇上適宜的條件,它必將會發(fā)芽、開花、結果。一天之中,一月之間,一年到頭,必有一些可以利用的讀書空間和時間,而頭腦中的“必須”在這樣的間隙變成行動。如今天事情太多,沒法讀,在睡覺前一定要看上一兩頁。等這種思想意識根深蒂固時,讀書習慣就慢慢養(yǎng)成了。
(二)讀書的習慣,在“必須”中慢慢形成
很多人不讀書,并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意義,也不是視覺誘惑諸如影視、網(wǎng)絡的因素,而是沒有閱讀的習慣。在還未有閱讀習慣的人看來,閱讀這種費勁又無趣味的事情,需要逼迫,讓意志征服。習慣的養(yǎng)成絕不可能是幾天的功夫,不容易、不簡單,就在堅持,正是因為這點,使人成功,使人受益終生。讀書的習慣,在“必須”中持續(xù),你一季度讀了一本,你能堅持一年嗎,五年嗎,十年嗎,如果必須的話,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一旦無數(shù)次“必須”的量變轉為“我想”的質變,那么讀書便如同吃飯,一天不吃就會饑餓難耐;如同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由于沒養(yǎng)成習慣,無強烈的需求,讀書便是可有可無的、時斷時續(xù)的。這使得培養(yǎng)每天讀書或者說堅持閱讀的習慣,顯得格外重要。培養(yǎng)習慣,尤其是開始階段可能很艱難。因為這時還沒有足夠的內(nèi)力與定力,而且那些枯燥的理論,那厚厚的名著,教育上的奧秘,都得集中精力去研讀,或許還要深入思考、潛心探究。這難免使閱讀者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難度。所以,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關鍵在一個人的毅力,起初階段一定要自我約束,規(guī)定必須如此,這樣久了,不僅不會痛苦,反而會在書中找到樂趣。習慣一旦養(yǎng)成,讀書就是本能了。
(三)讀書的興趣,在“必須”中逐漸獲得
“你正是應當從這種不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自己的腦力勞動……至于最感興趣的事,可以放到最后去做?!碧K霍姆林斯基如此說明腦力勞動中的自我紀律,興趣有時可能是天賦天性,如果有興趣,這是最好的:酷愛書籍的人,怎么也會想方設法、不惜花費時間地深入自己喜愛的著作中,去探尋所要的寶藏,想得越深透,疑問越多,求知欲越旺盛,讀得就越廣泛,如此就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鏈。愛讀書的話,阻力再大,都能破冰前行,但問題是農(nóng)村學校的文化氛圍不盡如人意,跟主流跟大背景——教師愛讀書、讀書風氣濃厚,還有差距的。氛圍直接影響個人趣味。
就個人來說,如果沒有興趣,又該怎樣呢?先天沒有后天補,慢慢培養(yǎng)出來。可這勢必要付出成倍的代價,付出艱辛的大量的勞動。你把讀書當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每日必做,那肯定會在“必須”中逐漸產(chǎn)生興趣。
教師的閱讀不同于一般怡情養(yǎng)性等極具個性、極私人化的閱讀。因而,個人的讀書興趣,團隊的讀書氛圍,都需要外在的或內(nèi)在的動力刺激,而“必須”是自我要求的底線,有一種內(nèi)在驅動力,更快地境進與書的感情,享受讀書的樂趣。當一個老師時常處在高質量的閱讀狀態(tài)時,他的教育教學水平將同處在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所以,真正的教學內(nèi)力取決于教師讀書的數(shù)量與質量。
“教師的定律,就是你一旦今天停止成長,明天你就將停止教學?!闭缃逃宜?,我們理應自覺成長——不停地讀書,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不停地實踐。只有如此,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才能有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提高學科的地位;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迎接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新的“蛻變”,新的跨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蘇),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閆學.教育閱讀的愛與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劉建瓊.語文的境界與追求[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