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丹陽市練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河陽分中心 江蘇 鎮(zhèn)江 212334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妊娠67例臨床分析
王春芳
丹陽市練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河陽分中心 江蘇 鎮(zhèn)江 212334
目的:探討藥物米非司酮流產的有效率及副反應。方法:對67例藥物流產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結果:藥物流產患者出現5種副反應,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月經恢復延遲、流產不全、藥物流產失敗,過敏反應發(fā)生率最低。結論:驗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終止<49d妊娠在臨床上的實用性。同時掌握了藥物流產患者發(fā)生的副反應是藥物的藥理作用所決定的,因此服用后隨診是必要的。
藥物流產;副反應;有效率
1.1 臨床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9月隨診資料較完整的健康婦女67例,年齡為19~38歲,平時月經規(guī)律,停經49d內,尿HCG(+),B超診斷宮內胎囊直徑≤3.0cm,無藥流禁忌癥,檢驗肝、腎功能,血型血常規(guī),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尿常規(guī),白帶常規(guī)。孕13周以上者備會陰皮。所有服藥者無藥流禁忌證。自愿要求藥物終止妊娠。
1.2 用藥方法[1]
第1天早6時空腹口服米非司酮50mg,晚6時服此藥25mg,,第2天上午、下午各服25mg的米非司酮,第3天晨起空腹服25mg米非司酮后1h到我院一次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住院觀察,服藥前后禁食2h。
1.3 隨診及副反應的分類和計數
從服藥開始至服米索前列醇后當天、10d進行隨診,觀察副反應的臨床表現,進行分類計數,統(tǒng)計各種副反應的發(fā)生率。
2.1 藥物有效率。61例患者藥物流產有效,占91.0%。
2.2 副反應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胃腸道反應:開始服藥及服米索前列醇后24h內出現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為胃腸道反應。流產不全:評價標準為絨毛組織排除后10d內仍有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B超提示子宮腔內組織殘留;或絨毛組織排出后陰道出血多于月經量,須行清宮者。藥物流產失敗:包括服藥后出現劇烈嘔吐、腹痛、腹瀉、不能堅持服藥者,以及服米索前列醇后24h絨毛組織未排出,改行人工流產終止妊娠患者。月經恢復延遲:以絨毛組織排出后40d未恢復月經為評判標準(排除再次妊娠)。過敏反應:極少數患者服藥后出現皮膚瘙癢、潮紅、皮疹、怕冷、手足發(fā)麻等癥狀,未處理持續(xù)數分鐘自愈。
2.3 藥物流產
67例患者服藥后副反應的分類計數及發(fā)生率。見附表。
反應 例數 百分比(%)胃腸道反應43 64.1月經恢復延遲 9 13.4流產不全 6 8.9藥物流產失敗 6 8.9過敏反應23.0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已普遍應用于妊娠49天以內的早孕婦女,對停經≤49d的妊娠流產率達90%以上,與傳統(tǒng)的人工流產術相比具有簡便、無痛、安全、有效等優(yōu)點,國內外普遍應用于臨床[2]。隨著藥物流產的推廣,服藥后出現的副反應也給不少患者帶來了后顧之憂,如因流產不全導致的失血性休克、宮腔感染等,應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重視。
米非司酮具有甾體結構,在分子水平與內源性孕酮競爭結合受體,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絨毛組織及蛻膜變性,內源性前列腺素釋放,從而終止妊娠、促進子宮收縮[3]。米非司酮為受體水平的抗孕激素,在體內與孕酮競爭受體引起蛻膜、絨毛變性壞死、產生前列腺素 F 2α,提高子宮對前列腺素的敏感性,服米索前列醇后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宮頸軟化擴張排出絨毛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4]。
本文通過臨床觀察藥物流產后出現5種副反應,其中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占64.1%,是由于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同時抑制胃酸分泌和引起胃腸道平滑肌收縮的作用所致。其次為流產不全(發(fā)生率8.9%),為藥物流產后蛻膜、絨毛膜剝脫不完全又較慢導致子宮縮復不良。藥物流產失敗率占8.9%,原因為子宮過度前屈和后屈及部分婦女存在孕激素受體基因突變點而產生耐藥。月經恢復延遲患者占13.4%發(fā)生機理為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可引起血清雌、孕激素水平不同步而影響子宮內膜的修復。過敏反應發(fā)生率僅為3.0%,因米索前列醇為外源性前列腺素,少數患者產生抗體排斥反應。
綜上所述,藥物流產后產生副反應發(fā)生的時間不一,為了更安全有效地開展藥物流產,我們認為藥物流產后的隨診是必要的,可根據不同的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減輕病人的痛苦,用藥前應向患者講明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強調隨診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的后顧之憂,有利于藥物流產的進一步推廣。
[1]王素貞,關熙瑞.米非司酮合并前列腺素終止早孕的進一步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14):247.
[2]李翎,陳沫,馬梅.子宮位置與藥物流產關系的探討[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3):22.
[3]高燕,程利南,劉銀坤.米非司酮不敏感婦女孕激素受體基因突變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33):349.
[4]北京市計劃生育技術研究指導所編.計劃生育技術指南[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1996:37.
R979.2
B
1009-6019(2014)11-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