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樹林
(1.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海南三亞572022;2.廈門大學中文系,福建廈門361005)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留學生教育研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母語國家和目的語國家兩種相異的文化之間會引發(fā)多種關系,這些關系是互補還是相斥,取決于留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是否認可。文化認可是一種心理上的欣賞和接受,雖然并不一定代表他們會效仿這種文化。我們這里的“文化認可”是大眾意義上的,與文化人類學上的術語“文化認同”是有區(qū)別的。喬森納·弗里德曼認為:“‘文化認同’指的是給定人群的一組有特征的屬性,有個體性的體驗式文化認同,也有族群性的社會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其實是把族群文化歸類?!保?]簡單來說,我們這里的“文化認可”是“求同存異”,而“文化認同”的則是“辨同別異”。文化認可也是衡量一種文化地位高低和口碑好壞的標志。文化認可對留學生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劉珣認為:“經過理解和適應,留學生往往對這種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甚至更熱愛這種文化。另一方面,如果確實無法理解或適應,就有可能放棄這種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保?]126舒曼(J.Schumann)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程度決定該目的語掌握的程度。”[2]177
毋庸諱言,留學生對國際旅游島的文化認可度,將會對國際旅游島留學生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旅游是海南省的支柱產業(yè),旅游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將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走國際化發(fā)展路子,不但可以為海南帶來大量的海外游客,同時也給海南留學生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機遇。海南旅游文化雖種類繁多,但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劉荊洪指出海南旅游文化大致可分為12類:“名城聚落文化、市縣村寨文化、山水旅游文化、生態(tài)旅游文化、文物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飲食旅游文化、文學旅游文化、工藝旅游文化、戲劇歌舞文化、科普旅游文化?!保?]2筆者認為,目前國內公認的具有一定比較優(yōu)勢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海南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素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熱帶植被、熱帶水果、熱帶避寒、熱帶游泳等一系列資源優(yōu)勢,都是全國其它地方無可比擬的。留學生在這里不僅可以讀書,還可以熱帶旅游觀光,品嘗熱帶水果。海南寒暑皆宜,是健康養(yǎng)生和體育鍛煉的好地方。
海南空氣清新,碧海藍天,稱得上是一片遠離工業(yè)污染的凈土,被人們譽為“健康島”和“長壽島”。海洋觀光產業(yè)、海鮮飲食產業(yè)、海上體育產業(yè)(如沖浪、帆船、潛水等)、海洋工藝產業(yè)等等都是吸引國外游客和留學生的重要因素。
方鵬認為,早在一萬年前,海南先民就棲息在海南島上了,有三亞落筆洞遺址可以為證[4]。海南島目前還居住有黎、苗、回等少數民族,具有一定的少數民族習俗資源優(yōu)勢。此外,宗教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劉荊洪指出海南有四大宗教:“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多元的宗教文化也可算一種文化魅力?!保?]147而如何圍繞海南特色文化,利用自身優(yōu)勢打好“旅游文化”這張牌,去贏得留學生的整體文化認可,將成為海南留學生教育工作中一道任重道遠的艱深命題。
吳為善、嚴慧仙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5]。從本質上講,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可以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蔡榮壽、金芳穎認為,“文化差異是產生文化沖突、文化休克的重要原因”[6]。筆者綜合了三篇針對海南留學生文化生活問題的調查研究論文①許培栓,林云,寧波《在瓊留學生適應狀況與管理對策》,載《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楊軍《海南高校留學生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及對策》,載《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張磊,羅麗娟等《海南高校留學生現狀分析與管理對策建議》,載《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年第6期。,并結合國際旅游島留學生文化適應的實際情況,總結出海南留學生教育工作中主要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三篇文章均提到高校需要在硬件、軟件、管理三個方面加以改進。許培栓的結論是“很多留學生對學校的管理措施只是基本滿意”[7]。楊軍的結論是“留學生教育層次結構亟待調整及優(yōu)化”[8]。張磊調查統(tǒng)計結果是:硬件方面,64%的留學生滿意住宿,36%的留學生不太滿意;38%的留學生表示,學校的圖書館找不到專業(yè)學習所需要的外文書刊;有61% 的留學生表示不滿意留學生網站建設,22%的留學生表示基本滿意,只有17%的留學生表示滿意。在教學水平方面,58%的留學生選擇教學方法需提高,42%的留學生選擇教師的外語水平需提高;在管理方面,74%的留學生認為管理部門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9]。
許培栓調查問卷的結論是“對于海南的公共衛(wèi)生環(huán)境和公共秩序很不滿意”[7]。楊軍的結論是“財政投入體系顯薄弱,有待進一步完善”[8]。張磊120份調查問卷則對這一項沒有進行統(tǒng)計。
許培栓調查問卷的結果是:“82%的留學生閑暇時都和本國的同胞或者同班同學在一起,他們很少和中國學生接觸”[7]。楊軍的結論是“在吸引外國留學生來瓊學習的對外宣傳上做得不夠”[8]。張磊的統(tǒng)計結果是“59%的留學生和中國師生僅有一點點溝通,溝通較多的僅占28%,13%的留學生選擇很少或非常缺乏和中國師生的溝通”[9]。
我們對上述三份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進行概括,把得到的定性分析結論列于下表:
表1 國際旅游島高校留學生文化生活問題調查問卷定性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跨文化沖突可能由經濟、政治、文化差異和社會認同等多種因素造成。人們無法避免沖突,但沖突本身不一定僅僅是交際的障礙。戴曉東指出:“如果我們處理得當,它能加深交際雙方的理解,使交際富有建設性;相反如果我們不具備管理沖突的能力,沖突就會惡化,直接導致交際的失敗”[10]152。因此,而國際旅游島的文化建設者們要做的,就是關心和幫助留學生,讓他們盡量減少文化沖突,盡快能適應海南本土文化。
跨文化交際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調整期和適應期[1]124。而文化認可、文化沖突、文化適應可以說是在這幾個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跨文化交際方式。一般地,蜜月期大致對應的是文化認可,挫折期大致對應的是文化沖突,調整期對應的是由文化沖突逐漸發(fā)展到文化適應的過渡狀態(tài)。跨文化交際理論不僅要解釋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的問題,還要解釋如何調整和適應并達成共識的問題。在文化適應過程中,交際雙方相互謙讓、相互調整,彼此都發(fā)生改變。而文化適應策略是指移民在新社會作文化調整時選擇的方法,一般包括態(tài)度和行為兩個要素。戴曉東認為:“移民們在進入新社會時,他們主要有四種適應的策略,如果他們希望融入主流社會,一般會選擇融化或整合;如果他們希望保持原有文化身份,一般會選擇分離或邊緣化。”[10]172顯然,前兩種方法更有助于留學生達到或完成文化適應。
國際旅游島文化建設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可以宏觀布局,共同培植、樹立良好的旅游文化國際形象。首先,應該打造“安全之島”,堅決打擊和杜絕類似“三亞宰客門”中“三個菜被宰四千元”之類的犯罪事件發(fā)生,把維護旅游島的安全工作擺在首位,讓安全工作為國際旅游島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其次,應該打造“文明之島”,從點滴做起,比如城市衛(wèi)生、市民陋習也牽涉到海南的形象問題。再次,打造“品牌之島”。建立一批精品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切實推進旅游島的開發(fā)建設。
另一方面,高??梢詮奈⒂^管理入手,為留學生營造“舒適之島”和“知識之島”。第一,留學生的衣食住行要時刻放在心上,千方百計地讓學生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生活開心。第二,留學生的知識學習要常抓不懈,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增進輔導員管理,促進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接觸與交流,促使其學習進步,以便讓他們能盡快融入海南本地文化。第三,可以增設一門海南旅游文化課程。王國安、要英認為旅游文化課的開設不僅“有助于留學生對中國國情、海南省情的了解,還有利于增加文化知識,更可以為留學生提供學習漢語的機會”[11]。第四,加強留學生對國際旅游島的宣傳力度。許培栓[7]認為,國際旅游島留學生教育缺乏社會宣傳。高??梢酝ㄟ^招生廣告、宣傳網站、宣傳冊和宣傳欄等形式來宣傳旅游島。此外,還有一支非常強大的宣傳隊伍,那就是留學生本身。如果能切實關心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讓留學生在國際旅游島開心生活、學習,他們會自愿加入到國際旅游島的宣傳行列中。這種現身說法往往最有效、最具說服力,也最具傳播性和延續(xù)性。
[1][美]喬森納·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8.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3]劉荊洪.海南旅游文化[M].???海南出版社,2008.
[4]方鵬.椰島尋蹤:海南文化史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1.
[5]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1.
[6]蔡榮壽,金芳穎.跨文化交際通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68.
[7]許培栓,林云,寧波.在瓊留學生適應狀況與管理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5):17-18.
[8]楊軍.海南高校留學生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及對策[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5):112-117.
[9]張磊,羅麗娟,韋玉敏,等.海南高校留學生現狀分析與管理對策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6):37-38.
[10]戴曉東.跨文化交際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1]王國安,要英.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