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霞
(湛江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300)
20世紀60年代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使得感戴成為重要研究領域。感戴(gratitude)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為“優(yōu)雅、高尚、感謝”。[1]目前國內外對感戴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看法,研究者試圖把感戴看成一種情緒、態(tài)度、高尚的道德、習慣、人格特質、處理事情的反應和情感特質等。Rosenberg認為感戴是一種情感特質,即設定某種情緒狀態(tài)發(fā)生的閾限值,能夠對某類情緒反應具有穩(wěn)定的預測作用。[2]Watkins等認為感戴是一種人格特質。[3]近年來,國內心理學界對感戴也有所關注,但通過CNKI搜索到與感戴有關的文獻寥寥無幾?!掇o?!分袑Ω写鞯慕忉屖恰案卸鞔鞯隆?,是一個人在得到別人的幫助之后體驗到的那種感激和愛戴之情,并且試圖做出回報。劉建嶺認為感戴是受惠者在接受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內心產生的一種沖動,它促使受惠者為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報。趙國祥、陳欣認為感戴是個體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的恩惠在內心的認可,并意欲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4]從廣義來講,感戴和感恩同義,但與“感激”一詞有所區(qū)別。《辭?!分袑Α案屑ぁ钡慕忉屖恰耙驅Ψ降暮靡饣驇椭鴮λa生好感”,它強調引起內心的激動和好感。而感戴強調的是積極的人際間情緒及態(tài)度,并可激發(fā)回報心理和行為,感戴包括兩部分:內心感受或內心體驗以及行為表達。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感激”只相當于感戴的內心體驗部分,感激體現的僅僅是一種情緒表現,而沒有感戴除情緒表現以外所體現的人格特質和情感特質。國外在感戴定義混亂而不能達成一致的原因之一是容易把“感戴”和“感激”混為一談。而實際上,從國內外對感戴量表的編制維度,如本文所采用的GRAT量表可體現出,感激只是感戴的組成部分。
國外研究表明,高感戴者健康水平也越高,并體驗著更強烈而持久的幸福感。Emmons和Kneezel將感戴視為情緒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5]Bono和McCullough認為,感戴可以使個體保持精神上平和,更易快樂,并與各種負性情緒和病理狀態(tài)相抵觸,能夠預防精神障礙和疾病的發(fā)生。[6]Laird等研究發(fā)現,在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中,習慣于感戴的個體較少體驗到抑郁、焦慮。[7]感戴有利于提高身心健康和幸福感,開展感戴研究,有利于為中年人建立起高質量的生活提供依據。
本文采用林崇德對中年期的劃分標準,把中年期定為35-60歲。同時根據民間把41歲、51歲作為人年齡分水嶺的習俗,結合本文需要,把中年期劃分為三個階段:中年前期(35-40歲)、中年中期(41-50歲)和中年后期(51-60歲)。
被試為年齡在35-60歲之間的中年人。采取三種形式發(fā)放問卷:一是在廣東省湛江市、縣區(qū)選取單位員工作為被試,問卷當場回收。二是通過學生把問卷帶給家長,問卷當天回收。三是通過網絡發(fā)送完成問卷。共發(fā)放問卷1248份,回收問卷1174。有效問卷為890份。
本文使用孫文剛等修訂Watkins的GRAT量表。GRAT量表共有44個題目,包括三個維度,其中剝奪感的缺失(充實感)15個項目、對自然事物的感激18個項目和對社會的感激11個項目。使用SPSS16.0軟件對各個量表的信度以及關系進行檢驗。
中年人在各維度上的感戴得分依次為:對社會的感激>對自然事物的感激>剝奪感的缺失(見表1)。
表1 中年人感戴及各維度的總體測試結果
女性在剝奪感缺失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性。中年女性得分為3.63,中年男性得分為3.56。
對性別、年齡、婚姻、子女數量、受教育水平等在中年人感戴量表及各維度進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中年人的感戴總體上存在顯著的婚姻差異以及在性別與婚姻,年齡與教育、子女數量與教育的交互作用;從具體因子水平上看,在剝奪感缺失維度上,性別主效應,年齡與教育的交互作用上顯著;在對社會的感激維度上,婚姻主效應,性別與婚姻,年齡與子女數量,子女數量與教育,性別、婚姻和教育之間的交互作用上顯著;在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婚姻主效應,性別與婚姻,年齡與子女數量,子女數量與教育水平之間的交互作用上顯著;而其它主效應和交互作用不顯著。因此,存在著顯著交互作用的維度需要采用條件篩選法對交互作用做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
3.3.1 性別和婚姻在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從表2和表3中可見:在女性中年人中,已婚的中年人在社會感激和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其他婚姻狀況的中年人。
表2 性別和婚姻在對社會的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表3 性別和婚姻在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3.3.2 年齡和子女數量在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從表4和表5中可見:(1)子女數量為1個時,41-50歲的中年人在社會感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年齡介于51-60歲的中年人;(2)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35-40歲的中年人中,有大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的得分顯著低于沒有子女、有1個子女和2個子女的中年人;41-50歲的中年人中,有1個子女的中年人得分顯著高于有2個或更多子女的中年人;在只有1個子女的中年人中,51-60歲的中年人對自然事物的感激得分顯著低于35-40與41-50歲的中年人。
表4 年齡和子女數量在對社會的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表5 年齡和子女數量在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3.3.3 年齡和教育在總體感戴上的交互作用
從表6可見:在總體感戴上,41-50歲的中年人中,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得分顯著低于文化水平為高中高專的人,也顯著低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51-60歲的中年人中,高中高專文化水平的人感戴總得分顯著高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中,35-40歲和41-50歲的感戴得分都顯著高于51-60歲的中年人。
表6 年齡和教育在總體感戴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3.3.4 子女數量和教育在總體感戴和各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由表7可見:(1)在有兩個以上的子女的中年人中,初中及以下的中年人的總體感戴得分顯著低于高中、高專受教育水平的中年人,也顯著低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2)由表8可見,在對社會感激維度上,大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得分顯著高于初中及以下與高中、高專文化水平的中年人;且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中,大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的得分顯著高于沒有子女、有1個子女和有2個子女的中年人。(3)由表9可知,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有大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文化水平為初中及以下的得分顯著低于高中、高專的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高中、高專學歷者的得分顯著低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有2個子女的中年人的得分顯著高于其它數量子女者。
表7 子女數量和教育在總體感戴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表8 子女數量和教育在對社會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表9 子女數量和教育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維度上的簡單效應分析表
本研究發(fā)現,中年人感戴水平處于中等偏上,其中“對社會的感激”>“對自然事物的感激”>“剝奪感的缺失”。Sheldon和Kasser認為,在不同文化中的個體,如生活滿意感、情感體驗、社會取向、價值觀、判斷準則等方面存在差異。[8]在中國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中年人更加強調集體利益和價值觀,忽視個人獨立需求和發(fā)展。
本研究發(fā)現,中年女性在剝奪感缺失維度上與中年男性存在顯著差異,中年女性比中年男性有更好的充實感。在與社會比較、對損失或不幸的看法,中年女性比中年男性更加積極。Sommers和Kosmitzki指出,感戴水平存在性別差異,35-50歲的美國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隱藏自己的感戴體驗。[9]國外研究亦表明,男女性在感戴內容上存在差異,女性感戴的內容通常和他人及人際關系有關,而男性感戴的內容通常與競爭及外在客體有關。
4.3.1 性別和婚姻在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在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維度上,已婚的中年女性和其他婚姻狀況的中年女性存在顯著差異,已婚中年女性較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更加偏向于強化女性的家庭角色,婚姻家庭能滿足中年女性對愛與歸屬的需要。離異或喪偶容易使她們缺乏家庭安全感,同時她們得面對沉重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再婚問題等;中年期面臨家庭生活的變化,重新建立社交生活不容易,她們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因此,維持和諧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有利于提高中年女性的感戴情感。
4.3.2 年齡和子女數量在對社會感激和對自然事物感激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中,中年中期(41-50歲)和中年后期(51-60歲)在社會感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年中期的得分較高。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維度上,中年前期(35-40歲)和中年中期都高于中年后期。根據Erikson的觀點,中年期主要是解決“創(chuàng)生”與“停滯”的矛盾。“創(chuàng)生”意味著中年人盡其所能做最佳父母,在職業(yè)中努力盡職,達到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而“停滯”指沒有了創(chuàng)生的能力,由于沒有了“創(chuàng)生”能力,使其產生許多矛盾,激發(fā)心理問題。隨著獨生子女婚育期的到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住房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以往在中國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現象”,如今正呈現“中年化”趨勢,專家稱之為“中年空巢現象”。相對來說,“中年空巢現象”較多出現在中年后期,而恰恰在中年空巢期,中年后期還要面對更年期帶來的一系列生理上的變化,如體力透支、情緒不穩(wěn)、身體疾病等。同時,中年后期事業(yè)容易出現瓶頸,舊思維和工作方式受到新理念、新模式的沖擊,自身知識結構老化,崗位競爭加劇,甚至面臨退休離崗等。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中年后期感受到更強烈的停滯感。
中年早期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有多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與有2個或以下子女的中年人存在顯著差異,多于2個子女的得分低于有2個或以下子女的得分。中年中期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獨生子女家庭的得分顯著高于有2個或以上子女的家庭。中年早期和中年中期是人生的發(fā)展期,這個階段的中年人,在子女教育方面要面臨著子女入學升學的問題,在事業(yè)方面面臨著競爭、晉升等,在經濟上承擔著供房養(yǎng)車、養(yǎng)小孩的責任。在中年早期和中年中期,子女教育、養(yǎng)家糊口、提升自我、工作競爭等主導著中年人的生活,因此,這個階段子女越多,感受到的壓力更大,容易忽略生活中一些簡單快樂的事情。
4.3.3 年齡和教育在總體感戴上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年齡和教育在總體感戴上存在交互作用。在中年中期(41-50歲),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學歷的中年人總體感戴水平最低;到了中年后期(51-60歲),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感戴水平低于高中高專文化水平的中年人,這說明,教育經歷跟感戴水平之間沒有絕對的關系存在,它受到年齡因素的限制;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群中,中年后期的總體感戴水平最低。中年中期是人生發(fā)展的穩(wěn)定期,而到了中年后期更容易遭遇事業(yè)危機和身心疲勞。關于是不是每個中年人都會遭遇事業(yè)危機這個問題,國內外沒有統一的說法,但西方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大學學歷的中年人感受到更強烈的危機感,而且往往職位較高的人更多地感受到事業(yè)危機。
4.3.4 子女數量和教育在總體感戴和各維度上的交互作用
在總體感戴水平中,有2個子女以上的中年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感戴水平最低。在此次調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中年人大部分是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干著最累的工作,領著最低的工資待遇,他們的社會地位低,加上子女多,經濟壓力大,對社會信心不足,缺乏信任度和安全感,因此更加容易感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容易對社會充滿敵意。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在社會比較中獲得更大實在感和公平感。
在對社會感激維度上,有2個子女以上的中年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感戴水平最高,且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中,子女大于2個的群體感戴水平最高。在對自然事物感激的維度上,多于2個子女的中年人,學歷越高,感戴水平越高,且在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群體中,有多于2個子女的感戴水平最高。有調查表明,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會帶來較好的心理體驗傾向。心理體驗主要反映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人生目標和自身存在價值,在這方面具有較高水平體驗可以轉化為較高感戴體驗。
[1]Huta,V.,&Zuroff,D.C.Examining medi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generativity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2007,14:47-52.
[2]Rosenberg,E.L.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247-270.
[3]Watkins,P.C.,Woodward,K.,Stone,T.,&Kolts,R.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3,31:431-451.
[4]趙國祥,陳欣.初中生感戴維度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6):1300-1302.
[5]Emmons,R.A.,&Kneezel,T.T.Giving thanks:Spiritual and religious correlates of gratitude[J].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2005,24(2):140-148.
[6]Bono,G.,&McCullough,M.E.Positive responses to benefit and harm:Bringing forgiveness and gratitude into cognitive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06,20(2):147-158.
[7]Laird,S.P.,Snyder,C.R.,Rapoff,M.A.,&Green,S.Measuring private prayer:Development,validation,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rayer inven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2004,14(4):251-272.
[8]Sheldon,K.M,&Kasser,T.Goals,congruence,and positive well-being:New empirical support or humanistic theorie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30-50.
[9]Sommers,S.,&Kosmitzki,C.Emotion and social context:An American-German comparison[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8,27: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