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詠洲
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對于創(chuàng)造充滿和諧、積極、友愛、愉快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教師如能自覺地從藝術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解決課堂教學的有關問題,定會有益于克盡天職,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率,定會有益于教學雙方在教學相長中都獲得舒心的精神滿足和藝術享受,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每位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教師課堂用語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組織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因此,新的課程改革中,教師的“口頭”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本文著重從以下六個方面談談教師課堂教學用語的改革。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所以要常問“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我做過一則試驗,拿一篇沒有教過的課文讓學生自學,然后把事先按本課教學目標編制的一張測驗卷讓學生邊學邊做,結果這張測驗卷的平均分是75分。按測驗成績推論,沒有老師的教學,大多數(shù)學生也能達到四分之三的課文教學目標,保守估計,至少一半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已經學會或不用多大努力自己就可以學會的。而我在平時的大部分教學過程中仍是假定學生對所學課文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仍不厭其煩地從頭講到尾,好像自己不講,學生就不可能學會,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大誤區(qū)。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句名言:“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學生到底已經知道了什么?!睂W生是帶著個人特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過程的寶貴資源,教師如果希望少做勞而無功的事情,上課時應經常問學生,你自己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經常問這種問題的教師心中是有很強烈的“學生主體”觀念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主要指責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果教師只關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慮學生學的需要,不了解學生知識的起點、思維的疑點、情感的激發(fā)點,怎么可能做好“服務”工作呢?
2.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比閱讀結果的正確更重要,所以要常說“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p>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學習一項閱讀技能有一個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忘記了這些基本的閱讀教學原理,以個別學生的理解代替大多數(shù)學生的理解,以個別學生的答案代替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或干脆把教師自己的理解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了學生自主讀書和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讀不懂,讀不好,讀不下去,或遲遲無法說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說明此處剛好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盲點”,需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思考,反復體會。此時教師千萬不可心急,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認真地讀讀課文,相信學生自己能從課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應當在全體學生都有所體驗的基礎上,再作適時點撥。實際上,閱讀理解的結果通常不是唯一的,教師的理解不一定比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思考結果,不必急于用“標準答案”評價學生,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獨立思考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這比記住老師的標準答案要重要得多。
語文教學應以教會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為主要目的,任何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必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語言交際的欲望,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才是有效的;應反對閱讀教學中形式主義的教學手段,應當多讓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對著課文苦思冥想,學會從字里行間獲取自己有用的信息。
3.閱讀教學應當體現(xiàn)情感性,所以要常問“讀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動的是什么?”
我常會問問一些學生,這篇課文老師教完后留在你心中的應該是什么?答案雖是五花八門的,但不外乎這幾種:生字新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寫作特點??傊?,我們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往往把有血有肉的課文“肢解”為一個個語法要素,或“風干”成一串串高度概括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學習課文中規(guī)范而生動的語言,被課文中的人物或情境所感動,從而受到情操和文化的熏陶,這實在是語文教學的悲哀。如果說自然學科的教學使學生對世界的看法理性化、概括化、抽象化,那么語文教學的自然后果應該是使學生對世界的理解具體化、細膩化、情感化。
別的不說,只要看一看語文教學的材料——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情感因素對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選為高中課文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學如果放棄了文本的審美價值和感化功能,一味地強調語言形式,最終定將走向純語法訓練的死胡同。有效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文本中不僅要獲取實在的信息(課文主要講什么),還要獲取情感信息(什么地方令我感動),而情感信息包含在生動的描寫里,包含在動人的情節(jié)里,包含在精巧的細節(jié)里。過去的語文教學也重視文本的思想感情,然而重視的是經過概括和抽象的道理和說教,往往令學生厭煩,無論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說,還是從中學生的思維特點來說,語文的情感教育要更重視整體感知、感性體驗和直覺感受。
4.要尊重學生的發(fā)言權,所以要常說“請你把話說完好嗎?”
在教學中,教師或不要學生發(fā)表意見,或中途打斷學生的話,或將學生的發(fā)言當作一種純粹的形式,而后一如既往地將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強加給學生,其結果往往是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民主無從體現(xiàn)。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沒有耐心聽學生把要說的話說完,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學生說話得不到教師的重視,他們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里,教師自然很難知道學生的所思所想,教學就會無的放矢;其次,學生的發(fā)言權得不到教師的尊重,長期下去,學生就會與教師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互不信任,溝通困難;另外,教師不讓學生把話說完,一方面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情緒。
學生年齡雖小,但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也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教師應耐心地聽學生把話說完。學生說得有理,說得明白,應該肯定;學生說得不合理,不清楚,可以進一步啟發(fā)誘導,交換意見,直至學生說清自己的意思。當學生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地說話時,語文老師應當親切地告訴學生:“別著急,請你慢慢說,把你要說的話說完。”
5.對讀寫結合要作廣義理解,所以要常問“你能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嗎?”
聽課時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對讀寫結合的理解是片面的,認為讀寫結合就是模仿課文中的句式、段式、布局謀篇的方法練習寫作,換句話說,就是借用課文中的語言形式,寫自己要說的話。結果為了讀寫結合,閱讀教學本身的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寫作教學也沒有落到實處。閱讀教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主要不是立竿見影的仿作,而是通過長期的語言和思想的積累,使學生整體語言素質得到提高,從而影響學生的作文水平。因此。閱讀教學首先要完成本身的任務,即讓學生學習課文中鮮活的語言,感受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間的豐富而細膩的思想感情。正如百歲老人張中行在《作文雜談》中說的,讀書的目的在于“長見識”。讀書首先要感受文學大師們的思想感情,熟悉他們的語言、行文思路,然后用流暢的文筆寫出自己的見識,寫出自己心里的話。
閱讀中的讀寫結合不是為寫作服務,而是為閱讀服務,寫的內容不是與課文毫無關聯(lián)的話,而是讀了文章后的收獲、感想、感受。寫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寫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寫讀了課文后的感受,續(xù)寫課文,擴寫課文等都是讀寫結合的訓練項目。把自己的理解結果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時,通過書面表達使自己的理解更具體、更深刻,這才是閱讀課上的讀寫結合。
6.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落實到創(chuàng)造性表達,所以要常問“你還有什么想法?你能具體說說(或寫出)自己的想法嗎?”
一個孩子來到長城,看到長城的雄姿和長城內外蒼茫的景色,禁不住詩興大發(fā),可是他無法用語言表達當時的感受,只喊了一句:“??!長城!你真長!”可以想象,這個孩子可能是痛苦無奈的,面對長城,涌上他心頭的感覺可能是雄偉、壯觀、宏大、堅毅、古老……可是這些詞語他都沒有學會。有了思想和感情沖動就需要表達,而對普通大眾而言,主要的表達工具就是語言。語文教學除了要教給學生思想,還要教給學生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文字,否則語文教學很難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語文教學應當鼓勵學生把創(chuàng)造性思維用規(guī)范、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創(chuàng)造性思維變成創(chuàng)造性表達,學生個人的思維成果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對課堂教學有一種引領作用,我們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必須預設好課堂教學用語。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上虞區(qū)小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