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
廣播記者采制的錄音報道,精彩不精彩,就其表現技巧來說,主要取決于稿件中的音響。由于記者的采錄技巧和采訪對象在話筒前的表現存在差異,音響效果迥然不同。那么優(yōu)質的音響標準是什么呢?就是音響能夠再現平凡的生活片段,而不是把人和自然的聲音“變調”。具體說就是清晰、流暢、自然、生動、優(yōu)美。這種音響的采錄要把握好三點:
1.錄好采訪對象的首次談話。我們在錄音采訪中發(fā)現,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過程中,首次的語言表達是發(fā)自內心的自然流露,沒有做作的痕跡。他們的語言措辭、音調高低、情感流露等等,都顯得無拘無束,聽起來是那么的真實、生動,甚至感人。有的記者采訪就是這樣,先讓采訪對象試說一遍,聽聽說得怎么樣,然后再正兒八經地錄音,結果怎樣?再讓采訪對象重復說過的話時,其感情色彩和自然程度都大大降低了,與第一遍談話的音響效果大相徑庭。沒有錄下首次談話的音響,隨后不論錄幾遍,永遠也達不到首次談話的音響效果。記者不滿意,采訪對象也不滿意。
一次,我臺一名新記者在采訪市師范附小5年級一名失親學生時,就是因為沒有錄上采訪對象的首次談話,而損失了生動感人的音響。這名失親學生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介紹了代理媽媽是怎樣關心、關愛、關懷她的故事。講到動情處,她潸然淚下,邊哭邊說,非常感人。當時,我們的記者并沒有錄音。等到這名失親學生說完之后,我們的記者感到說得很好,準備錄音,讓這名失親學生重說,結果重說時的感情怎么也上不來。無奈,記者只有懊悔地放棄了這個采訪對象的談話音響。
2.錄好采訪對象的全部談話。錄音報道的寫作是一項復雜的過程,特別是選擇和剪切音響,需要反復聽取錄音素材。哪句話要,哪句話不要,甚至哪個字要,哪個字不要,都要精心篩選,然后將錄音寫成文字,再按照文字去剪切音響。這樣一來,有些記者為了寫錄音報道省事,就在錄音采訪時,少錄或者集中采錄采訪對象與主題有關的一段話。殊不知,這樣采錄的音響效果很差,要么是呆板做作的“拿腔拿調”,要么是照著材料念的“念稿音響”。由于只錄一段話,寫起錄音報道來,倒是省事、方便、快捷??墒歉寮|量無從保證,這種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稿件,嚴重影響了新聞宣傳質量。
采訪對象在話筒前緊張是錄音采訪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但是,人的精神處于興奮不安狀態(tài)是有時限的,所以采訪對象在話筒前的緊張情緒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何時緊張,何時放松,因人而異,記者很難把握。對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采訪對象的談話過程全都錄上,待到采訪對象放松時,再巧妙地提問,這樣錄到的有用音響就會流暢、自然、和諧。
這種錄音方法,錄音時麻煩,寫稿時更麻煩。不用說別的,就是在選擇音響時,就得聽取那么長的錄音,再從那么長的錄音中撈取精彩的部分,將其記錄下來,用在錄音報道中。這樣采訪和寫稿,是很麻煩,可是麻煩過后,帶來的作品卻是精彩的。怕麻煩的記者不是好記者,怕麻煩寫出來的作品,必定是平庸之作。
3.適時偷錄。偷錄就是隱蔽式錄音,在采訪對象不察覺的情況下,將其談話采錄下來,事后將錄下來的音響回放給采訪對象監(jiān)聽,以取得其同意,避免引起“侵權”的嫌疑。為什么要適時偷錄?這是因為有些采訪對象認為“被采訪”就是要被宣傳出去,自己的聲音就要面對成千上萬名聽眾,說不好怕影響自己的形象。結果越想說好越緊張,就像在考場一樣,越想考好越失常??紙鍪С,F象被叫做“怯場”,而在話筒前緊張則被稱作“暈話筒”。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告訴采訪對象要錄音,讓其消除緊張心理,保持正常的語言狀態(tài)和行為狀態(tài)。在看到采訪對象的情緒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時,偷偷地按下錄音機的錄音鍵,這樣錄出來的音響流暢、自然、和諧。這種采訪對象、記者和錄音機都在明處,只是記者錄音時隱瞞著采訪對象的錄音,姑且算作“明中偷錄”。
一次,我臺一名記者在采訪遼陽市某單位領導時,就針對她在話筒前緊張的問題,采用了明中偷錄的方法。王某關于下崗職工拓寬就業(yè)市場的一段談話,記者起初明錄了三遍,音響效果都不好。后來記者說不錄了,王某才放松下來。這時記者卻偷偷地打開了錄音機,又和她談起了剛才的話題,這樣偷錄的音響效果非常好。
對上述三種采錄技巧的選用,要根據采訪對象在話筒前的表現決定。一般來說,采訪對象在話筒前不緊張,適合采用“錄首次”的方法;采訪對象在話筒前緊張,適合采用“錄全程”或“明中偷錄”的方法。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